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花木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863400000011

第11章 花木的主要病害(3)

月季叶背散生很多黄粉是月季感染锈病后在叶背面形成的夏孢子堆。锈病是月季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月季锈病菌危害月季的芽、叶片、嫩枝、叶柄、花托、花梗、花和果等部位。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春季萌芽期,病芽基部肿大,在1~3层鳞片内长出大量橘红色粉状物,像朵小黄花;有的弯曲呈畸形,15~20天后枯死。嫩叶受害后,先在叶正面上,丛生黄色小点状孢子器,后在叶背面生成橘红色孢子堆。秋季腋芽被菌侵染后,越冬后多枯死。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黄色稍隆起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突破下表皮散出橘红色粉末,即病菌锈孢子堆。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背面又产生稍呈多角形较大的病斑,并生有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堆。秋末后叶背上又产生棕黑色粉状物,即病菌冬孢子堆。嫩枝和果实受侵染,病斑明显地凸起,圆形或长椭圆形。

病原与发病规律:月季锈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多孢锈菌属的短尖多胞锈菌和蔷薇多孢锈菌侵染引起的。病菌在病株和落叶上越冬,到了春暖花开又多雨时,便借气流传播。在生长季节通过夏孢子进行反复侵染,扩展危害。一般秋雨多,春季病芽率高;春雨多,则病叶率高。夏季温度高或冬季温度低、寒冷时间长,病害发生一般不太严重;若四季温暖、多雨、多露雾的年份,夏孢子可终年生长侵染,病害则发生严重。品种间以重瓣红玫瑰,甘肃小叶玫瑰最感病,而北京单瓣红玫瑰、白玫瑰和香水玫瑰等较抗病。

防治方法:①结合修剪,去掉病枝、病叶和病芽,扫除田间落叶,集中烧毁。温室注意通风,保持干燥。②及时摘除病芽,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检查,发现病芽要立即摘除烧毁。一般病芽率不到0.5%,摘除后即可防止孢子扩散。③适当增施钙、钾、磷、镁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④4月上旬或8月下旬两次发病盛期前,喷药1~2次,可控制病害发展。可选用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1%波尔多液、500倍石硫合剂喷施。发病期间喷洒2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氧化萎锈灵乳剂3000倍液。在生长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2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在春季发芽前喷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在发病初期喷0.2波美度石硫合剂,预防病害发生。此外,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病株,也有较好的效果。

23.怎样防治月季黑斑病?

症状:月季黑斑病为世界性月季病害,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放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却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放线孢属的真菌。以菌丝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时易于发病。一般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发病重,炎夏高温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但无免疫品种。

防治方法:①可因地制宜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如伊莎贝尔、黑千层、日辉、芝加哥和平等品种抗病。一般叶片深绿蜡质厚的品种较抗病。②加强管理,适时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及时修剪,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小湿度,避免叶面存水。③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④盆栽时不要放置过密,最好不直接放在地面,以免地面积水时盆土过湿,最好是放在阶梯形的植台上。改进浇水方式和时间,应从盆沿浇入,避免喷浇。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⑤药剂防治。夏季新叶刚刚展开时,即应开始喷药,一般7~10天1次。使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冬季修剪后也可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以铲除病菌。

桃花病害

24.桃花叶片上的白色粉末是病害吗?

桃花叶片上的白色粉末可能是桃花白粉病菌的孢子和菌丝体。

症状:桃花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有时危害果实。叶片染病,于9月后,背面呈现白色、边缘不清晰的近圆形菌丝丛,表面有黄绿色;严重时,菌丝丛覆盖全部叶面。幼叶被害,叶面不平,呈波状。秋天,菌丝中呈现黑色小球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新梢被害在老化前也出现白色菌丝。果实被害,5~6月即出现白色圆形、有时不规则形的菌丝丛,粉状,接着表皮附近组织枯死,形成浅褐色病斑,后病斑稍凹陷,硬化。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三指叉丝单囊壳菌和桃单壳菌。病菌于10月以后形成黑色闭囊壳,以此越冬,第2年春季放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形成分生孢子后进一步扩散蔓延。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4~35℃,适温为21~27℃,在直射阳光下经3~4小时,或在散射光下经24小时,即丧失萌发力,但抗霜冻能力较强,遇晚霜仍可萌发。

