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水稻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900200000002

第2章 水稻病害(1)

1.水稻二三叶期的秧苗受害,其茎基部变褐腐烂,心叶萎蔫卷缩,全株呈青枯或变褐枯死,是什么病害?

水稻二三叶期的秧苗受害,其茎基部变褐腐烂,心叶萎蔫卷缩,全株呈青枯或变褐枯死,是水稻烂秧病。水稻烂秧病为烂种、烂芽和死苗的统称。扎根以前,幼芽跷脚,黑头黑根,以至腐烂死亡,称烂芽;播种后种子不发芽而逐渐发黑腐烂称烂种;幼苗在二三叶期死亡称死苗。在近几年秧苗生产中,水稻烂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低温阴雨年份尤其严重。该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性烂秧,在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温,根系吸收能力差,造成黄枯;另一种是由真菌引起的,开始时零星发生,以后迅速向四周蔓延,严重时出现整片稻秧死亡,主要由禾谷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稻腐霉、层出绵霉等引起的。

【危害症状】水稻烂秧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烂秧两大类。前者是指不良环境影响所造成的烂种、烂芽和死苗;后者是指秧苗在低温侵袭下导致生机衰弱,被弱寄生真菌乘虚而人所造成的烂种、死苗。这里仅介绍低温和病原真菌侵染并发的传染性烂秧。①绵腐病烂秧,多见于早稻水秧田。初在幼芽、幼根基部颖壳裂缝处出现乳白色胶状物,随后向四周长出白色呈放射状的絮状物,并因氧化铁沉积或藻类、污泥粘附而呈铁锈色或绿褐色。受害稻种内部腐烂,不能成苗,或成苗不久就枯死。在秧田中,此种烂秧多先呈星点分布状、面积如碗口大小的烂秧中心,随着发病中心的扩大出现连片烂秧死苗的严重情况。②立枯病烂秧,多见于旱秧田、半旱秧田和薄膜育秧田。幼芽、幼根受害变褐、扭曲和腐烂。二三叶期的秧苗受害,其茎基部变褐腐烂,心叶萎蔫卷缩,全株呈青枯或变褐枯死。病苗基部长出白色、粉红色或灰黑色霉状物。

【侵染循环】病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游动孢子等,借风雨和流水传播,萌发形成菌丝此从伤口侵人或直接侵人幼苗。

【发生特点】苗期遇低温阴雨易发病。冷后暴晴,温差过大时,也容易发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易发病。种子贮藏期受潮、催芽温度过高或长时间温度过低易引起烂种。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易引起烂芽。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改进育秧方式,因地制宜地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育秧。秧田应选在肥力中等排灌方便而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芽期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在有暴风雨、冰雹或霜冻时,短时间灌水护芽。秧田施足基肥此追肥少量多次此应提高磷、钾肥的比例。

(2)化学防治在秧苗一叶一心期预防,用药防治。露地育秧在二三叶期遇强冷空气到来前应及时用药防治。掌握在阴天或晴天傍晚时施药。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病。

2.水稻部分秧苗生长细长,叶色黄,是什么病害?

水稻育秧时,部分秧苗生长细长,较正常秧苗高,叶色偏淡,这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又称水稻徒长病。该病由种子带菌,在水稻萌芽阶段,病菌侵染水稻芽鞘并寄生。受害垂廷秧苗生长细长,比正常植株高1/3左右,分蘖减少,叶色黄化,

严重时植株枯死,尤其是在旱育秧田发生更加严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田块病株率为3%,少数严重的田块病株率达40%以上,减产10%-40%。

【危害症状】苗期危害,病株多表现纤细、痩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即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天内枯死。本田期危害有3种类型病株:①徒长型该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较-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③早穗型。病株提早抽穗,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部和表面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在种子表面越冬。带菌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病稻草。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作覆盖物,当种子萌发后,病菌从芽鞘、根和根冠侵人,引起秧苗发病。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从伤口侵人感染健苗引起再侵染而使大田发病。水稻开花时,分生孢子传染到花器上产生病种子。脱粒时,病种子的分生孢子粘附在无病种子上而使种子带菌。

【发生特点】第1峰在秧田期,一般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水稻抽穗后若遇到高温多雨,可提高种子带菌率。肥床旱育秧田发病严重,地膜秧田病株率明显高于露地秧田。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发病重。土温在峰。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种子秧苗受损害时,有利于病菌。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

(峰农业防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改人工拔秧移栽为小苗带土移栽。实行轮作倒茬,杜绝带病残体人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带病稻草应及早作燃料烧掉比或堆沤肥料,充分腐熟后施用。严禁用病稻草催芽、扎秧把、覆盖秧床,也不要将病稻草堆放在水稻田边。采用适氮、高钾的肥水管理方法,促使秧苗生长健壮。

(峰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最有效方法。用下表中杀菌剂浸种,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3.水稻叶片上初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斑融合后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是什么病害?

水稻稻叶上初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斑融合后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是水稻苗疫病。水稻苗疫病病菌为草莓疫霉稻疫霉变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发生较多,严重发生时,病株率可达60%-70%。

【危害症状】叶上初生黄白色小圆斑,后扩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病斑融合后使叶片纵卷或折倒。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白色稀疏霉层。最后病斑变褐,中央灰褐色,白色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常造成稻苗中下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整叶或整株死亡。

【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在水湿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人危害。游动孢子休止后由休止孢产生芽管从叶片气孔侵人寄主。

【发生特点】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发生,三叶期前后秧苗最易感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6-年°C,气温超过年°C病害受抑。阴雨连绵有利于发病。秧田深灌有利发病,串灌利于病害流行。播种过密,偏施氮肥,秧苗弱发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选地势高的田块做秧田,秧田要年年轮换。浅水勤灌,防止串灌,适当增施磷、钾肥。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防治水稻苗疫病的主要方法,于秧苗三叶期和大田期发病初期用药。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4.秧苗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是什么病害?

