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月余晖:失落的古巴比伦
2876600000009

第9章 历史的记忆——楔形文字(2)

巴比伦楔形文字传播之所以这么宽广,影响之所以这么深远,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巴比伦王国和亚述王国是两河流域最强盛的国家,在当时的中东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周围的民族或国家必定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作为文字,必定会受到重视。其次,文字本身的特点也便于传播。一方面楔形文字的书写材料和工具,即泥版和芦苇不仅取材方便,容易获得,而且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另一方面是亚述——巴比伦文字体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因而受到广泛的应用。

破译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学者纷纷投入到楔形文字的破译工作上。他们首先从波斯人的楔形文字入手,因为波斯语言到现在还存在,只是文字写法有些不同,但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破解。在贝希斯顿铭文中,有三种对照的楔形文字,分别为波斯、埃兰和巴比伦。这块铭文记载的是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平定内乱,重新统一的一些情况。正是依赖这个,H.C.罗林森成功释读了波斯楔形文字。

但是,谁会相信,破解楔形文字是来自一个赌注。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这样的: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希腊文教师格罗特芬德在同朋友聚会时喝醉了酒,他吹牛,说自己能破译困扰人们多年的楔形文字。朋友们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开玩笑。为了证明自己能破译楔形文字,格罗特芬德便与他们打赌。

酒醒后的格罗特芬德知道自己吹牛吹过头了,但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不被朋友笑话,他只能硬着头皮研究自己手中仅有的几份波斯波利斯的铭文摹本,希望能破译楔形文字。

格罗特芬德尝试多种办法后,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以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套用这些文字,会怎么样?于是立马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他以波斯王薛西斯的“薛西斯、王中王、国王大流士之子、某某之子”的句式去套波斯波里斯第一组楔文。出乎意料的是,这10个波斯的楔形文字被解读出来了。格罗特芬德喜出望外地跳了起来,成功了!

后来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851年,学者们完全掌握了波斯语楔形文字的41个音节符号的读音和一个单词分隔符。然而,这些王衔铭文有着缺陷,不能解决古波斯词汇、语法等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1835年,英国军官亨瑞·罗林森成为波斯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虽然他很年轻,只有25岁,但他非常优秀,不仅学习过波斯语,还学习过印地语、阿拉伯语等。1835年的一天,他来到波斯贝希斯敦。在这个小镇附近有一处巨大的楔形文字岩刻铭,为2000多年前雕刻而成。当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下令在岩壁上雕刻浮雕和文字,以此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岩刻所在的位置比小镇高520米。除此之外,从岩刻脚下到铭文顶端是一个高104米、明显有人工痕迹的光滑表面,人们无法靠近铭文临摹。在这座浮雕上,表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在两位全副武装的波斯贵族陪伴下依弓而立,脚踩反叛者,傲视面前9个从头到脚被拴着绳索的反叛者。浮雕人物边上和底下的文字分别用3种楔形文字刻写着国王的丰功伟绩。

罗林森不愿意放弃这一发现,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个小镇摹写和拓制岩铭的复本。他做的这项工作非常危险,为了保护铭文,不知是谁在表面上涂上了一层保护膜。这层保护膜非常光滑,因而悬壁表面十分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好在罗林森练过田径,他设法爬到了铭文岩面最底部,开始临摹铭文。对于最难到达的顶部区的铭文,他想出了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办法,他把梯子放在铭文区狭窄的底部边缘,如果梯子够不着的话,就用绳子捆好自己,把自己吊在空中。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创造发现。

有时,他也会雇用一个本地攀山男孩帮忙,让男孩小心翼翼地爬到铭文区的上面,并把自己掉在空中,按照罗林森的指示拓印岩刻铭文。可想而知,为了破译文字,他们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

就这样,他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花费16年时间成功翻译出了这篇由3种语言书写的铭文。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波斯王大流士记述自己平息叛乱、成为波斯帝国国王的记功岩刻。除此之外,他还成功破译出150个楔形文字符号的读音,500个单词和数十个专有名词。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在孜孜不倦地破译楔形文字。在所有人的辛苦研究下,人们终于成功释读了古老的楔形文字。罗林森的释读证明了两河流域古代居民的阿卡德语和两河流域现代居民的阿拉伯语同属于塞姆语系。他发表的贝希斯敦大流士的岩刻铭使许多学者可以投入释读楔形文字的国际研究。

由于格罗特芬德和罗林森等人的杰出贡献,楔形文字这一语言之谜才得以被揭开,学者们陆续破译了新巴比伦和亚述时代的楔形文字,然后是古巴比伦、阿卡德的楔形文字,最后才破译出了最难解、最原始的苏美尔楔形文字。

2001年,在伊拉克举行“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楔形文字的诞生。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巴比伦人兴盛一时,其间传播繁衍达3000年之久,后来却逐渐失传。5000年后的今天,闪米特人的后裔仍为祖先发明的楔形文字感到自豪。

