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水稻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2900200000005

第5章 水稻病害(4)

(3)田间喷药参考“稻瘟病”。结合防治稻瘟病可兼治本病。

16.水稻植株矮缩,叶片上有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小斑点,成条状,病株心叶卷曲,叶色淡黄,是什么病害?

水稻植株矮缩,叶片上有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小斑点,成条状,病株心叶卷曲,叶色淡黄,是水稻霜霉病,又称黄化萎缩病。该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受害病株不旨结实或抽畸形穗,严重者可减产40%以上。

【危害症状】秧田后期开始显症,分蘖盛期症状明显。发病期,病叶产生黄白小斑点,后形成表面不规则的条纹,即斑驳花叶。病株心叶淡黄,卷曲,不易抽出,下部老叶渐枯死,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缩。受害叶鞘略松软,表面有不规则波纹或产生皱折、扭曲,分蘖减少。若全部分蘖感病,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能孕穗但不会旨抽出,包裹于剑叶叶鞘中,或从其一侧拱出成拳状,穗小不实、扭曲畸形,孕穗后病株矮缩更为明显,株高不及健株的1/2,叶片短宽肥厚。在秧田后期及本田前期发病重。

【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卵孢子萌发侵染杂草或稻苗。卵孢子在10-26°C条件下都可萌发,以19-年。C最适;0-年°C时都能致病成以15-年。C最适。

【发生特点】秧田期是水稻主要感病期。秧田水淹、暴雨或连阴雨发病严重,低温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水旱轮作。选用地势较高田块做秧田,建好有卩水沟。增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避免秧田及本田灌深水。发现病株即时拔除,集中作堆肥或烧毁,控制蔓延。

(2)化学防治掌握在发病初期用药。发病重时,药剂防治基本无效,可考虑改制。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17.近水面叶鞘表面上有深褐色至褐色不规则形至线条状病斑,病株茎基部变黑软腐,是什么病害?

近水面叶鞘表面上有深褐色至褐色不规则形至线条状病斑,病株茎基部变黑软腐,是水稻菌核秆腐病用水稻菌核秆腐病是真菌病害,主要是水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病可单独或混合发生。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危害症状】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表面形成小的深褐色病斑,由此向下形成黑色的细条线。病斑在扩大的同时,病菌侵染到叶鞘内部,茎秆部变黑腐朽用病株上部失去光泽,稻穗发白,谷粒空瘪,叶片青萎,枯黄,重时稻株萎蔫倒伏用剥开病部可见叶梢和茎内有无数的黑色细小菌核(病轻时,茎基部节间淡褐色,茎内有白色菌丝)。小球菌核病病斑褐色椭圆形,多数群生,中心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联合后,形成云纹状类似纹枯病的病斑(比纹枯病略小)。后期在叶鞘组织里或茎内生有短圆柱形或球形暗褐色菌核。每年7-8月开始发生,9月下旬到10月危害严重。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核在稻草、根茬、稻种中或散落在田间越冬,成为第2年侵染的主要病源。稻田灌水整地时,菌核漂浮在水面,插秧后附在近水面的稻株叶鞘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从叶鞘伤口或叶鞘表面侵人,在叶鞘组织内蔓延扩展形成病斑。水面的菌核也可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病斑和水面上的菌核表面可产生浅灰色的分生孢子层。分生孢子借灌溉水、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形起再侵染,但主要以病健株接触短距离再侵染为主。

【发生特点】单季晚稻较早稻病重。高秆较矮秆抗病,抗病性糯稻大于籼稻,籼稻大于粳稻。雨日多,日照少,昼夜温差大形于病害发生。田间菌核数量多,则发病率高。长期灌水或深灌根根C不好田块发病重。中期烤田过度或后期脱水早或过旱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过迟,缺乏有机肥和磷、钾肥或后期脱肥早衰,发病重。抽穗后易发病,虫害重伤口多发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插秧前打捞菌核。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但要注意防止后期断水过早、过重。施足基肥,适当追肥,增施磷、钾肥。病稻草要高温沤制或另行堆放。收割时要齐泥割稻。

