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的家教宝典
2873600000006

第6章 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六大技巧(1)

——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尊重

世界上没有谁能说自己的孩子从来不犯错,孩子犯错很正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和家长发生意见不和,发生冲突也是常有的事。那么,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多的是需要抓住契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积极的辅导。第一,要善于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要善于批评,让孩子充分明白家长为何要批评他,从而引导孩子养成优良的品德。

无数事例证明,传统的打骂教育已经不再有效,它对于正确引导孩子没有积极作用,孩子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才能更好地成长。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因此,为了赢得孩子的尊重,家长们不妨学习一套完备的教育技巧,以避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1

对待淘气的孩子,多一点宽容

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时常会发生一些冲突,处理不好则有可能影响亲子关系,危害家庭和睦。那么,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观点是,避免冲突需防范于未然。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家长在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的问题上存在一定技巧。

首要的一点是,对待淘气包,请多一点宽容。

每个孩子都会有淘气的时候,淘气虽然没有漂亮的礼带,却是上帝亲手送给每一个孩子的礼物。面对孩子的淘气,家长要善加利用和引导,而不应失去耐心,武断无理地用打骂来处理孩子的淘气行为,造成双方情感交流的不畅。

家长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打骂,多一点从容,少一点烦躁。

虽然人们都说,“儿子淘,以后壮,丫头淘,以后俏。”可面对淘气的孩子时,家长们更多的往往是不理解、气愤和无奈,进而对孩子非打即骂。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孩子太淘气会影响到家长的传统教育方式。

虽然封建制度已经逝去很久,但中国人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家长在评判孩子的行为时,首先便是从自身观念出发,故而淘气很难在家长的观念里占据一席地位,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家长通常会认为孩子淘气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所以,对淘气的孩子进行责罚便成为家长认为的正常的行为。

有一次,小仲马看到花园里的一朵茶花正开得浓艳,可是茶花的整个根部都被人拔起来了,怕是活不了多久。小仲马很担心茶花这样下去会枯死,便小心翼翼地把茶花的整个根都刨出来,带回家用土养在了阳台上,准备自己亲自照顾它。

下午,他的奶妈从外面回来后看到阳台上的茶花,以为是小仲马淘气,把茶花摘了回来,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小仲马训斥了一顿,小仲马没有多做解释,只是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看书。奶妈认为小仲马不尊重自己,就去向大仲马诉委屈,并哭着说:“您的儿子确实很尊贵,可是我毕竟是他的奶妈,看在上帝的份上他也不能这么蔑视我。”大仲马找来儿子,详细地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没有责备儿子反而夸赞他聪明善良,而一旁站着的奶妈,听了事情的经过后,也羞愧地捂住了自己的脸。

在这里,奶妈之所以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完全是源自于奶妈的自我意识过强,一看到茶花,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小仲马犯了错,而没有考虑到他这么做的原因,大仲马则不同,他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真相,因而赢得了小仲马的尊重。许多家长常常因为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就主观地认为孩子做的不对,这种思想会严重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应将小仲马奶妈的做法引以为戒。

第二,孩子的淘气会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

生活中,有些孩子行事随意,还有些孩子喜欢提问题,有些问题经常让家长瞠目结舌,无话以对,最终只能利用家长的权威搪塞了之,所以,在很多家长心里这样的孩子很淘气。

劳拉是美国加州的一个三岁小女孩,劳拉的父母要经常加班,所以她一直都和奶奶生活在新泽西。一个星期天,妈妈来接劳拉,在路上她问了妈妈许多问题,妈妈被她问得很烦,就说:“劳拉,妈妈平时上班也很辛苦,今天我们母女就好好休息一下,你别总一直问我问题好不好?”劳拉正说在兴头上,哪里愿意停下,她继续说道:“妈妈,就最后一个问题,莱西的妈妈说菠菜能补铁,这个铁是磁铁的那个铁吗?”妈妈点点头,劳拉更加不解了,“可是,为什么是同一个铁,磁铁却吸不住菠菜呢?”妈妈一时找不到可以解释的回答,只能蹲下身对劳拉说:“这个妈妈真不知道,可是劳拉,你和奶奶在一起也有这么多问题吗?快别淘气了,先跟妈妈回家。”劳拉呆在原地,任凭妈妈怎么向她招手也不挪动脚步,嘟着小嘴,气冲冲地逃回奶奶家,大喊道:“你是坏妈妈,我再也不要理你了!”