水稻秧苗期,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这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症状。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剌吸传毒引起的病毒病。病田一般发病率在5%左右,减产3%-5%,严重时减产20%-30%,甚至高达70%或绝收。江苏、浙江、上海和中南、西南的一些省市以及台湾省均有发生,部分年份暴发流行。

【危害症状】水稻不同生长期、不同品种间表现症状不同。①苗期发病,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危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有别于蝼蛄危害造成的枯心苗。②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症。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③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侵染循环】水稻条纹叶枯病只能通过昆虫传播,已知灰飞虱为主要媒介,白背飞虱也能传染。病毒侵染禾本科的水稻、小、麦、大麦、看麦娘、狗尾草等50多种植物。但除水稻外,其他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作用不大。病毒在带毒灰飞虱体内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毒可经卵传递,介体昆虫也可吸食病株后获毒。条纹叶枯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环期3-30天,终身带毒。病毒经灰飞虱卵传给下一代几率为75%-100%。水稻感染后,一般7-10天显症糯秧龄越小糯病毒潜伏期越短,症状越严重。媒介昆虫在大、小麦田越冬的若虫,羽化后在麦田繁殖,然后迁飞至早稻秧田或本田传毒危害并繁殖,早稻收获后,再迁飞至晚稻上危害,晚稻收获后,迁回冬麦上越冬。水稻在苗期到分蘖期易感病。叶龄长,潜育期也较长,随植株生长,抗性逐渐增强。三叶期前被侵染,一般形成死苗;分蘖期被侵染糯全株显症,个别分蘖枯死。

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早稻上一般于分蘖期开始出现,拔节期和齐穗期出现两次速增期,并于穗期达到发病高峰。双季晚稻秧田期即可发生,以拔节期至孕穗期病株率增长最快糯齐穗期达发病局峰,早发病株开始枯死。

【发生特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灰飞虱发生量、带毒虫率有直接关系。灰飞风发生量越大、带毒虫率越局,发病越重。一般早播田重于迟播田;水秧重于旱秧;稻茬麦田重于耕翻麦田;粳稻重于籼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病害发生加重。早春气温偏高、降雨少、灰飞虱发育快,成虫迁人秧田危害时间早,传毒天数延长,发病重。气温高于30°C时对灰飞虱生长发育不利。苗期最易感病。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协调和利用农业、物理、化学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重点是抓好秧田期灰飞虱的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忌种插花田,秧田要连片安有卩,防止灰飞虱在不同季节、不同熟期作物间迁移传病;三是调整播期,使苗期和分蘖期避开灰飞虱的高发期;四是冬前和冬后全面防除田间地头和渠沟边禾本科杂草,以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减少灰飞虱的发生量和带毒率,减轻发病;五是加强水浆管理,养根保叶,增强抗性。增施有机肥,培肥土质,注意增施磷、钾肥及硅肥和微量元素,促使水稻健壮生长,增强对病害的抵抗力;六是秋季水稻收获后,耕翻灭茬,压低灰飞虱越冬基数。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有效控制灰飞虱虫量,防止传毒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药剂防治策略,采取治麦田和冬闲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办法,多个环节控制灰飞虱数量,防止传毒。一是抓好种子处理;二是抓好秧田灰飞虱防治。其中抓好秧田期灰飞虱防治是关键,除适时用药防治灰飞虱外,当田间初见病株时,可用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喷雾,以减轻病害。用下表中杀虫剂,可以较好地控制灰飞虱,从而控制该病害。

5.秧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是什么病害?

水稻苗期基部出现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这是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该病害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稻区普遍发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①苗瘟:种子发芽后不久即可发生。一般在3叶期以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病苗接近土表部分变灰黑色,有灰色霉层,而上部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南方双季稻区晚稻秧田有时偶有发生,但一般少见。②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的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普通型(慢性型):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呈近圆形的暗绿色或褐色的病斑,以后逐渐扩大,颜色变成暗褐色,形状由圆形、椭圆形过渡成梭形,两端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为灰白色,周围边缘现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二是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有时与叶片颜色不易区分,但无光泽,多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这类型的病斑多发生于流行盛期,天气阴雨多湿,氮肥施用过多,在抗病性弱的植株或高度感病品种上易见;当天气转晴或稻株抗病性增强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三是白点型:病斑在叶片上呈现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这种病斑不是固定型的病斑,可随气候条件的变化而转变为普通型或急性型。四是褐点型:为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间,有时边缘出现黄色晕圈,常发生在抗病品种或植株下部的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对稻瘟病的发展基本不起作用。③节瘟:最初在节上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最后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时凹陷,易折断、倒伏。有时病斑仅在节的一侧发生,干缩后造成茎秆弯曲。节瘟在抽穗期发生时,由于营养水分不能向穗部正常输送,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形成“白穗”或瘪粒。④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即主穗梗到第一枝梗分枝的中间部分。病斑一般呈暗褐色,但在不同的水稻品种上,可呈黄白色、黄绿色、黑褐色等。枝梗也可受害。穗颈瘟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⑤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发生在稻粒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水稻开花前后受侵染,多不能正常结实而成暗灰色的秕谷。二是受侵染较迟的,在颖壳处呈现暗灰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病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