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极拳如何养生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且还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的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动作规范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势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人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如此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来越协调,再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二)注重综合锻炼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的综合锻炼结果。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习练太极拳养成习惯,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也会得到极大的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的良师益友。
三、太极养生的三大功效众所周知,太极拳既是经络疏通法,又是免疫增强术,既是心理营养剂,又是整体保健方。这四项“法、术、剂、方”,可以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人体自身的生命潜力,增强体质。太极拳既能防病,又能治病,还能抗衰老,这就是太极拳养生的三大功效。
防病:“防重于治”,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看,防病比治病更重要。防病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效,它可以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包括摆脱许多非常严重的疾病的纠缠。
治病:一般来说,在各种疗法中,药物疗法是主要的。但是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具有药物疗法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效。太极拳就是这种无需求医服药,而是靠发掘、调动、发挥人体自身的能力和潜力治病的自然疗法,又叫自我疗法。它可以单独治病,也可以配合其他疗法治病。依据对太极拳四项“法、术、剂、方”的研究,经过对拳友们病例的观察研究认为,太极拳的治病功效有几个方面:
(1)对一般西医认为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和因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阳痿、早泄;慢性关节炎;肠胃消化功能衰退等病症有显著疗效。若能坚持锻炼,以上症状可以得到根治。
(2)配合其他疗法,对一些疾病,如脑血栓、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治疗起到增强体力、减轻病情、缓解症状、促进疗效的作用,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手段。
(3)有助于病后恢复,巩固疗效,防止反复,加速康复。
抗衰老:众所周知,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在这个自然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无能为力,仍然可以有所作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不过是人类美好的梦想,但延续衰老、健康长寿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太极拳锻炼就是抗衰老的有力手段。衰老是各种生理、心理、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疾病更是催人老的主要因素,疾病愈多,衰老愈快。太极拳的防病功效,就足以大大延缓衰老的进程,再加上“经络疏通法”“心理营养剂”的功效,更能够有效地延缓衰老。
集哲学、道学、医学、养生学于一体的太极拳,包含大自然的阴阳、虚实、刚柔、动静之无穷变化。且又强调整体观念,要求身心合一,构紧无为、内外上下完整一一气,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因此久练太极拳能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强体健身、益寿延年的目的,并且有助于智力开发,使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均能得到提高。
太极拳的推广前景早期太极拳推广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有陈长兴、杨露禅和武禹襄等。现代太极拳的广传普及始自20世纪年代末,以1928年杨澄甫、吴鉴泉两位宗师的南下上海教拳为标志。期间包含了五大内容:
一是太极拳社会架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太极拳师迫于生计,以传拳谋利。赵堡架、陈氏架、杨氏架、武氏架和吴氏架等传人,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将跳跃、下势、发劲的复杂过程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架,使之缓慢而轻松,让太极拳变得简单易学。
二是国家统一定型架的推广。原国家体委召集田兆麟、徐致一、顾留馨等太极拳名家,先后于1956年和年整理出杨氏大架套路二十四式和八十八式,其中二十四式又称简化太极拳。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编辑《太极拳运动》一书公开发行,仅从现象上讲练太极拳的好处。太极之理与王宗岳解的太极拳论通篇不提,实际上《太极拳运动》一书的指导思想还只是追求人人看得懂、人人都能练的普及目的。
年,原国家体委又编辑出版《四十八式太拳》,对前两者个别动作的运动强度作了调整,但要领仍是取法于杨式大架。
三是《太极拳竞赛套路》的编辑。1989年由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审定的太极拳比赛套路共四十二个动作,分四段,是为了适应规范化比赛的需要编写的。该套路吸收了太极拳各氏拳架的动作,所以又被俗称为综合式太极拳。
四是《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出台。这1989年是中国武术院针对国际性交流与各式太极拳的比赛规范需要而编写的,主要是杨式、陈式、吴式、孙式的比赛套路,这四种比赛套路的出版,对太极拳各家的拳架的规范与竞赛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太极拳比赛活动的频繁举行。太极拳是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大至微,其理包含天地宇宙,其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年,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振奋了国人。从此学练太极拳也成了国人的时尚,经久不衰。
太极拳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灿烂文化的精髓。历史跨入了新世纪,我们更应以太极拳千变万化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日常思维,突出新追求、新思想,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提倡新形式、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不能忘了祖宗留下来的好传统,不能忘了太极拳的根本道理。
如今,陈王廷所创之太极拳已传到第19代孙,并演化为陈、杨、吴、武、孙等多种流派。而在国内外流行最广、最受人们青睐的是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舒展简捷,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沉兼备,刚柔相济,气魄宏大,形象美观,因而深受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喜爱。有人说,中国的太极拳集武术、艺术、医术为一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术园地的一枝奇葩,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我们都知道,具有5000年光辉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了数不清的武术门类和健身手段,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健身功法、拳法如雨后春笋,向渴望健康长寿的人们推出。但是,许许多多的功法、拳法曾炙手可热,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而人们却对太极拳情有独钟,使太极拳在平静中发展。在山西,自从1982年4月4日成立了以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太极拳名家杨振铎为会长的山西省杨氏太极拳协会后,太极拳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组织,会员由当时的274人已发展到现在的35000多人,基层团体会员(分会)已发展到85个,遍及三晋大地。据了解,这是目前国内群众性武术团体中人数最多、发展最为健康的组织之一。从山西看全国,北京、西安、上海、成都、广州、济南等城市,习练太极拳也已十分普遍。在国外,日本习练太极拳的人号称“百万大军”,还出版了《太极拳》刊物;在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也形成了一股“太极热”。199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就吸引了十几个国家2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2002年,7月20~23日,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庆祝协会成立20周年的同时,还举办了第二届国际杨式太极拳邀请赛,当时前来祝贺和参赛的外国友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巴西、瑞典、韩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的拳友就有243名。另外,还有来自我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的数十名太极拳爱好者。人们不分国籍,不分地区,在“天下太极拳是一家”的口号下,共同切磋拳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人们认识到太极拳确实具有强身健体、开发智慧、延年益寿的功能,而且还具有使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功能,这也正是当代世界千百万人如此热爱太极拳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