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创造性过程中,某些新形象、新概念、新思维、新思路突然产生,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在科技创造活动中,创造性思维时有受阻,使创造性活动陷入困境。尽管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有时却突然得到某种启发、某种启示、某种类比、某种联想等,突然领悟,茅塞顿开。
人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存在灵感现象。有的诗人有时候几天也写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句,但是受到某种意境的触动,诗兴大发,浮想联翩,文思潮涌,动人的诗篇,一挥而就。
我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他家的狗跟着小猫钻洞,狗怎么也钻不进洞里,急得小狗汪汪直叫。这时李四光的女儿跑来赶狗,李四光却笑着对他女儿说,你是不是学学牛顿,在这个洞口旁边,再开一个比阿龙(狗名)大一点的门呢。李四光一提到牛顿,突然想起反作用力,从而他提出了“地应力”这个概念。
我国荣获戴维逊奖的数学家侯振挺教授曾经说过:“我一头扎进了对‘巴尔姆断言’的证明。一次又一次似乎到了解决的边缘,但是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我早起晚睡,夜以继日,利用了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睡觉、走路,头脑中也总是萦绕着‘巴尔姆断言’。难啊,确实是真难!……时间一天天过去,一个证明的轮廓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但有一些问题还证明不了,就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我把已经得到的进展整理成一篇文章。当时我正在外地实习,就让一位同学带回学校去请教老师。我送那位同学上火车站。就在火车将要开动之前,在我的始终考虑的头脑里闪过了一星火花,似乎在挡路的大山里发现了一条幽径。于是,我把那文章留下,立刻在车站旁的石头上坐下来,拿出笔推导起来。果然,一星火花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曲折的幽径越来越宽。十几分钟以后,最后这一座大山终于抛到我的后面去了。‘巴尔姆断言’完全得到了证明。好容易,只十几分钟就完成了。”
灵感不仅是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会出现灵感现象,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会出现灵感现象。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对向他约稿的《晨报》编辑说过:“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马上便写了一点,就是序。”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在回忆他的代表著作《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的灵感体验时说:“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的僻静的石子路上……踱来踱去,时而也索性躺在路上睡着,想真切的和地球母亲‘亲昵’、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当时却委实是感到迫切。”郭沫若曾经谈到《凤凰涅般木》这首诗写作时的灵感。他说:“《凤凰涅般木》这首长诗是……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写出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就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那明显是表现诗意袭出了一种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