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特色南瓜
2898100000008

第8章 特色南瓜病虫害的防治(2)

(2)发病规律灰霉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喜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发病适温为20益左右,相对湿度在90%以上,当气温高30益或低4益、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不易发病。北方等地春季阴雨天多,气温偏低时易发病。南方3月中旬以后,当气温在10~15益和多雨时病害发展迅速。

病菌最易从植株的伤口、萎蔫的花瓣、衰弱和枯死的组织侵入。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可随气流、水溅和田间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3)防治技术

栽培措施和保护地内环境控制:设施内注意通风排湿,使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白天温度控制在26~30益,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采用高畦地膜覆盖栽培,灌暗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不漫灌浇水,防止田间相对湿度过大。设施内提高温度达33益,可抑制病菌产生。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和黄叶,并随时深埋或烧掉。换茬时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药剂防治:可用多菌灵、代森锌、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扑海因、抗霉威、福美双、速克灵等农药喷雾防治,还可用百菌清烟剂、速克灵烟剂熏烟防治,也可用杀霉灵粉尘剂、灭克粉尘剂、百菌清粉尘剂等喷粉防治。

8.炭疽病

(1)症状识别在苗期和成株上均可发病。子叶期发病,在叶边缘出现黄褐色半圆形病斑,稍凹陷。成株发病时,叶片上出现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棕褐色病斑,外圈有一圈黄晕斑,典型病斑直径10~15毫米,病斑多时连片成为不规则的斑块,相对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橘红色黏质物,干燥时病斑中部有时出现星状破裂或脱落穿孔,甚至叶片干枯死亡。叶柄或茎上的病斑常凹陷,表面有时有粉红色小点,病斑由淡黄色变为褐色或灰色,病斑如蔓延至茎的一圈,茎蔓即枯死。瓜染病初期呈淡绿色水渍状斑点,很快变成黑褐色,并不断扩大且凹陷,中部颜色较深,上部有许多小黑点,湿度大时,病斑呈蛙肉状,后期病斑表面产生粉红色黏稠物,常开裂,病果弯曲变形。

(2)发病规律炭疽病是真菌性病害。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较大,在10~30益均可发病,病菌在8益以下、30益以上停止生长,24益最适病菌生长。相对湿度大时发病严重,特别是在95%以上时,发展迅速,相对湿度小54%时不发病。

病菌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表面,田间架材和设施可带菌。

(3)防治技术

种子消毒:将种子用50~55益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40%甲醛(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50%代森铵5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冰醋酸100倍液浸种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

栽培措施:育苗时注意床土的卫生和消毒,可用多菌灵消毒床土,并用百菌清烟剂熏育苗用的温室及农具和架材等;培育壮苗,提高幼苗的抗病性;栽培中多施磷、钾肥,经常进行叶面施肥,增强植株抗性;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换茬时要清除残茬;发病重的地块要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

盂药剂防治:可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炭疽福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双效灵300倍液等,每7~10天喷洒1次,连喷3~4次,各种药剂可轮替使用。还可用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武夷菌素150~200倍液喷洒,进行生物防治。另外在保护设施内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克霉灵粉尘剂,或12%克炭灵粉尘剂进行喷粉防治,效果更好;也可用45%的百菌清烟剂熏蒸。

9.苗期猝倒病

(1)症状识别猝倒病俗称卡脖子、小脚瘟等。子叶期幼苗最易染病,初染病时在茎下部靠近地面处出现水渍状病斑,很快变成黄褐色,当病斑蔓延到整个茎的周围时,茎基部变成细线状,常常是子叶还未凋落苗就出现成片倒状而死亡。

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

(2)发病规律猝倒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长的适宜地温为15~16益,温度高30益受到抑制。适宜发病的地温为10益。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时易发病。猝倒病病菌可在有机质多的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并可存活多年,它是猝倒病发生的主要侵染源。病菌靠土壤中水分的流动、农具及堆肥等传播蔓延。育苗设施内通风不良,阴、雨、雪天又不揭覆盖物,使幼苗养分消耗过多,生长弱,幼苗过幼嫩时,易发生猝倒病。苗床灌水后积水处或棚顶滴水处,常最先出现发病中心。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猝倒病是冬春季育苗期较易发生的病害。

(3)防治技术

改进育苗条件和方法:加强苗期温湿度管理,预防猝倒病的发生。育苗应选择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施入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可采用快速育苗、营养土育苗、营养钵育苗、无土育苗等相结合的方法,防止猝倒病的发生和蔓延。种子要消毒。育苗期间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增强幼苗的抗病能力。幼苗开始出土后加强通风换气,降低湿度,及时中耕培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育苗期间苗床温度控制在20~30益,地温保持在16益以上。出苗后尽可能少浇水,必须浇水时宜选择晴天进行,忌大水漫灌。在连阴雨等天气时要注意揭去不透明覆盖物。育苗中在温度保证的情况下要坚持中午前后进行短时间通风换气,如果温度过低无法进行通风时,可采取临时加温的方法,提高保护设施内的温度,再进行通风换气。

