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探索与实践
2866500000016

第16章 江苏为先(2)

江水北调工程推动了苏北地区耕作制度的改革,使素有“锅底洼”之称的里下河地区46.7万公顷农田从一熟沤田改成了稻麦两熟的“吨粮田”,实现了“沤改旱”,使其成了全国着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使淮北地区1100多万亩农田实现旱改水,苏北也栽种了水稻,稻麦两熟,从而结束了苏北粮食不能自给的历史,成了中国的又一个“米粮仓”。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徐、淮、宿、连四市的粮食产量不足全省的25%,人均产量也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8年江水北调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淮北四市粮食产量达到全省的40%,人均产量也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据相关部门统计,至2005年,江水北调工程受益区由于灌溉得到保证,已增产粮食500亿千克,棉花12亿千克,累计已取得的效益约为250亿元,产出为投入的5倍。图1-24、图1-25为江水北调调水前后淮北地区对比。

(二)抗旱排涝,促进航运

江水北调已建成的工程,在历次抗旱排涝和确保京杭大运河航运中,发挥了显着的效益。例如,1978年大旱1~8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少60%~70%,淮河长期断流,湖库干涸,长江水位比同期正常水位低1米,北调线上所有泵站全部投入运转,江都站开机270天,抽江水63亿立方米,连同里下河自流引江水48亿立方米,共达111亿立方米,相当洪泽湖正常蓄水量的4倍,补给了苏北大部分地区用水,同时江水还过了淮河,向淮北补水10亿立方米,最远到达石梁河水库和连云港市,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并保证了宿迁县以南京杭大运河的常年通航。图1-26为繁忙的运河航道。

江水北调部分泵站可结合排涝,大大加强了泵站所在地区的排涝能力。1991年,里下河地区发生了大面积洪涝灾害,江都站满负荷连续运行68天,抽水27亿立方米,极大地减轻了损失。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是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华东地区绝大部分物资运输。2005年运量已超过1.18亿吨,其中煤炭运量达到7300万吨。但历史上农业用水高峰和枯水季节,常常断流、断航。江水北调增加了航运补给水量,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水位得到了有效控制,在1988年、1992年等淮北大旱年份均保证了航道通畅。

(三)促进苏北地区发展

江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苏北地区的农业结构从以种植业为主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以徐州为例,江水北调工程促进了梯级河网化的进一步完善,显着提高了引、排、调蓄作用,并实现了向废黄河、大沙河补水,为河道、滩地综合整治开发创造了条件。徐州市的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禽、渔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98年徐州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24.67×104公顷,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江水北调工程尚未建成前)的23.2%提高到1998年(江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的39.1%。

江水北调工程不但发展了苏北灌溉,也提供了该地区工业、061城市、港口等用水,促进了农业的较快发展,也为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徐州全市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5.15亿元,是1978年的9.1倍。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14.2%提高到34%。1998年,连云港港口完成吞吐量1775.8×104吨,跻身全国十大港口之列。江水北调工程保证了苏北地区的水资源供给,首先保障了农业的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调整了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缩小了与苏南的差距,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善生态环境

由于水资源条件的改变,苏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大大改善。江水北调工程向苏北地区大面积供水,有效地减少了苏北地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避免了苏北境内原有河流的过度开发,为苏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1994年8月,洪泽湖遭受上中游污水下泄的危害,干旱加污水造成严重困难。后采取引沂济淮的办法,从骆马湖调水400立方米/秒入洪泽湖,不仅缓解了淮阴、盐城两市旱情,并保证了正常通航、发电,还大大缓解了水质污染危害。江水北调工程河沟纵横,增加了水面面积,扩大了环境容量,普遍绿化了大地,改良了盐碱荒地,黄河故道有的已建成了优美的风光带。

五、向南四湖补水实例

2002年南四湖地区遭遇百年大旱,微山湖上级湖于7月15日干涸,下级湖8月25日出现最低水位,也接近干涸。8月底,济宁市40余万公顷农作物普遍受旱,350个村庄的32万人吃水困难;徐州市受旱面积达28.7万公顷;微山县大型河蟹、乌鳢生产基地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京杭大运河济宁段130千米主航道全线断航。干旱还严重威胁湖区生态系统,196种鸟类、78种鱼类及多种水生生物濒临险境。而长年形成的“食物链”一旦被破坏将很难恢复,以致造成不可挽回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图1-27为长江源头启动为南四湖调水。

