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如何创办足疗店
2901000000004

第4章 足部的基础知识

(一)皮肤、趾甲

1.皮肤

(1)表皮层表皮层是皮肤最外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0.1毫米,有保护作用,在这皮层内没有血管,但有许多神经末梢,表皮包括4层细胞组成的组织,由内到外,它们是:

淤发生层:是表皮最深的一层长形细胞,具有产生新细胞的功能,又分基层和棘层。发生层细胞内含有棕褐色的色素颗粒,皮肤的颜色是由色素颗粒的多少决定的。

颗粒层:具有1~2层细胞,可使光线发生折射,防止紫外线深入皮内。

透明层:细胞在这层开始衰老萎缩。

角质层:是表皮层的最浅层,由角质细胞组成,它们没有细胞核。此层细胞经常脱落而由深层的细胞来补偿,以保护皮肤和维持弹性。

总的来说,细胞在发生层繁殖、生长,在透明层衰老退化,而在角质层形成保护膜,然后脱落消失。完整的正常表皮形成周期为39天。因表皮再生功能强,所以伤及它时不留疤痕。

(2)真皮层由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蛋白组成。各处厚度不同,平均为1~2毫米。真皮层又可分为乳头层与网状层,但两层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

乳头层:真皮层与表皮层相接触处真皮的结缔组织突入表层,形成突起,叫真皮乳头。乳头层的纤维较细密,含有触觉小体、毛细血管。

于网状层:在乳头深处含有粗大的纤维素,排成网状,此层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真皮层内的血管和神经伸展到表皮层底部附近,实际上没有穿入表皮层,例如,当暗疮发生感染时,大部分变化是发生在真皮层,包括疤痕,所以真皮层对暗疮的形成很重要。

(3)皮肤的附属品

皮脂腺:皮脂腺连接毛囊,分泌油脂,令毛发不致干燥,在真皮表层的脂肪可令皮肤柔软,但过剩的油脂分泌可形成黑头。

毛囊:除了手掌、脚掌之外,毛囊分布全身。毛囊包括毛孔、毛根、排泄道、毛管和肌网纤维。

汗腺:汗腺分布全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在皮肤表面作酸性分泌,而另一种在毛囊作碱性分泌,因为容易受细菌感染,所以易生异味。

毛发:每根毛发可分为毛干、毛根两部分,毛干露出皮肤以外,毛根藏在皮肤之内。毛根是毛干生长的基础,由于毛根不断生长,毛干才不断生长。

(4)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均在真皮层与皮下组织交界处,形成网状并分支分布到皮下组织、真皮、皮脂腺和毛囊等。

于皮肤的神经:在表皮层中有游离神经末梢,是痛觉及温度感受器。在真皮乳头有触觉小体,在真皮的网状层及皮下组织中有环层小体是压觉感受器。

(5)皮肤的功能

保护作用:皮肤在人体外面,保护身体,抵抗自然伤害,同时防止水分和化学物质的渗透以及细菌的入侵。

感觉作用:皮层的神经末梢可使皮肤对冷、热、疼痛、压力、触摸产生反应。

调节温度作用:人体的体温通常保持在37益左右,如果受到外界气温影响,皮肤血管和汗腺就会自动调整体温。

分泌作用:皮肤有油脂分泌腺、汗腺,油脂腺分泌过剩会形成暗疮,情绪不安亦可以影响分泌腺的正常活动。

排泄作用:出汗是皮肤的排泄作用。出汗时,水分、盐分和其他化学物质排出体外。

吸收作用:皮肤的吸收作用是有限的。皮肤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某些物质。物质的吸收有两个途径,一是表皮途径,也就是物质通过表皮的间隙而进入真皮。另一途径是附属器官途径,以毛囊、皮脂腺途径为主。大部分脂性物质均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皮肤温度升高,吸收加快,而气温严寒,吸收量大降。

呼吸作用:皮肤还有呼吸作用,对氧气的呼吸量为肺吸量的1/80。

(6)皮肤的酸碱度(pH值)pH值是一个化学名称,代表了所含氢离子的浓度,对液体而言,即表示所含酸碱的成分,而在皮肤方面,pH值代表了皮肤属于干性还是油性。pH值0是最高酸性,pH值7是中性,正常pH值6.5~7.5,pH值14是最高碱性。正常皮肤pH值应该是酸性的。对化妆品来说,适合油性皮肤的化妆品含酸性较重,以便减少细菌感染。酸性重的商品,通常用作消毒剂。润肤霜含碱较多,可使皮肤软化,pH值7的清洁霜,好像清水一般纯正,会比pH值5.5的清洁霜更有清洁力。

(7)皮肤的分类

油性皮肤:即皮脂溢出型皮肤。此类皮肤毛孔粗大,皮脂腺分泌很旺盛,表面有光泽不易出皱纹,易长粉刺、痤疮和疙瘩,可直接扑上香粉之类,以防止油脂堵塞毛孔引起不畅,诱发粉刺、毛囊炎。

