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神推理心理学
2870400000004

第4章 神推理的日常生活应用(3)

收藏玩具的人,多半容易满足,知道分寸,家里是他们最快乐的场所,宁静安逸的生活是他们莫大的享受,他对曾经拥有过的一切感到自豪,喜欢用一颗童真的心激起兴奋和幸福。

喜欢收集奖状等象征荣誉物品的人,通常是对自己的现况不满。他们依靠回忆过去的光荣历史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喜欢收集照片、明信片等物品的这类人,会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场戏剧,自编自演兼摄像,努力塑造完美,欣赏结果,更接受一切。

喜欢收集旅游纪念品的人,受收藏品的特性所决定,他们不断地追求新鲜、奇特和怪异的事物,并具有探幽索隐的勇气,同时热衷于冒险。

喜欢收集艺术品、古董的人,比较注重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由于收藏品的档次和价值是收藏者之间品位和眼光的较量,所以他们的好胜心往往都很强。

喜欢收集书籍、杂志和报纸的人,有学识和上进心,喜欢一人独处,自得其乐。他们既掌握丰富的知识,又抱有一些陈旧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比别人落后半拍。

(4)“标题党”的背后真可怕

博客也是一个人性格特征表现的载体,标题能真实反映博主性格。

博文标题有一定活力的是“恰到好处”型。这种人的性格往往是条理性强,善于把握主次,做事情比较有秩序,不易慌乱,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较为真实、可信;标题不但能真实反映博文主旨思想,而且还生动活泼,隐含独到见解的是“锦上添花”型,这种人的性格往往是喜观察,爱思考,善于捕捉,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一旦有合适的平台,应可创造一番喜人业绩;标题不作任何修饰,但能反映博文主旨思想的是“平铺直叙”型,这种人的性格往往是比较实在,为人踏实,不投机取巧,但做事时常常会显得古板、缺乏创新;标题拟定时只强调标题的吸引力,其博文内容与标题不符,或根本不沾边的是“华而不实”型,这种人性格外向,爱表现自我,较为虚荣、浮躁,做事不踏实,有着强烈的投机取巧意识,与这种人交往或许会有一时快乐,但是很难深交;标题拟定未能充分表达博文主旨内容,无法提炼出博文关键词的是“词不达意”型,这种人如果不是作文基础知识欠缺,就是一个性格内向、做事缺乏秩序的人,他们往往自我保护意识强,不善言辞,为人憨厚,但是很容易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博文撰写的内容更能反映作者的性格特点。

行文时如行云流水般快畅,结构完整、段落清晰、层次分明的人往往思维力强,有清晰的条理性,做事有秩序,且能够以较合理的方式处理事情,他们工作能力强,能独立处理一些较为繁重的事务。

博文内容平实、用词端庄、不加修饰、表达清楚是属于按部就班、注重结果的类型,这种人为人诚恳,踏实可信,但是性格缺乏创造性,在生活中可能会显得比较乏味。

写博文内容平淡、词藻华丽的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爱表现自己,虚荣心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欠务实态度,常会异想天开,做事时可能会不按规则出牌,爱走捷径,对结果欠缺充分考虑,有时会走极端。

写博文用词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方法,特立独行的人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敢于尝试,勇于突破,在工作中往往会有惊人的成绩,但是较为贪慕虚荣,比较倔强,很难接受他人意见,不易被管理。

写博文结构不合理,层次不清,用词不准确的人若不是因为写作水平有限,那就是思维缺乏系统性,做事无条理,生活态度不积极,对人生缺乏周密安排,没有长远规划,这种人可能较为消极,挫折感较强,容易出现厌世情绪,需要有人多加开导。

(5)从一个被扔掉的塑料瓶说起

QQ是现代人最常使用的网络聊天工具之一,QQ网名是一个人在网络上的身份代号,也可以从网名本身以及网名更换的频率之中窥见一个人的性格。

直接将真实姓名作为网名,例如“张三”“李四”“王××”等,或者是把真名中某一个字作为网名,例如有一个“薇”字就叫“小薇”等等,这样的人相对比较坚持和执着,能够遵守游戏规则,也有可能有些许自恋。