床土消毒:最好选择无病的新土作床土。沿用旧土时,可用甲霜灵、代森锰锌、多菌灵等药剂消毒。药剂消毒可用浇底水的方式,在底水浇后基本渗入时喷灌到育苗畦或育苗钵中。或将农药与细土拌匀,当底水浇好水渗下后,将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也用药土覆盖。

盂药剂防治:苗床未发病前用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25%瑞毒铜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或直接用药液浇灌。尽快清除病苗和周围的病土,在病部灌药。

10.斑点病

(1)症状识别本病危害叶片和花轴。叶斑圆形至近圆形或不定形。叶缘黑褐色,病健部交界处呈湿润状,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密生小黑点,严重时叶斑融合,致叶片局部枯死。花轴或花染病后呈黑色湿润状,或呈黑褐色腐烂。

(2)发病规律本病病菌属半知菌类真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春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雨水溅射传播。该病华南地区始见5月后的高温多湿季节,北方多见8~9月份。高温多湿的天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地势低洼或株间通透性差发病重。

(3)防治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在低洼地种植,注意改善株间通透性。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4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注意喷匀喷足,隔10~15天1次,连续喷2~3次,最后一次施药在收获前15天完成。

(二)虫害的防治

1.瓜叶螨

叶螨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又称红蜘蛛,俗称火龙。

危害瓜类的叶螨有好几种。

(1)形态特征

朱砂叶螨:雌螨体长0.48~0.55毫米,宽0.35毫米,体型椭圆,体色常随寄主而异,基本色调为锈红色或深红色,体背两侧有长条块状黑斑2对。雄螨体长0.35毫米,宽0.19毫米,近菱形,头胸部前端近圆形,腹部末端稍尖,体色比雌螨淡。卵圆球形,直径约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渐变淡黄,孵化前微红。幼螨足3对,体近圆形,初孵出时身体透明,取食后变暗绿色,蜕皮后变第1若螨,再蜕皮为第2若螨,足4对,第2若螨蜕皮后为成螨。

二点叶螨:雌螨体长0.53毫米,宽0.32毫米,体色淡黄色或黄绿色,体躯两侧各有一黑斑,越冬滞育的雌螨橙红色。雄螨体长0.36毫米,宽0.19毫米,体色淡黄色或黄绿色。

盂截形叶螨:雌螨体长0.52毫米,宽0.31毫米,体深红色,足和颚体白色,体侧有黑斑。雄螨体长0.36毫米,宽0.19毫米。

榆土耳其斯坦叶螨:雌螨体长0.54毫米,宽0.26毫米,黄绿色。雄螨体长0.33毫米。

(2)发生规律叶螨每年发生10~20代,主要以雌虫过冬,在10月份迁至杂草、作物的枯枝落叶和土缝中越冬。在南方气温高的地方,冬季在杂草、绿肥上仍可取食,并不断繁殖。春季温度6益时,即可出蛰危害,温度上升到10益以上时,开始大量繁殖。一般3~4月份先在杂草和其他寄主作物上取食,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迁入瓜田,先危害植株叶片,然后向上蔓延,借爬行、风力、流水、农业机具等传播。叶螨发育最适温度为25~29益,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故少雨干燥季节和地区危害严重,夏秋多雨对其有抑制作用。

(3)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进行轮作,冬前铲除田内外杂草,翻耕土壤,减少成虫越冬数量。早期在基部叶危害时,可摘除老叶销毁。合理施肥,使瓜苗茁壮。

药剂防治:苗期结合治蚜虫,用50%久效磷涂茎,杀螨剂种类比较多,可根据田间叶螨的发生情况选用。

在叶螨发生初期,可以使用杀卵、幼螨、若螨效果好的药剂,如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或50%阿波罗5000倍液。

在叶螨发生量较大时可使用对卵、幼螨、若螨和成螨效果好的药剂,如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牵牛星乳油3000~4000倍液。在有其他害虫同时发生需要兼治时,可用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或10%虫螨灵4000倍液防治。在喷药时应注意喷布叶片背面、枝蔓嫩梢、花器及幼瓜等,均匀周到。

2.东方蝼蛄

(1)形态特征东方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30~35毫米,灰褐色,全身密生细毛。触角丝状,黄褐色。前胸背板呈卵形,背面中央具一个明显凹陷的长心形坑斑。前翅鳞片状,覆盖腹部达一半,雄虫前翅具发音器,后翅卷缩如尾状,超过腹末端。尾须细长。前足发达,为开掘足,腿节内侧外缘缺刻不明显。成虫、若虫在地下咬食种子、幼芽,或将幼苗根部咬成乱麻状。蝼蛄活动时在土表穿行产生许多隧道,致使苗土分离,使苗失水干枯而死,造成缺苗断垄。在棚室内,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幼苗集中时受害重。