针对南四湖旱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做出了保护南四湖生态的指示。2002年11月29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遵照指示精神,决定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实施从长江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计划入下级湖水量1.1亿立方米,其中入上级湖0.5亿立方米。淮河水利委员会协调山东、江苏两省组织实施补水行动。

由于二级坝枢纽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湖,受地形影响,从长江向南四湖补水又分两个阶段。一是江苏省先把江水从长江调到下级湖,然后,山东省再从下级湖把江水提到上级湖。2002年12月8日,江苏省率先启动江水北调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下级湖补水,经9级泵站抽提,每天有约250万立方米江水入南四湖下级湖,至2003年1月24日,完成了向下级湖补水11000万立方米计划任务(实际计量为11517万立方米)。2002年12月20日,山东省开始从下级湖向上级湖补水,至3月4日完成向上级湖补水5000万立方米计划任务(实际计量为5072万立方米)。至此,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任务全面完成。整个补水过程历时86天。

在这次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工程中,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整个微山湖水面面积较补水前增加239.3平方千米,其水量基本可维持湖区生态链的最低用水需求,大大改善了水质,改善了通航,留住了候鸟,拯救了生态,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为湖区群众的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这对稳定当地群众的心态,保持社会安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实施向南四湖应急生态补水是治水新思路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第二节)东线之源

20世纪60年代,江苏苏北地区缺水,由此衍生了江水北调工程,灌溉苏北平原。如今,北方地区缺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带着与江水北调工程同样的使命诞生了。江水北调工程开跨流域调水之先河,几十年的运行实践取得的巨大效益证明了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也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一、规划之源

江苏省实施的江水北调工程,实现了多水源并举、诸流域互调互济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有效地缓解了苏北地区的用水压力。江水北调工程已覆盖江苏省苏中、苏北7个市、50个县(市),面积6.3万平方千米,人口3900多万,耕地面积300万公顷,为江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之上扩大并且延伸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贯穿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牵动大半个中国,供水范围覆盖中国华北、西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输水干线长度合计4046千米。就整个工程性质和规模而言,江水北调工程可以称之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大模型。2002年江水北调工程向微山湖生态补水可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次预演,及时向微山湖补水1.1亿立方米,实现了从长江至沂沭泗流域的跨流域调水,解决了南四湖区域濒临崩溃的生态危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回答了水能不能调出去,水质能不能得到保证等关键问题。应急补水的实践证明,远距离调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江苏实施的江水北调工程,是实施跨流域调水的一个大胆尝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运行实践,江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初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长江口海潮入侵问题、血吸虫北移问题以及苏北土地盐碱化问题等,均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江水北调工程通过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沿海修筑海堤,建设挡潮闸,基本消除了海潮入侵。根据多年监测资料,江水北调受水区钉螺面积消长与水源区钉螺面积变化无相关性,与调水量亦无明显相关性;里运河宝应、高邮段钉螺孳生范围相对稳定;迄今为止北纬33°15′以北地区仍未在自然界发现钉螺。结果表明,江水北调40多年来输水干线的钉螺无明显北移迹象,同时也未有证据表明调水工程造成钉螺及血吸虫病扩散。

江水北调工程为解决苏北地区缺水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放眼全国,我国水资源紧缺,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也很不均匀,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多,南北相差悬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这与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急需将南方多余的水量送到北方去,以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势。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规划也应运而生。

二、位置之源

位于江苏扬州市的江都站既是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龙头,同样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实际上,东线工程是在江苏省原有的“江水北调工程”基础上扩大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的。东线工程取水口也在江都附近的长江三江营处。可以说,江苏是名副其实的东线之源。图1-28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

三、决策之源

江水北调工程运行几十年,既保证了苏北地区农业灌溉用水,又为当地航运、工业、城市和居民生活用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苏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江水北调的成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索,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的重要战略举措。以一隅窥全局,可以预见,南水北调工程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另外,江水北调工程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为南水北调工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江水北调的建设对江苏苏北地区振兴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北调的江水不经处理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灌溉,这表明跨流域调水的水质问题是完全可以保证的。2002年,江水北调工程应急向南四湖补水,挽救了濒临崩溃的微山湖生态系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江水北调工程几十年的调水实践证明了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一些社会关注热点如血吸虫北移等问题在江水北调运行实践中也给予了很好的回答。可以说江水北调工程就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大模型,同时也是一次伟大实践。毫无疑问,江水北调工程就是东线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