防治方法:①秋后清理果园,扫除落叶,集中烧毁。芽膨大前期喷0.3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②发病期喷洒粉必净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次。注意:桃花、桃树、中华寿桃等对三唑酮敏感,易产生药害,不宜使用。

25.桃花叶片皱缩变厚成瘤状是什么原因?

症状:桃花叶片变厚成瘤状,是因为桃树患上了桃缩叶病。桃缩叶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危害花、幼果和新梢。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较肥大,叶片厚薄不均,质地松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后期在病叶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病叶最后干枯脱落。在新梢下部先长出的叶片受害较严重,长出迟的叶片则较轻。新梢受害呈灰绿色或黄色,比正常的枝条短而粗,其上病叶丛生,受害严重的枝条会枯死。花和幼果受害后多数脱落,故不易觉察。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色至红褐色,果面常龟裂。这种畸形果实,不久也要脱落。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畸形外囊菌。病菌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多数子囊栅状排列成子实层,形成灰白色粉状物。

春季桃树萌芽期气温低,缩叶病常严重发生。一般气温在10~16℃时,桃树最易发病,温度在21℃以上,发病较少。主要由于气温低,桃幼叶生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病菌侵入。反之,气温高,桃叶生长较快,减少了感病的机会。湿度高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的年份或地区,缩叶病发生严重;如早春温暖干燥,则发病轻。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病菌在桃芽鳞片外表或芽鳞间隙中越冬。到第2年春季,当桃芽展开时,孢子萌发侵害嫩叶或新梢。病菌侵入后能刺激叶片中细胞大量分裂,同时细胞壁加厚,造成病叶膨大和皱缩。桃缩叶病1年只发生1次侵染。

防治方法:①加强管理,一旦发病,于初见病叶时,可摘除病叶集中烧毁。发病较重的树,当叶片大量焦枯和脱落时,应及时补施肥料和水分,增强抗病能力和恢复树势。②桃缩叶病一旦发生,来势猛,药剂防治的关键是在桃树花芽膨大露红时,全园喷施1次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2∶200的波尔多液,或45%石硫合剂3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对消灭病原效果较好,每隔7天1次,连喷3~4次。桃树生长季节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悬浮剂800倍液,防治效果也很好。

26.桃花叶片穿孔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症状:桃花叶片穿孔是因为桃树患上穿孔病,桃花穿孔病分为褐斑穿孔病和细菌性穿孔病。

桃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及果实。叶片受害,开始时产生半透明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整圆形,紫褐色或褐色,周围有淡黄色晕环。天气潮湿时,在病斑的背面常溢出黄白色胶黏菌脓,后期病斑干枯,在病、健部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仅有一小部分与叶片相连,因此,很易脱落形成穿孔。有时叶片边缘多数病斑互相愈合,使叶缘表现焦枯状。病叶变黄,容易早期脱落。

枝梢受害后,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病斑:一种称春季溃疡,另一种称夏季溃疡。春季溃疡在上年夏末秋初病菌就已感染,病斑油浸状,微带褐色,稍隆起;由于病斑很小,当时不显著。但到第2年春季逐渐扩展成为较大的褐色病斑,中央凹陷,病组织内有大量细菌繁殖。春末病部表皮破裂,溢出黄色的菌脓,为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夏季溃疡是在夏季发生于当年抽生的嫩梢上,开始时环绕皮孔形成油浸状、暗紫色斑点,以后斑点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紫黑色,周缘隆起,中央稍下陷,并有油浸状的边缘。夏季溃疡的病斑不易扩展,并且会很快干枯,故传病作用不大。