但凡网名中带有奇怪符号,或者说拼音、日语、英语混合着汉字的,一般是年轻人或者是心态比较年轻的人,他们往往充满活力和想象力,天真可爱,不愿意故作老成,但也充满着不稳定性,情绪波动一般会比较大。

使用全英文网名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大多数接受过大学或者大学以上的教育,情感丰富细腻、略有敏感,网络形象带有一些神秘,拥有一些不太切合实际的幻想。

网名和公司或者业务有关的一般是工作狂。

而名字和动漫游戏运动有关的人,例如“流川枫”“AK王”“××舞”等,他们的年龄往往在三十岁以下。

从网名更换频率来看,网名长期不变的人,一般生活和情绪相对稳定,有稳定的人生和事业,感情执着,思想力求简单,相对来说比较成熟,能够专心地去做某件事情,有些时候稍显保守。

网名随心情而变,看了韩剧就叫“大长今”,看了日剧就换成日文名字,心情不好就叫“别理我”,心情好就叫“今晚打老虎”,这样的人思想前卫,追逐流行,与之深交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生活中人们在外出办事、参加活动、游览观光的时候,会无意遗落一些物品,例如在校园里,每当在考试结束后,考场的桌子里往往会遗留下考生的草稿纸、橡皮屑、饮料瓶、餐巾纸等物品,对推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着通过这些物品推理一下主人的性格和心理,既锻炼自己的推理能力,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以饮料瓶为例,先看看瓶中还剩多少水:如果瓶子里面没有一滴水,说明生活中这个人做事比较谨慎细致,对于某些事可能还有一点强迫症;如果瓶子底部还有一层浅浅的水,说明这个人的性格可能比较直爽,平时做事风风火火;如果瓶子里还有一大瓶水,那就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瓶子,考试完之后就直接离开了,这种人性格大大咧咧,比较马虎,另一种不在意这瓶水,看到瓶子都不想带走,这种人也许不爱运动,所以对水的需求量不是那么大。

4.感谢同学的“不杀之恩”

“如果想了解毕加索,就得研究他的艺术。如果想了解罪犯的心理,就得研究他的罪行。”

——约翰·道格拉斯(美国FBI行为分析部前主管)

(1)炸弹狂人的犯罪心理画像:衣着整齐,风度翩翩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纽约,有一个自称F.P.的炸弹狂人陆续在城市多处投放自制炸弹,造成多人死伤,同时他还不断向警察局和报社写信挑衅,引起了严重的社会恐慌。当时美国警方掌握的证据仅仅是炸弹狂人写的几封挑衅信、一些炸弹的照片、爆炸案现场发现的炸弹碎片,运用传统的刑侦方法无法侦破此案,于是警方决定请教心理分析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

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美国心理分析学家,侧写创始人。

侧写(profile)是犯罪心理画像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与普通的犯罪心理研究方式相反。普通的方式是根据罪犯的心理特征预测他未来的行动,而侧写则是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等。

2005年,美国CBS电视台推出一部名为《犯罪心理》的电视剧。截至2013年7月,该剧已经播出八季,并且即将推出第九季。该剧播出八年来,不仅在美国广受欢迎,多次创造收视率高潮,获得多项电视剧大奖,而且也受到了大洋彼岸中国观众的喜爱,在观众的呼声之下,土豆、优酷和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不惜重金买下了该剧的播出权,实现了和美国的同步播放。

该剧讲述美国FBI下属的一个名为BAU的部门中的行为分析专家们通过运用心理分析、侧写等方法来破获一系列看似缺乏证据,让警方倍感棘手的连环杀人案。该剧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悬念故事,鲜活而精彩地展示了通过犯罪心理学破案的奥妙,也让观众们了解到“犯罪心理画像”“侧写”等新名词。

犯罪心理画像究竟是什么,它真的像电视剧里所描绘的那么神奇,仅仅凭借犯罪行为和被害人有限的细节信息,就能为犯罪分子“画像”,研究分析出他们的性格、习惯,甚至是外貌、身材等具体信息吗?

