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训案例
妈妈的眼泪
兆兆是个爱漂亮的职业中学学生。为了“追星”,她多次花高价去看歌星演唱会,回来后就模仿起来。为了“突显”自己的身材,她就是不肯穿校服,今天说“校服洗了没干”,明天说“对校服过敏”。
她和妈妈成天为了穿衣服的事情吵吵闹闹。妈妈为了安抚她,在医院开了个“对化纤制品过敏”的证明,送给了学校。这下,她可以不穿校服,为所欲为了。今天穿紧身衣,明天穿牛仔裤,后来索性把头发染成金黄色。因为她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每况愈下,还招来了几个不三不四的男青年为了她“争风吃醋”,在校门口打起群架来,被传讯到派出所。这时,妈妈眼泪直流……
专家解析
国内外很多学校都规定学生在学校要穿校服,一来整齐划一,二来减少相互攀比,杜绝孩子们追求高消费。很多孩子被人劫去钱物,不是因为穿得太好,就是由于兜里有钱太招摇了。所有的学生穿校服到学校,这样就不会在学生中间造成贫富悬殊的现象,也就可能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在家庭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孩子穿得漂亮一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家长应当注意:服饰要与学生的身份相称,不要追求奇装异服;要求孩子以朴素、清洁、美观、大方为着装的标准,以俭为荣,以奢为耻;要穿与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相当的服装,不要盲目攀比,这是一个量力的原则。我国自古就有“笑破不笑补”的谚语,这里面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俭以养德”,是让孩子自小懂得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攀比心理多是消极的、伴随着情绪性心理障碍的,会使人陷入思维的“牛角尖”,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否定。如果缺乏对自己和环境的理性分析,就会一味地沉溺于攀比之中无法自拔。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宽裕的家长,不要让孩子在金钱方面有优越感,这对孩子并不是好事。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普通一点儿、平凡一点儿,并不是“虐待”,而是给孩子创造安全的、轻松的生活空间。
教育误区
1.虚有其表。一味追求外表“俏丽”、“潇洒”、“时髦”,比“洋气”、“阔气”、“香气”,忘记了学生的身份,丢掉了理想志向,容易走上奢华的道路。
2.我行我素。“无所谓”,对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抱有轻蔑和漠视的态度。
3.刻意作秀。教育孩子“守规矩”的目的不纯,是从“让老师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出发,这样的孩子人前、人后会不一样,缺少“慎独”。
相关链接宋·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巧:聪明;拙:愚笨。原想耍弄小聪明,反而弄巧反拙,做了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