果实被害,产生暗紫色圆斑,边缘有油浸状晕环。病斑表面和它的周围常发生小裂缝,严重时发生不规则的大裂缝。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细菌。病害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梅雨期蔓延最快。夏季高温干旱,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至秋雨期又有一次扩展过程。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大风和重雾能促进病害的盛发。树势衰弱和排水通风不良的桃园,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①消灭越冬菌源。枝梢上的溃疡,应结合冬季修剪,彻底剪除,并集中烧毁;落于果园地面的枯枝和落叶,也应清除。②喷药保护。在桃树发芽前可喷射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3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发芽后喷68%农用硫酸链霉素水溶剂20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机油乳剂∶代森锰锌∶水=10∶1∶500,除对细菌性穿孔病有效外,还可防治蚜虫、介壳虫、叶螨等。此外,还可选用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0.5千克、消石灰2千克、水120千克),半个月1次,喷2~3次。③注意桃园排水,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降低园内湿度,以不利病菌蔓延。预防果实发病,可于5月上中旬进行套袋。④桃树不宜与李、杏、樱桃等易感病的果树混栽,避免互相传染。因为李树对细菌性穿孔病的感病性很强,往往成为果园内的发病中心,然后传染到桃树上。

27.桃褐斑穿孔病是什么原因?如何防治?

症状:该病危害桃树叶片、新梢和果实。在叶片两面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或红褐色略带环纹,后期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穿孔多时,叶片脱落。新梢、果实染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均产生灰褐色霉状物。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核果尾孢霉。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气温回升,降雨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新梢和果实。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温度为7~37℃,适温为25~28℃。低温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①加强桃园管理。注意排水,增施有机肥,合理修剪,增强通透性。②药剂防治。落花后,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喷洒,7~10天喷1次,共喷3~4次。

28.桃树流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

症状:桃树流胶病是当前桃树上普遍发生的病害,而且发病严重,特别是管理粗放和树势衰弱的桃园,发病株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品质,重者导致死枝死树,威胁着桃树的生产和发展,也是果农最为头痛的一种病害。

病原与发病规律:桃流胶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非侵染性的病原引起,如机械损伤、病虫害伤、霜害、冻害等伤口引起的流胶,或管理粗放、修剪过重、结果过多、施肥不当、土壤黏重等引起的树体生理失调发生的流胶。另一种是侵染性的真菌引起的。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

①非侵染性流胶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严重时小枝也可发病。初期病部稍肿胀,后分泌出半透明、柔软的树胶,雨后流胶重,随后与空气接触变为褐色,成为晶莹柔软的胶块,后干燥变成红褐色至茶褐色的坚硬胶块,随着流胶数量增加,病部皮层及木质部逐渐变褐腐朽(但没有病原物产生),致使树势越来越弱,严重者造成死树。雨季发病重,大龄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

②侵染性的流胶主要危害枝干,也侵染果实,病菌侵入桃树当年生新梢,新梢上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瘤状突起病斑,但不流胶,翌年5月份,瘤皮开裂溢出胶状液,为无色半透明黏质物,后变为茶褐色硬块,病部凹陷成圆形或不规则斑块,其上散生小黑点。多年生枝干感病,产生水泡状隆起,病部均可渗出褐色胶液,可导致枝干溃疡甚至枯死。桃果感病发生褐色腐烂,其上密生小粒点,潮湿时流出白色块状物。

侵染性流胶病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枝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散发生分生孢子,随风而传播,主要经伤口侵入,也可从皮孔及侧芽侵入。特别是雨天从病部溢出大量病菌,顺枝干流下或溅附在新梢上,从皮孔、伤口侵入,成为新梢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枝干内潜伏病菌的活动与温度有关,当气温在15℃左右时,病部即可渗出胶液,随着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加重。侵染性流胶病一年有两个发病高峰,第1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2次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以后就不再侵染危害,病菌侵入的最有利时机是枝条皮层细胞逐渐木栓化,皮孔形成以后。因此防止此病以新梢生长期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