(2)发生规律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2年发生1代,在江西、四川等以南地区1年1代,均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40~60厘米深处越冬。4~5月是危害严重期,春季由棚室苗床温度较高,床土疏松,有机质多,利蝼蛄活动,危害较早而重。8~10月危害秋播南瓜,为秋季危害期。晚9~11时为东方蝼蛄活动取食高峰期,苗床和菜田灌水后活动更甚。

东方蝼蛄具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喜温性,初孵化若虫有群集性。每头雌虫产卵60~100粒,喜把卵产在低洼潮湿的地区,一般卵产在土下25~30厘米的卵室中。东方蝼蛄一年在土中活动规律,分为越冬休眠、苏醒危害、越夏繁殖危害和秋播作物暴食危害等4个时期。

(3)防治技术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尤其是马粪肥要充分腐熟,否则能招引大量蝼蛄进入苗床,危害幼苗。

灯光诱杀:在有电源的地方可以采用。

盂毒谷、毒饵诱杀:将麦麸、豆饼、棉籽饼或玉米碎粒等5千克炒香,或将5千克谷子、秕谷子煮至半熟,稍晾干,然后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0.15千克拌匀,加适量水,拌潮为度,每亩施用1.5~2.5千克;也可用40%乐果乳油10倍液或其他杀虫剂拌制毒饵。毒饵可直接均匀施土表,或随播种、定植施播种沟或定植穴内,已发生蝼蛄危害时可施隧道内。

或用4%敌马粉剂与新鲜马粪按1.5拌成毒粪,撒施蝼蛄隧道内,或挖坑放入毒粪,上覆土,每亩施毒粪5千克。

3.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有很多种,可危害瓜类的主要是几种多食性斑潜蝇,目前在我国危害较重的除美洲斑潜蝇外还有南美斑潜蝇、番茄斑潜蝇等。

(1)形态特征卵长0.2~0.3毫米,宽0.1~0.15毫米,椭圆形。1龄幼虫几乎透明,2龄幼虫黄色至橙黄色,3龄老熟虫约3毫米,是2龄幼虫的4~5倍。成虫体长2~2.5毫米,中胸背板亮黑色,头部包括触角和颜面为鲜黄色,复眼后缘黑色,触角第3节小圆,有明显的小毛丛。中胸侧片以黄色为主,有大小不定的黑色区域,腹侧片大部分为一大黑三角区域覆盖,但此区总有一黄色宽边,中胸背板每侧有背中鬃4根,中鬃排列不规则。足基节和腿节鲜黄色,胫节和跗节较黑,前足黄褐色,后足黑褐色,腹部大部分黑色,各背板的边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边。翅腋瓣黄色,但边缘及缘毛黑色。翅长1.3~1.7毫米。蛹为围蛹,浅橘黄色。后气门着生锥形突上,每侧有3个指突,中间指突较短。

(2)发生规律此虫对温度变化较敏感,喜暖怕冷,温度29~30益时适合其生长发育,30益以上死亡增加。春末夏初,气温上升,生长速度加快,危害加重,夏季完成一世代需15天左右。以夏秋季危害最重,冬春季较轻,遇35益以上温度持续约1周时生长发育受抑制。田间幼虫有自然死亡现象,也有寄生蜂寄生。5~10月份为发生盛期,在此期间出现2个高峰期,第1次5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2次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第2次为最高峰。

成虫在上午9~11时、下午14~16时活动力较强,卵孵化和成虫羽化大都在此阶段。成虫羽化后,当天开始交尾,翌日即可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只雌虫产卵400~500粒,产卵时刺伤叶片,将卵产叶肉中。成虫多在刺伤处吸取植株叶片的汁液危害,在叶片上造成近圆形刻点状凹陷,成虫寿命10~15天。

(3)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与抗虫作物套种,美洲斑潜蝇对苦瓜、苋菜和烟草危害较轻,田间可与这些作物套种,能够减轻危害。

早春及时清除田间和地边杂草及寄主老叶,发现被害叶片及早摘除并集中烧毁。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老叶,高温堆肥或集中烧毁,可降低虫口密度。

生物防治: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种类较多,主要有姬小蜂科的釉姬小蜂、新釉姬小蜂、无釉姬小蜂、羽角姬小蜂等。

一般情况下寄生率可达20%左右、不施药时寄生率更高,有的田块可达60%以上。

盂物理防治:利用成虫趋黄色的习性,用黄色粘蝇纸、黄盘、黄板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