楔形文字的释读成功,为人类打开了认识两河流域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门,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掘出几十万块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版文书,通过对这些泥板文书的解读和研究,人们才知道,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泥板文书的发明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特有的,其书写材料、书写工具和书写技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一独特的书写材料、工具和技巧与两河流域特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两河流域附近几乎没有木材,石头更为缺乏,不可能像其他文明那样,把文字写在纸上或刻在石头上。但也有它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两河冲积平原的泥土。聪明的苏美尔人看到河流赋予的礼物——泥土,就独创了一种书写材料。因为这些泥土土质好、有黏性,他们创造性地把它制成泥版,当做书写材料。这种书写材料比起纸草、羊皮纸、木材等书写材料来,更方便取用,而且造价低廉,也坚固耐用、保存持久。其书写用的笔通常是用芦苇做成的,有时也用其他材料,如木材、兽骨等。

制作泥版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首先要把黏土使劲揉搓,使其黏性分布均匀,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状。一般是一面平坦,另一面凸出。泥版做好后,就可以在上面书写了。在写之前,要先用细绳在上面划好格子,这样书写出来的文字才工整。接下来,就用芦苇笔或者其他的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刻字或画图。泥版的两面都可以刻字,通常先刻平坦的一面,再刻凸出来的一面。如果泥版比较小,可以把它拿在手上刻写,如果非常大,则可以把它放在一个特制的架子上,这样书写起来效率比较高。当两面都写完了,就要把它晾干或者烧烤,只有经过这道工序,泥版才会坚硬、牢固,印刻在上面的文字或图案保存的时间才会长久。正因为这个缘故,泥版才会保存至今,我们才能知晓巴比伦文明的历史。像这样厚重的泥版,是没有办法装订的。那么,怎样辨别这些泥版书的顺序呢?这个问题不用担心,聪明的苏美尔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在每块泥版上都写好全书的标题和编号,而且下块泥版一般要重复上块泥版最后一行字,这样读者就能一目了然了。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开始是“关于见过的一切人”,这句话就成为全书的标题。

经过晒干和烘烤的泥版不光坚固耐用,而且非常笨重,不像书籍可以轻松地保存下来,显得十分不方便。成套的泥版要用绳子捆起来,并要附上标示这些泥版内容的一小块泥版。一般是把它们放在架子上或书库里,也有的用篮子或泥坛、泥罐存放。如果要保存一些重要的文件或者需要保密的书信,就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保存,即“信封泥版”。要用另一块泥版盖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版上,再用软泥牢牢封住两块泥版的四边,在其上面盖上印章,以表其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在外部泥版的表面,刻上该文件的副本或内容概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泥版意外损坏或伪造和篡改。保密信件也是按照这种方法,即先把写信的泥版包上一层黏土,收信人收到信件后,只要把这层黏土剥掉就可以了。

除了泥版这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还有石料、木板、象牙以及金属这些也曾当做书写材料。但是它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局限,比如石料,虽然它最坚固耐用,但因其稀少,则在一些非常重要的场合才能用上,如神庙或皇室,或作界碑。迄今为止发现的石刻,大部分是“皇家铭文”。也有在金属上刻写楔形文字的,但并不多见,只出现在青铜刀、剑、银碗或金板上。在这些金属上一般是刻写所有者或所献祭神的名字,文字也比较简短。

不朽的巴比伦

就这样,经过了两千年的尘封,在这之后,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把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泥版全部翻译了出来。这些泥版让我们可以重新领略到巴比伦的风采与辉煌。一段段历史从楔形文字中走出来,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尽管现在,人们习以为常地会用“巴比伦文明”来称呼那段悠久的文明,但实际上,多个民族间数千年的征战与杀戮,融合与交融构成了复杂的历史。

公元前9世纪的亚述浮雕是在一家英国不起眼的小食品店里发现的,当时已经被刷上了白色涂料,挂在墙上。然而,在1994年的伦敦的拍卖会上创造了最高的成交价格,曾轰动一时。浮雕上雕刻着长着翅膀的神灵手中托着有魔力的松果,与一位持杖背弓的皇宫宦官前后站立。这幅浮雕大概是表明要把这枚松果送给最伟大的国王。

集两河流域法律之大成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它被雕刻在巴比伦伊什塔尔城的城门上,公告天下,让所有的臣民都通晓这部法典。但你来到巴比伦,是不会看见的,因为考古学家曾经将这座城门的砖块按照编号拆下,运回到德国重新组装。这部最完整、最系统的巴比伦法律文献,是两河流域法律制度的代表作。这部法典用典雅的楔形文字,雕刻在一根石柱上,浮雕上还刻有主管司法的太阳神沙马什授予国王汉谟拉比权杖的场面,不过这根石柱现存于法国罗浮宫内。

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还叙述了人类早期大洪水的情景,这个故事与《圣经》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十分接近。现在的学者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圣经》中有关洪水的记载是从《吉尔伽美什》中演变出来的。那么,又怎样看待中国神话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这个神话呢?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有时真是无法说清,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其他因素在里面,不得而知。但无论是楔形文字还是甲骨文,它们的诞生和发展,都预示着人类早期文明出现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