犯罪心理画像,是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它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

犯罪心理画像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FBI成立了一个行为科学部(也就是《犯罪心理》中BAU的前身),该部门经过数十年的分析研究,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犯罪现场分析”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这种技术通过收集犯罪现场的各种特征,然后将现场的特征和受害人的详细报告输入到“特征数据库”中来对犯罪分子进行“画像”。特征数据库则是行为科学部在1979年对36名重刑犯调查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适用于系列案件,如系列杀人,系列抢劫,系列盗窃,系列的伤害案件等,有时也适用于具有典型特征的普通案件。

根据FBI的前BAU主管约翰·道格拉斯的描述,BAU进行犯罪心理画像,主要从三个途径入手:

第一,犯罪现场分析。就是BAU成员通过现场勘察,做到“在大脑里重塑犯罪现场”。现场分析过程可以归纳为解答三个问题,即“What”“Why”“Who”。

“What”就是根据来自犯罪现场第一手资料思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包括有关犯罪在行为方面可能会有重要意义的任何情况;“Why”就是“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案”,例如,为什么罪犯没有拿走任何贵重物品,为什么罪犯没有强制性侵入等,思考犯罪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有意义的行为出现的原因;进而要推测“Who”,即“是谁会出于这些原因犯下这一罪行”。

第二,研究受害人。BAU成员要考虑在如此众多的潜在受害者中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这一个人,她(他)是如何被害的。通过研究验尸报告,以便了解伤口的性质、类型、死因,是否受到性侵犯等情况。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受害者,设身处地想出受害者可能会做出的反应。因为只有确切了解到某一特定受害者面对降临在她或他头上的恐怖事件都做出了什么反应,才能够真正理解凶手的行为和反应。

第三,研究犯罪者。BAU成员仅仅了解罪犯作案的惯用手法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放在攻击者的角度,以他的方式进行思考,洞悉有别于惯用手法的、作为罪犯特殊个性表露出来的、更为稳定的“识别标志”,这样才能揭示犯罪人的内心世界,形成描述其个性心理特征和其他诸如性别、种族、年龄范围、婚姻、兵役、职业、教育程度、智商、犯罪记录乃至车辆颜色等个人大概情况的“犯罪侧写”,从而缩小嫌疑人范围,为集中全力捕获真正的罪犯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纽约的“F.P.炸弹狂案件”中,詹姆斯·布鲁塞尔博士首次展现了侧写技术的神奇。

布鲁塞尔博士根据警方提供的F.P.炸弹狂案件卷宗和一些微乎其微的证据,运用他的心理分析学知识,提出了十五项有关F.P.炸弹犯的假设。

1.F.P.应该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因为根据以往发生在美国的爆炸案的案件记录,制造炸弹或投放炸弹的都是男人,无一例外。

2.根据F.P.第一次投放炸弹的地点爱迪生公司和他在挑衅信中表现出对爱迪生公司的怨恨推断出他认为爱迪生公司造成他目前生活窘境,后来逐渐演变为认为整个世界都在和他过不去,这也是他心理和行为失常的来由,他一旦被这种思想长期纠缠,就很容易变成偏执狂。一般偏执狂的形成是缓慢的,往往会发生在35岁以上的人身上,而距离F.P.第一次投放炸弹已有16年,因此他应该在50岁以上。

3.偏执狂都非常爱护他们自己,当他们有所行动时,总认为这是在“自卫”。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有缺点,而把遇到的麻烦都归罪于别人,尤其是某个大组织。在本案中,F.P.怨恨的对象是爱迪生公司,因此此人很可能是爱迪生公司的员工,曾经遭受过公司不合理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