书城管理阿里巴巴正传
28551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互联网初梦(1)

【时代背景】

1994年4月20日,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随后,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北京和上海)64K专线,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开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全面启动。一系列高效有序的推进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势头即将到来。

1995年,互联网服务供应商(ISP)开始出现,一批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也开始憧憬着未来能在互联网产业的大潮中一展身手。如瀛海威等企业开始为企业以及有条件的个人开通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这一全新经济领域。

1996年,国家出台互联网相应的技术实施与管理的规范,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城域网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第一家网吧北京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开业,吸引了大量追捧互联网的网民。这一年最明显的特征是商业网站的出现,以及初露头角的网络创业公司,它们敲起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前奏曲。

1997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为62万人。这一年网易创立,开始运营电子邮件等业务,搜狐前身爱特信开通ITC中国工商网络,四通利方等一批中文论坛开通。1998年3月,IBM在Chinabyte.com上投放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成立。尼葛洛庞帝第一次正式访华。中国论坛第一帖“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迅速传播,使社会意识到互联网为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上网冲浪的娱乐体验,还能够连接人与人,产生全社会的情感共鸣。

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正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主管部门。这一年,门户网站的价值为互联网业界所认可,中央级新闻门户与地方门户也逐步建立起来,电子商务也开始越来越受关注。3月,我国第一笔网上交易宣告达成,第一份电子商务合同也在网络生成。这一年,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风险投资行业也开始起步,国际著名风投机构IDG开始在华投资新技术产业,关于发展风险投资的议案也被定为当年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

不被看好的“中国黄页”

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是在1994年。当时除了马云、何一兵,学校里还有一个美国外教,叫BillAho,Aho夫妇每年夏天会来中国任外教,放假就回美国。Bill在这一年回到杭州后,和马云大谈互联网,听得马云热血沸腾,算是心里埋下了互联网的种子。

1995年,杭州政府请马云到美国和一家公司谈判,落实后续合作事宜。结果马云去美国后,发现对方是骗子公司。对方甚至将马云软禁了起来,马云以还要考察其他项目为由,侥幸逃离。

之后,马云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去找了Bill的女婿,听说他当时在美国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VBN)。Bill的女婿向马云介绍了万维网,继1994年首次听说互联网之后,这是马云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见识了它的神奇。

据回忆,最开始马云并不敢上手,当对方表示“Jack,没事,它不是炸弹,不会爆炸的,你试试看”时,马云先在网上输入了一个单词“beer”,搜索结果显示的是美国啤酒、德国啤酒、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又敲了个“Chinese”,搜索结果是空白,没有数据。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对互联网还是陌生的,有的人连听都没听说过。杨致远创立雅虎还不到一年,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完《数字化生存》(BeingDigital)……当时,杭州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而马云已经开始梦想着用互联网来开公司。

出于好奇,马云请人做了一个海博翻译社的简陋网页,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上面有联系电话和价格,网页是当天上午做好的,到晚上就收到了5个人的回信。询问报价的有来自美国的,有来自日本的,有来自德国的。回信的还有2个人是华裔,他们很激动,表示这是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第一个中国网页。

马云随即产生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集中收集起来放到网上,面向全世界发布出去。

于是马云在西雅图注册了chinapages.com这个域名,即中国黄页。和对方谈了一个基本的合作之后就回国了。

1995年3月的某天夜晚,马云在家中请来了众多他在校外认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大家对互联网商务的需求和建议。“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那个时候的马云,并不懂电脑。用他的话说,就是“不I也不T”。就是这个不被看好的“中国黄页”,多年以后马云说,“不被人看好是一种福气。因为没看好,大家没有杀进来。大家都看好的东西就轮不到我了”。

4月,马云垫付7000元,联合家人亲朋凑了2万元,和何一兵注册了一家新公司——杭州海博网络咨询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办公设备,都是拿家里的沙发、办公桌椅。马云从国外回来的时候,还带回了一台386的电脑,装在他的行李箱中。当时386电脑是比较先进的电脑,因此,中国黄页也就是用这一台电脑起家的。“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我也没信心。只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

这几乎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同年秋天,在北京,瀛海威也成立了。

5月9日,“中国黄页”网正式上线。当时的主页上,是一张中国地图,在北京的位置上,一颗鲜艳的五角星标注在那里。何一兵回忆,那个最初的网页是美国的合作伙伴在美国制作的。

马云在这一年刚刚被评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而紧接着,9月,马云放弃了大学的美好前程,正式从学校辞职,下海了。“当时我在学校里接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很想到实践中辨明是非真假。所以我打算花10年工夫创办一家公司,再回学校教书,再把全面的东西传授给我的学生。”

1995年4月到12月,是马云最艰难最凄惨的草创时期。那时候大多数人都上不了网,根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尽管中国黄页当时的运作方式在今天看来笨拙而缓慢,但这正是互联网不普及时的真实写照:马云先向朋友们描述互联网有多么好,然后向他们要来资料、拍摄照片,并将这些资料译成英语。然后通过EMS邮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寄回杭州。马云拿着打印稿给朋友看,并告诉他们在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然后再收钱。收费标准是2万元。“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我后来觉得‘兔子先吃窝边草’,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

公司最开始只有马云跟何一兵两个人,马云的妻子张瑛、何一兵的女朋友,有时候都会到公司帮帮忙。由于早期人手有限,马云和何一兵的名片都有很多身份,几乎是看什么需要,递什么名片。

那个时候,马云和何一兵都是白天骑自行车去跑销售,晚上搞培训班,后来招了很多兼职销售。名义是让大家了解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引得很多有志青年都想了解。

根据2013年曝光的新闻视频了解,1995年还有一件事——马云第一次上电视。当时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就“井盖被偷,行人看到会不会制止”做了一次测试。那天,所有路过的行人中,只有马云指着搬井盖的人说,“给我放回去!”被采访时他表示,他骑车绕了好几个来回,发现找不到警察,就吼了一声。“绕了两圈,看他们还在抬,我实在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