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2913300000003

第3章 创业是更充实的生活方式(1)

应该为一部分人做一个网站。给所有人做的网站,通常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网站跟自己没关系。

再好的产品也得去推广。尽善尽美的产品,杀手级应用,人见人爱。但事实上,没有必要。先做出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功能,其他的可以在用户使用中快速迭代,改善。使用的人多了,应用就好用了。

不要盲目地自我创新,该学习别人就学习。毫无疑问,他们模仿了Facebook,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有了当时一流的UI体验。

对资本的看法不要太过理想化了。应该更早地接触资本,降低姿态,做一些妥协。

必须和信任的人一起创业,唯有信任才能在遇到低潮的情况下,团队依旧坚持稳固。在王兴后来的创业经历里,这一点得到特别地验证。

趋势是最好的创业伙伴

2003年冬天,在美国读博的王兴向导师请了一个长假,回国创业。在此之前,他写邮件给自己的同学,描述了当时美国SNS的发展情况和前景:2002年,第一个基于朋友圈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创立;2003年7月,汤姆·安德森和克里斯·德沃菲创立Myspace,在2004年到2005年,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火的社交网站,2005年被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买下。

清华大学科技创业协会第一任会长慕岩(现百合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在水木清华创业版发布了一篇有关SNS的文章,这可能是国内第一个引进SNS概念的。就在2003年11月,王兴打电话给他的本科室友、在中科院读研究生的王慧文,说:美国这边SNS很火,国内慕岩也搞了一个。王慧文又重新将慕岩写的文章翻出来看。

12月,王兴归国创业。在清华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他表现平平,并未展现出什么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领袖特质。他所能找到的创业伙伴是自己的大学同学王慧文和中学同学赖斌强。王慧文和王兴同住一个宿舍,两人都对电子工程专业课没什么兴趣,喜欢在一起聊创业与互联网。其他室友也不怎么掺和他们的聊天——这两个怪人无所事事的,聊一些不切实际的做什么呢?

王慧文在中学时代是标准的学霸,但是王慧文同时认为自己是中国教育的典型失败案例,上大学后彻底厌倦了读书考试这套程序化的“好学生”路线,走向了学霸的反面,随性而为,成为学渣,热衷打游戏上网,在天津读大学的赖斌强每学期会来北京几次,就借宿王慧文的床,因为王慧文晚上不睡觉,通宵打游戏。

1998年,王兴和王慧文合买了电脑,这刚好赶上了中国互联网起步的时代。王兴至今都还记得“整个世界在自己指尖上”的奇妙感觉。当时上网的人不多,网上很多内容都是业内人讨论互联网这个行业。王慧文记得,讨论电商的时候,有人说,电商面临的三大障碍是信用障碍、支付障碍、物流障碍。住在清华大学26号楼619室的王兴和王慧文,跑到楼顶讨论三大障碍如何解决。

迷恋游戏的时候,王慧文觉得游戏做得不够好,想自己学编程做游戏。王兴告诉他,他高中的时候想过做程序员,现在改变想法了,想创业。对于创业这事,王兴是想得比较早的,与其说他是计算机爱好者,不如说他是创业爱好者。王兴后来说:“我不是把创业本身当作一个特怎么样的事情,这只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我没有考虑过如果没有创业会怎么样的问题。创业像是被闪电击中的感觉,非干不可。”

当时,他们对创业充满好奇心,但是对是否下手做这件事、如何下手没有那么坚定的念头。

在保送中科院研究生的时候,王慧文有点儿犹豫,想创业。暑假他回到大连,碰到网上有位中年男子问,想做网站,谁能帮我。王慧文主动承揽下这件事,在见面聊天的时候,他告诉对方自己已经被保送研究生,但不想读,想创业。这位被他称作大哥的人问他:“你想好做什么了吗?”王慧文回答:“没有想得特别清楚,就是想创业。”大哥就告诉他:“你现在这个情况是不能创业的,你应该想清楚了,有合适机会再创业比较好,现在创业找不到合适的事做,就漂着,容易废了。”

听取了大哥意见的王慧文去读研究生了,但他已经打定主意创业,没有那么认真读书,也不像本科时那么散乱,今天有兴趣编程就编程,明天有兴趣玩游戏就玩游戏。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刻意地做着创业的准备,混创业的论坛,读商业相关的书,例如《消费者行为学》《引爆流行》《物流管理》等。

他和远在美国的王兴依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02年夏天,王兴回国和王慧文聊天,说要创业。他们开始讨论做什么,最早的想法是做可穿戴设备,戴在手腕上,不仅可以测试身体的很多信号,如脉搏、血压;还能通信,可以传输信号。这就要求设备有传输系统,还必须做得比较小。由于手总是处于运动状态,因此传感器还得防震动。结果他们发现有三大障碍:第一是没有可靠的传感器,第二是通信障碍,第三是计算能力。这些在2014年已经不是问题了,但在当时全是问题。

他们还讨论过制作定制T恤的网站,很多同学喜欢印有个性化图案的定制T恤。在做市场调研的时候,一位T恤印刷的老板告诉王慧文,印刷厂的产能已经饱和了,盛大游戏定制T恤,10万件起印。王慧文感叹:哇,盛大游戏做得这么牛啊!