或许劳拉的问题看起来很幼稚,在家长心里觉得这些问题毫无意义,所以他们不是不能回答,只是不想为这些问题花费精力,于是便习惯性地给孩子戴上淘气的帽子。

第三,孩子淘气的代价有时候会很惨重。

淘气和破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旦淘气出现就少不了“破坏”的粉墨登场,因此这对如影随形的好兄弟总是让家长感到头疼,无论这种破坏是经济上的还是身体上的,对家长来说都是件麻烦事,由此难免对淘气心生忌惮。

爱因斯坦从小对所有的事物都很好奇,但他小时候却并不受老师的喜爱。

一次在上课的时候,爱因斯坦无心听课,开始研究自己的手表,当时那块手表能当得上全家收入的一半,他用笔杆在表面上东敲西敲,可是这样并不能看出什么门道。于是,他翻出书包里的螺丝起子,沿着螺栓把表给拆开了。下课后,课桌上全是拆散的零件,老师看到他桌上的零件很生气,就把爱因斯坦的爸爸请到了学校来,爱因斯坦的爸爸看见自己儿子的行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既心疼手表又担心爱因斯坦被学校开除,回家后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顿。

殊不知,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所以当他们大脑开始有一定意识的时候会对周边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很多发明家的特殊思维都是在这一段时间产生的。因此,家长应该放宽胸怀,及时给予孩子帮助和谅解。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要包容和理解,并趋势利导,这才是上策。

本节家教智慧

孩子是个多面体,没人知道这个多面体最后哪一面会成为主导,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对待淘气的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成全。

2

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

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无论他多年幼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分地限制他们,和孩子好好相处的秘诀在于沟通,所以,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的第二个技巧就是: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

为人父母,对怎样教育下一代的问题,都很关心。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甚至会与孩子发生争吵和冲突。对于这个问题,家长总有自己的看法,或许他们觉得自己的经验比孩子丰富,便要求孩子照他们的设想去生活,并且要对他们言听计从,却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孩子反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见,他们渴望和父母交心,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渴望得到父母投射来的欣赏的目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孩子越长大离自己也越来越远,什么心事都不和自己说了。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和自己越走越近呢?有相关报道证明,在轻松的交谈氛围下和孩子沟通能有效拉近距离,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交流,父母们应该学着脱下自以为是的面具,真真实实地和孩子交心,只有这样,家长才可以和孩子靠得更近,争吵、异议也会越来越少。当孩子和父母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时,谁也不会再疏远对方,谁也不会再和对方过不去了。

孩子听话,妈妈放心,可是妈妈的话也并不都是对的。那么,若是任由孩子自由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面对这些疑虑,家长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首先,应该意识到他和孩子是处在两个年龄段的两代人,思维方式难免会有差异,作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渴望在肯定的目光下长大,所以家长必须给予孩子多一些信任与尊重,如果家长能做到心平气和,不焦不躁地和孩子讨论问题,大多数孩子也能做到通情达理,与家长相互谅解,这样一来,事情就好解决多了。

家长不要总想着怎么改变孩子,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找出原因循序善诱,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既不会失去自己的天性,又可以在遇到事情时从容应对。所以,父母想要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就需要用心看、用心想、用心做,这种努力是双方的,家长无论多忙,都要学会放下架子,和孩子交心,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

不少朋友都听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其实,在她还没有完全成长为一个作家之前也曾是个问题少女。

海伦出生后的第十九个月突然失明失聪,之后她便性情大变,直到她最重要的人——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她的脾气都十分怪异、暴躁,几次差点摔死自己的小妹妹,而父母因为对海伦抱有愧疚,又忙于照顾刚出生的小妹妹,根本无暇顾及海伦,所以,双方之间的交流更少了。

后来,父母为她请来一位盲人教育专家——安妮·莎莉文老师。莎莉文从家出发搭乘马车来到海伦家,才刚下马车,便看到一个棕色头发、面目凌乱的女孩子,她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打湿,像只落水的小猫,这时,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莎莉文已被海伦正面撞翻,海伦发疯似的冲向这个乘马车过来的女人,并迫不及待的翻开对方的箱子,结果大失所望,重新爬起来,打算再翻对方的上衣时,被她父亲强行拉开,父亲一边拉还一边责骂女儿的无理。