于干性皮肤:是一种缺少水分还缺少脂肪的皮肤。此类皮肤的皮脂腺分泌少,皮肤没有油腻感。当皮脂腺分泌减少时,角质层中的水分蒸发加快,因此皮肤干巴巴的,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和光泽,容易产生皱纹。这种人经不起风吹日晒。

中性皮肤:即正常皮肤。即不油腻又不干燥,结实柔滑,富有弹性,肤色洁白,红润光泽,不易出现皱纹和早期老化。

混合性皮肤:有些人在面部三角区的皮肤的油脂分泌特别多,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甚至有黑头粉刺、痤疮,而其他部位皮肤干燥。

过敏性皮肤:过敏性皮肤大多毛孔粗大,油脂分泌偏多,使用化妆品易引起皮肤发痒、红、肿、刺痛、皮疹等过敏反应。

2.趾甲的构造

趾甲由甲床、甲板、甲根和甲母组成。甲板为扁平透明的角质,前缘游离。甲板基部隐蔽在皮肤下,称为甲根。甲床是趾甲附着的部分。甲板的下面有一层上皮细胞,紧贴在甲床上,甲床有纵横交错的结缔纤维,所以甲板很稳固而不脱落。

甲板外形无论是纵向和横向都带有一定的弧形,可以减少摩擦,增加强度。甲床上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所以正常时呈粉红色。甲后端有半月形的甲半月,该处甲床上有较厚细胞层,毛细血管的颜色不很明显,所以甲半月显示淡白色。甲半月称为“小太阳”,其颜色、大小常视为健康的标志。甲板两侧与周围的软组织组成了两条沟,称为甲沟。甲床的后部为甲母。趾甲不断由甲根处生长,足趾比手指甲生长略慢,每周长约0.5毫米。所以,趾甲要不断地修剪。

(二)足部血管和血液循环

1.足部的血管

足部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主要供给足背部的血液,其循环途径是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弓形动脉-趾骨动脉。足背动脉在足背有3个分支,一个是跗外侧动脉,另一个是跗内侧动脉,还有一个是内踝前动脉。胫后动脉主要供给足底的血液循环,分胫后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足底动脉弓-跖骨底动脉-趾底动脉。足的静脉主要有2条,一条是大隐静脉,在足的内侧缘,由足背静脉网,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上行汇集于大隐静脉。另一条是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于足背静脉网,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汇入腘静脉。足部的淋巴回流主要依靠足部的深浅淋巴管,由足部起始的浅、深淋巴管各有一部分在腘窝部经过腘淋巴结(浅、深两群)再汇入腹股沟淋巴结群。

2.足部血液循环

为了满足足部的血液循环,足部血管形成许多动脉网及2个动脉弓。足背弓形动脉是由弓形动脉和跗外侧两动脉在足背组成的足背动脉弓。足底动脉弓一般分为深、浅两动脉弓,但足底浅弓由于足底受压迫而逐渐消失,足底动脉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此弓位于足的跖侧,体重的压迫并不阻碍足远侧端的血液供应。

内踝网:位于内踝的表面,由内踝前动脉、内踝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动脉支及足底内侧动脉支等组成。

外踝网:居外踝的表面,由外踝前动脉、外踝后动脉、跗外侧动脉、腓动脉穿支以及足底外侧动脉支等组成。

足背网:位于足背韧带的表面,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以及腓动脉穿支等吻合而成。此网借跖骨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吻合。

跟网:在跟结节的周围,由内、外踝网的分支,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和腓动脉的跟外侧支等吻合而成。

以上动脉弓和动脉网对足部的血液循环供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也不同程度地弥补了足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的问题。

足部的静脉:在足背有趾静脉及足背静脉弓,是足部的浅静脉。趾眦背静脉起自甲床的静脉丛,沿趾骨背侧后行,至跖趾关节附近,组成3~4支趾背总静脉。足背静脉弓是足背静脉网最发达的部分,位于跖骨远侧端。足背静脉弓的内、外两端向后移行为内侧缘静脉和外侧缘静脉,这2个静脉与足背静脉之间有许多静脉支相连,组成足背静脉网,位于足背固有筋膜的表面。足底皮下有许多较粗的静脉组成足底皮静脉网,汇集足底皮下静脉血而后注入足底深静脉。足部的深静脉主要有2条,一条是胫后静脉,另一条是胫前静脉。

足部的静脉回流:当浅静脉受阻碍后,深静脉的血流量则代偿性增加。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回流,几乎完全取决于肌肉收缩活动,特别是小腿肌的收缩,具有一种叫“腿唧筒”的作用,当足部肌肉收缩时,将血液从浅静脉压向深静脉,当足部肌肉及小腿部肌肉松弛时,血液实际上自前浅静脉吸入到深静脉内,但流速相当慢。所以,经常进行足部的活动有利于足部静脉的回流。例如,站立时间长,足部的静脉血回流不畅时可将双足抬高,搁在椅子上休息15~20分钟,这样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消除足部的疲劳。