药剂防治防治适期在水稻分蘖末期至抽穗期。病区晚稻感病品种,宜在圆秆拔节期喷药一次,如病情指数高不抽穗期又多雨,宜在圆秆拔节期和孕穗期各喷药1次。

18.水稻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斑点,沿叶脉排列呈断续的线状,后稍隆起,颜色变深,其内充满黑粉,隆起病斑四周变为黄色,是什么病害?

水稻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斑点,沿叶脉排列呈断续的线状,后稍隆起,颜色变深,其内充满黑粉,隆起病斑四周变为黄色,是水稻叶黑粉病,又称水稻叶黑肿病。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是水稻生长后期的常见病。近年来局部地区的杂交稻发生普遍且严重。

【危害症状】稻叶染病,叶两面均可发病,病斑初为褐色小斑点,沿叶脉排列呈断续的线状,后稍隆起,颜色变深不其内充满黑粉,不起病斑四周变为黄色,重病叶病斑密布,叶片提早枯黄,叶尖破裂成丝状。

【侵染循环】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第2年夏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人叶片。

【发生特点】土壤瘠薄、缺肥,尤以缺磷、钾肥的稻田和生长不良的叶片发病重。品种抗性有差异,在长江流域稻区,杂交稻、农垦品系和加农品系都易感病。任何诱发植株生活力衰退的因素都有利于本病发生。近年来杂交稻在分蘖盛期和末期就开始感病,有的田块病情相当严重,说明杂交稻较常规稻易感病。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重病区提倡选用抗病品种。病稻草要及早烧完或作堆肥处理。合理施肥,防止后期早衰。

(2)药剂防治始病期开始施药剂防治。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19.水稻植株出现高节位分蘖,同时在分蘖节上长出不定根,少数金叶变小呈竹叶状,是什么病害?

水稻植株出现高节位分蘖,同时在分蘖节上长出不定根,少数剑叶变小呈竹叶状,是水稻黄萎病。该病为病毒病,是由黑尾叶蝉传播的。分布在南方稻区。黑尾叶蝉取食上部叶片传毒率高达67%,中部叶片为55%,下部叶片为34%,该虫能终身带毒,传毒率高达89.3%,病毒不经卵传给下一代。叶蝉有偏嗜黄萎病株习性。

【危害症状】病株叶色均匀褪绿成为浅黄色,叶片变薄,质地也较柔软,植株分蘖猛增,呈矮缩丛生状,根系发育不良。有些病株出现高节位分蘖,同时在分蘖节上长出不定根,少数剑叶变小呈竹叶状。苗期染病的植株矮缩黄化不能抽穗;分蘖后期发病,一般在主茎及早生分蘖上表现无病或轻微病状,能抽穗结实,但出现包颈穗,结实不良,而其余分蘖仍矮缩黄化,次生黄化小分蘖不断丛生。

【侵染循环】主要靠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等叶蝉传毒。病毒主要在黑尾叶蝉体内和几种野生杂草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染病稻茬长出的再生稻苗或再生稻仍可发病,成为侵染源。染月后孵化的叶蝉从早稻田病株上获毒,迁飞到双季晚稻上传毒,导致晚稻发病。越冬代若虫从晚稻病株上获取病毒后越冬。由于叶蝉从获取病毒到传病这段循回期长达年-90天,因此发病缓慢。生产上生长后期染病的,减产较少。

【发生特点】叶蝉个体亲和力取决于叶蝉获取类菌原体的迟早及冬季气温高氏,若叶蝉冬前获毒早,冬季气温越高,则越冬后具侵染性个体愈多。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中抓好化学防治,南方应把防治重点集中在晚稻生长早期的预防上。

(1)农业防治首选抗病品种、抗虫品种。如福建的赤块矮选,湖南的湘抗32、余赤2318,台湾的台131、台北130、农林49。

药剂防治必要时可在育秧期、返青分蘖期用药,用药种类参见“黑尾叶蝉”

20.水稻穗期谷粒上有黑绿色粉末,是什么病害?