对于王兴和王慧文来说,2003年冬天中断学业创业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他们已经为这件事讨论了很多年了。他们是重度互联网使用者,看到美国互联网已经从泡沫破灭的低谷中走出来了,而当时中国还在坑底,很多人说做互联网不靠谱。他们觉得,互联网是有价值、有前途的行业,美国已经明显回温,国内还没有迹象,但是等有迹象的时候再出手,可能就晚了,尤其是他们什么资源都没有,编程也不精通。

他们把准了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趋势创业,是舒服的创业,容易事半功倍;如果违背时代的趋势,那创业是拧巴的,事倍功半。

团队决定生死

2004年3月,他们在清华大学附近的海丰园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间开始创业。在3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里摆了3张桌子,每人一张桌子,面对面工作。每人一个卧室,睡的是一百多元一张的折叠床。

王兴的中学同学赖斌强加入了这个“不老实读书、不好好工作、整天尽瞎折腾”的团队。赖斌强是这三人中唯一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本科毕业之后去了北电网络工作。工作两年多,他也面临着职业规划下一步怎么走的问题,如果继续在北电干,每天做的事不怎么来劲儿,花3个月时间,最终就改了几行代码,还卖了几十万美元。“大家心里都有朦胧的创业想法,创业是迟早的事。如果没有引爆的话,可能会迟几年才发生。”赖斌强说。王兴的回国成为这群伙伴共同创业的引爆点。

其实对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来说,他的合伙人的选择范围并不大,通常就是同学或者同事。因为这两者是平常能够高频率接触到的人,只有高频率的接触,才能比较好地了解彼此。其他关系很难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在团队小的时候,基于私人关系的信任很重要,因为创业起步很难,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挫折重重。只有彼此信任,才能互相扶助,迈过难关。

自然,在团队的扩张过程中,这种纯粹的个人关系建起的纽带会逐渐淡化,维系团队的纽带逐渐演化成明确的游戏规则,以及共同的理念、价值观和梦想。

赖斌强辞去在广东的工作,将东西搬到北京海丰园,屁股还没坐稳,就问产品怎么样了,我们先看一看。王兴和王慧文说:“现在还没有呢,我们在学编程。”

这里需要说的是,王兴是比较少花时间在编程上的,王慧文后来理解王兴为什么要拉着他创业。一方面是,王慧文也是创业爱好者;另一方面,上实验类课程时,他们俩搭档,常常是王兴出主意,王慧文动手。“王兴的父亲是企业家,做企业家没必要事事躬亲。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出身给我留下的印记是,我得认认真真地干活。”

赖斌强来了之后就负责前端代码,而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王兴被解放出来,观察外部世界的情况,去了解这个世界上产品的变化、市场的变化。

王兴不参与编程,王慧文和赖斌强对此没有任何抱怨。他们知道,这是团队必须做的事,无论如何,必须有一个人不能陷入日常技术工作里。大家都埋头做技术,就没有机会关注外部世界,会跟这个世界脱节,创造出来的产品只是满足假想中的需求,也会错失可能会发生的时代的大趋势。

王兴能够多次抓住互联网的潮流,除了跟王兴本人的思维方式有关,还与三个人一开始的分工方式——让他从烦琐细碎的技术活儿里解放出来——有关。

这是三个人第一次创业,不过他们看了很多有关创业的文章,吸取了前辈们的很多教训,了解了很多创业的禁忌。

有篇文章讲的是,为什么团队看起来很好,结果做砸了。那是一个家电行业的创业团队,成员原先都在一家公司里做高管,由于公司老大的进取心变淡了,大家有点儿郁闷,说要不我们这帮人就一起出来做,重起炉灶,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市场,一个负责资本融资,一个负责渠道。这个组合听起来很好,结果团队解散了,公司倒闭了。

倒闭的原因是,每个人对创业这件事能扛多久,没有确定一个希望值。兄弟们一年不赚钱能不能行?两年不赚钱能不能行?十年不能赚钱行不行呢?有的人能扛很久,有的人扛不了那么久。