(三)足部神经

足部的神经来自腰神经的肢支皮神经,即隐神经及腰骶丛的混合支、坐骨神经的分支及腓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胫神经。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皮神经,分布于内踝及足内侧的皮肤。腓浅神经是足骨内侧皮神经、足背中间皮神经。

足背内侧神经在足部分为内、外两支。内侧支分布于拇趾内侧及足内侧的皮肤,外侧分布于第二、三趾背的相对缘。足背中间皮神经在足背外侧分为两支,内侧支支配三、四趾皮肤,外侧支支配四、五趾皮肤。腓深神经行至足部跖骨间隙分为两条趾背支,分布于第一、二趾相对缘皮肤。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两大终末支,胫神经在腘窝处分为腓肠内侧皮神经,则称为腓肠神经。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及跟骨间,在外踝的下侧转向前行,改称足背外侧皮神经,沿足及小趾外侧缘,达小趾末节基底部。腓肠内侧皮神经分布于足及小趾外侧缘的皮肤。胫神经的两个终末支一是足底内侧神经,二是足底外侧神经,足底内侧神经的皮支分布于足底内侧的皮肤,足底外侧神经的皮支支配足底外侧的皮肤。足部的深支神经主要来自坐骨神经,在腘窝处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胫神经在足部分为足底内侧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和跟支。足底内侧神经在趾底分为2支,一支为趾底部的神经,支配第四、五趾,另一支为趾底固有神经,支配第四、五趾,足底外侧神经也分为2支,一支为趾底总神经,支配第一至三趾,另一支为足底固定神经,支配第一至四趾。跟支则支配足跟。腓总神经在小腿部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腓深神经支配踝关节,而腓浅神经在足背分为2支,一支为足背中间神经,支配第三至五趾,另一支为足背内侧神经,支配第一至四趾。

(四)骨骼与关节

1.骨骼

足是由7块跗骨(跟、距、舟、骰及3块楔)、5块跖骨和14块趾骨构成。另外,还有足的跗骨与小骨,这些跗骨在足部活动不恰当时可造成它们的损伤或疲劳骨折。

2.关节

(1)跗骨间关节主要由距跟关节、距舟关节、跟骨关节联合组成,有许多强大的韧带使之加固,活动度较小,可作足内、外翻运动。另外,舟骨与楔骨之间,楔骨和骰骨之间,各楔骨之间也都有微动关节。

(2)跗跖关节该关节是由3块楔骨和股骨的远端面和5个跖骨底相组成,仅能做轻微的活动,为平面微动关节。

(3)跖趾关节该关节由跖骨小头和趾骨构成,属于椭圆关节,能做轻微的屈伸活动。

(4)趾间关节由近侧趾骨的滑车与远侧趾骨底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能做屈伸运动。

(5)足弓足的跗骨、跖骨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叫足弓。足弓可分为纵弓和横弓。

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及外侧纵弓。内侧纵弓在足内侧缘,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一、二、三跖骨构成。此弓曲度大,弹性强,适于跳跃并能缓冲震荡。外侧纵弓在足的外侧缘,由跟骨、骰骨及三、四跖骨构成。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以负重功能为主。横弓由前部跗骨和5块跖骨联合构成。足弓的形成和维持与骨的形状、韧带的弹力、足底肌肉及肌腱的牵拉有关。足弓正常者可将落到足部的重力分散到后端的跟骨结节及前端的第一和第五跖骨小头处,以保证足底着地的稳固性,并有很大的弹性。足弓又可保护由足底通过的血管和神经不受压迫。足弓的弹性有利于步行和跳跃,并能缓冲震荡。为了促进足弓的缓冲力,预防足底筋膜炎、疲劳性骨折等常见病,要经常进行赤足运动。

(五)肌肉和筋膜

1.肌肉

(1)足背肌足背肌分浅层肌和深层肌。浅层肌自内向外依次为:由小腿前面至足的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的4条肌腱的腓骨第三肌腱。深层肌有2块,一块为拇短伸肌,另一块为趾短伸肌。2块肌肉均起于跗骨窦前方、跟骨的前面和外侧面。拇短伸肌的止点在拇趾近节趾骨底,趾短伸肌的止点是第二至四趾近节趾骨底。

(2)足底肌足底肌包括足底固有的短肌及由小腿部经过足底、抵止于骨的肌腱。由浅入深共分4层。

2.筋膜

(1)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又分为内、中、外三部分。内侧部较薄,覆盖于拇展肌和拇短屈肌表面;外侧部稍厚,覆盖于小趾侧肌肉的表面;中间部最厚,称为足底腱膜。深层为骨间跖侧筋膜。

(2)浅筋膜足底皮肤坚厚致密,无毛且汗腺多,在负重较大的部位,如足跟、第一和第五跖骨头等处,角化形成胼胝。

浅筋膜较厚,富含脂肪组织,其中有致密结缔组织将皮肤与足底腱膜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