第二天一大早,海伦又爆发了一次“早餐风暴”,海伦的父亲见到女儿还不知错,一气之下跑了出去,而她母亲则忙着给小妹妹喂奶,最后只剩下小海伦和莎莉文两人留在饭厅里。但在莎莉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后来海伦·凯勒渐渐转变了性情,并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五国语言,创作了一系列著作,最后成为了美国著名的作家。

最初见到莎莉文老师时,小海伦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呢?事情的真相在多年后海伦的一本自传里谈到,海伦自从失明失聪后,很难再找到饼干,以前在摇篮里总能找到,可是自从妹妹出生后,每次都只能摸到一个软软的小东西,父母在妹妹出生后对她也没有了以前那般的细心,于是,海伦想着坐马车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定会有饼干和糖果。可是,对于海伦的行为,海伦的父亲并没有多问,甚至连多说一句话都不愿意就摔门离去,这样的长期生活在缺失交流的家庭中便很容易解释为何海伦会变得性情暴躁。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正确引导,尤其是在孩子情绪变化较大的时段,应多多与之交流,给予关心。这才是父母最需要重视的。

本节家教智慧

犹太人不一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但一定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在他们的世界里,教育下一代是一笔财富,更是一种力量。犹太人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交流沟通上,他们认为有效地和孩子交流、交心能代替很多无谓地打骂。可以说沟通是父母与子女避免矛盾分歧的最好途径。

3

少干预,多引导

强加干预、打骂教不出好孩子。任何时候,在教育问题上都不能缺少理解和引导。面对走向青春期的孩子,许多家长只会加重担忧,对孩子的很多事多加干扰,甚至强行“镇压”孩子的一些言行,可是血气方刚的孩子怎么会轻易妥协呢?于是,在许多家庭中,“冲突”、“矛盾”、“争执”便如影随行,以致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出现障碍。因此,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家长需要学习一些能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的良方技巧。德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少干预,多引导”是和孩子和平相处的不二法宝。

千年前,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他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千年后,当曲阜的桃李天下已成过往,家长们还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读到很多。

孩子也会寂寞,他们在孤单胆怯的时候需要朋友,需要同龄人的劝慰,在这个问题上,孩子和家长的理解又是不同的,孩子认为交朋友是一种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而家长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择友应该由家长把关。结果,家长一心想为孩子剔除有碍他们成长因素,可是却让孩子处于更加荒芜的境地。所以,家长应该对孩子少干预,多引导,这才是与孩子避免冲突发生的技巧。

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接受和喜爱,正如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青年人从孤独小房里用更加憧憬的眼神眺望窗外的世界,没有人比青年人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的世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以一种审视地目光打量自己和周围的人,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是,多给孩子一些建议,并适当地“放手”。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第一,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想减少和孩子的冲突就必须了解孩子,掌握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和他一起滑冰,一起观赏风景,看一本书,听一首歌,这样才能了解孩子,懂得他的世界观,与孩子沟通起来才能更方便,也才能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

俄国作家高尔基一生创作过《童年》、《在人间》、《海燕》等不朽名著,可是有谁想过这样一位高产作家,只接受过一年的小学教育。高尔基能写出这么多瞩目的作品与他祖母对他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高尔基六岁的时候便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祖父是个很苛刻的人,但是,他常常夸赞高尔基有一个像石头一样的脑子,一旦记下就擦不掉,因此,他对高尔基很苛求,总是要求他背出整本整本的书。

可高尔基的祖母却不同,她是个平凡的女人。祖母从不勉强小高尔基背什么,只是喜欢和小孙子腻在一起,一起跳舞、歌唱。她知道很多传说、民谣,并把这些故事编成歌曲唱给小高尔基听,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民谣故事在祖母嘴里变得有滋有味,这些故事为高尔基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而祖母也给高尔基留下了无限回忆。

高尔基的祖母一直和高尔基保持密切的朋友关系,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懂得如何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寓教于乐,这点很值得现在的家长学习。

第二,摸索出孩子的优点。

进步和成功是不可能一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汪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多加引导。家长与孩子的共同语言多了,冲突自然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