相似的还有苹果三位创始人的故事。1976年,苹果创立时,史蒂夫·乔布斯21岁,史蒂夫·沃兹尼亚克26岁,罗纳德·韦恩42岁。韦恩很早就退出了创业团队,他年纪大、有孩子、有家要靠他养活,他和乔布斯、沃兹尼亚克的抗风险能力不一样。

当时在水木清华BBS创业版,王兴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人转发的一些有真知灼见的文章,让他们对创业有了一些基础认知。

王兴他们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就有创业团队成名,但后来没做好。有人就写文章分析他们为什么没做好,其中一个原因是创始人股份比例一模一样。大家就知道了,一个创业团队里必须有大股东,必须有能拍板的人。

他们从别人的案例里学到了很多,知道在合伙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该怎么合伙,钱该怎么算,个人的付出该怎么算,如何避免大家分道扬镳。很多团队散伙是因为分钱不均,不欢而散。

王兴等人意识到,合伙人碰到分歧时该怎么解决,就是确立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依据,大家“愿赌服输”。什么事情谁决定,归根结底由CEO决定,这就是游戏规则,大家得认。

从后来十年的发展来看,一开始这个只有三名成员的小团队,就做对了一件事。后来扩张到数千人的美团网也受益于这笔精神财富的遗泽。那就是尊重游戏规则的理念。

王兴他们的启动资金是30万元。王兴大概出了十多万元,王慧文和赖斌强各出了几万元,三个人将每个人的工资折算进去,加一下,除一下,算出各自股份比例。王兴是大股东。

王慧文家庭条件不好,读中科院研究生的时候每个月实验室发1400元,他花钱大手大脚,退学的时候账户上只有2000元。他找同学借了五六万元做股本。“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手上只有2000元就跑去创业,胆子很大,我是安全感很强的人。”

从2003年到2006年,创业3年,王慧文前前后后借了20万元。我问他:“为什么大家愿意借给你钱?”他回答:“因为读书的时候,我非常勤奋,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人不会成为骗子。勤奋的人不会成为骗子。即使做一件事欠了别人很多钱,他也可以通过勤奋的方式挣钱把钱还掉,不管是干什么辛苦的活儿。”

王慧文家庭条件不好,花钱心里没数,出的钱还是借的。王兴则相反,家庭条件很好,花钱节省。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来自在国外读研究生时省下来的奖学金。王兴的父亲王苗跟我说过,在美国理发一次要30美元,王兴觉得太贵了,买了理发工具,自己给自己理发,还把理发的照片发给父母看。

这是王兴、王慧文和赖斌强的第一次创业。由于他们比较好学,从别人的创业经历里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他们很多东西还是搞得像模像样,比较正规的。这个团队一直没有散,就是因为很多事情做得有章法,按规矩来。

就像他们把王兴解放出来看外部的世界,就是因为他们看了很多资料,知道技术创业很难成功的原因是东西卖不出去,不符合市场需求。这让他们形成了观念,合伙创业要有分工,一定要有人专注外部世界。

人如何有长远的眼光?你不天天观察外面的世界,只顾埋头干活儿,哪里来的眼光呢?

校内网的诞生:引领SNS浪潮

海丰园的房间没有暖气,冬天只有小小的取暖器供暖,不顶事。王慧文说:“关于海丰园的回忆,阿赖的第一印象是冷。”

除了冬天有点儿难熬,他们过得很快乐。王慧文说他们是“典型的无产阶级,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心态非常好”。他们每天晚上做到一两点钟,早晨八九点起来,牙都不刷直接干活儿,中午饿了再去刷牙吃午饭,每个周末会有一天去爬山,另一天就讨论手头做的东西。

当时六度空间理论很流行,按这理论,你只要通过六个人的关系,就能找到你想要找的任何人。那时候,王兴他们对SNS的理解就停留在六度空间理论上,比较教条,没有很深入地去理解社交平台。

开始,他们考虑如何获得种子用户。他们希望通过获得手机里储存的手机号码来建立用户关系,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微信,可以提示你存的手机号码里哪些人拥有微信。但他们根本没有实力做这件事。他们又开始研究如何让用户使用手机扫描名片,这样就可以获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系。当时扫描识别技术不行,手机性能也不好,所以这事的难度很大,于是放弃了这个办法。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做简单社区的方向,通过邮箱注册,登录网站,邀请好友加入,这就是“多多友”。

由于这个团队的技术不靠谱,直到2004年9月,第一个产品社交网站“多多友”才上线。多多友没收到什么好的反响,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别的项目:活动邀请网站“电邀”、替海外游子打印照片寄给国内家长的网站“游子图”、拼音输入法just input、wap中继站(wapj.cn)……

从2004年9月到2005年9月,项目换来换去,平均两个月一个。他们一边做一边看,很多东西做出来发现不太对,有的甚至还没做完就发现方向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