水稻穗期,在上部谷粒上出现黑绿色粉末,这是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一般发病率为3%-5%,严重的达30%以上在减产可达20%-30%,大量食用对人身体健康也有影U向。

【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危害部分谷粒。病菌侵人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后,菌丝块渐渐增大,先从内、外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的孢子座,后转变成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体积可达健粒数倍。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发病后期,有的孢子座两侧可生2-4粒黑色、稍扁平、硬质的菌核。菌核易脱落在田间越冬。

【侵染循环】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和落人田间越冬,也可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2年菌核萌发产生子座,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气温年-32°C病菌发育良好近6-年。C最适,低于12°C或高于36°C不能生长。

【发生特点】抽穗晚、梗粒数多、抽穗慢、抽穗期长的品种发病重。一般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是连阴雨,发生重。偏施氮肥以及穗肥用量过多,田间郁蔽严重,通风透光差,相对湿度高,发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导致稻曲病传播的重要原因。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子;二是合理密植,适时移栽;三是施足基肥,增施农家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增施硅肥,慎用穗肥;四是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五是及时摘除病粒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发病稻田水稻收割后要深翻、晒田。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防治稻曲病的基本方法。用下表中的浸种剂浸种,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药剂浸种浓度浸种时间注意事项

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24-36小时播前晒种1-2天,浸种后

最好用清水洗种再催芽

50%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4-36小时浸种后最好用清水洗种后

再催芽

(3)田间喷药第1次施药时间在破口前8天至破口抽穗20%,第2次施药在始穗期,以后看情况再定。用下表中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21.穗期谷壳缝隙处长出黑色舌状突起物,初期带黏性,

后来成黑色粉末粘附在谷壳上,是什么病害?

水稻穗期壳缝隙处长出黑色舌状突起物,是由种子或土壤传播真菌引起的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墨黑穗病、黑穗病,

俗称乌谷、黑粉谷等。近几年来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一般穗发病率为70%-80%;病粒率达10%-15%,高的达70%-80%,损失率达10%-20%,甚至达50%以上,成为杂交稻制种田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危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谷粒被侵染后,起初症状不明显,到水稻蜡熟期、成熟期表现出症状,症状有三种类型。①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手压莫神结质轻,如遇阴雨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②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现出红色或白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③谷粒色泽暗绿色,外观似青秕粒,不开裂,手捏有松软感,浸泡清水中变黑色。尤其是在杂交稻制种田内发病更加严重。

【侵染循环】病菌以病粒散出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和畜禽粪便中越冬,第2年气温高于20°C,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从花器的柱头侵人,进人子房,在子房内进行营养生长,产生大量的菌后黑色子。

破后子出,和上。

【发生特点】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几率高,发病重近杂交稻制种田发病最重。水稻开花期易感病。扬花期温度年-30°C,遇连续阴雨,发病重。病种子带菌率越高,病害发生也就越重。多年制种田菌源多,发病重,轮作田发病轻。氮肥追施过量、过迟,茎秆柔嫩,无效分蘖多,通风透光不良,栽培密度过大,不及时烤田等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防治该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抓好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冬季制种田翻土晒田。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施肥要早,适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控制田间湿度提局。

(2)种子处理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用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用下表中的浸种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

(3)田间喷药田间喷药是当前防治稻粒黑粉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生产田始花期、盛花期和灌浆期各用药剂防治1次,其中盛花期防治是控病的关键措施。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抽穗纟台期和盛花高峰末期,各喷药1次。发病轻的年份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可。用下表中的杀菌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