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2914200000009

第9章 适应缺水(2)

北京建城3 000多年(以周武王11年即公元前1045年蓟、燕分封之年作为北京建城之年)、建都800多年(以1153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为北京建都之年),这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利用当地水就能发展起来的,为什么现在拥有官厅、密云两大巨型水库,利用了永定河水、潮白河水,北京却越来越缺水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说:没有办法,北京的人太多。

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更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以满足这么多人口需求的问题,而是北京的水资源在总量无法扩大的情况下,却居然达到了人均水消费赶英超美。以高消费著名的美国在90年代初就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全国每户家庭每天的用水量为204升。资料显示,东京的人均日水消费为184升,柏林为168升,而北京目前是285升。这样的数字对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来说,显然是太奢侈了。

即使我们已经接受了不可能让生活在首都北京的人民断水的现实,但北京也应该立足自身的水资源现状,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靠别人救济是走不长的。那么,有哪些方面是可以转变或改进的呢?

首先,就是必须根据自身拥有的水资源条件确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北京要想避免水资源危机的降临,就必须主动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适应干旱频发的地理环境。

北京人均水资源只有300立方米,绝对不适合发展高耗水的产业,如种植需要大量水资源的水稻,首钢被迁出北京就是很正确的决定。根据北京城市的定位,应该紧密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来改善产业结构。

除了产业上的调整之外,在北京,整个城市的道路、环境、资源、景观规划时,也应该更注意对有限的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北京也不是一味地严重缺水。每到雨季,新闻里就常常会出现北京环路因为降雨造成排水不畅、道路中断的画面。大量的降水没有办法补充到地下水系统中去,只能白白地浪费掉,实在是很矛盾的现象。而究其原因是以往的一些做法既加剧了洪水危害,又严重损害了北京的地下水优势。比如,城市地面硬化阻碍地下水的补给,既增加地表水流、加重排水负担,又严重影响地下水库功能的发挥。透水性差的人工草皮与硬化路面的影响类似。

城市雨水是非常宝贵的水资源。北京虽然缺水,但年均汛期出境的雨水多达10余亿立方米,远远超过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供给北京的水量。这么优越的资源白白浪费掉,是很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比起修建绵延千里的调水工程,我国雨水利用的方法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了。其实,雨水的利用非常简单,除了建设一些雨水蓄积设施(如建筑物下面的蓄水池、蓄水洼地等)之外,更主要的是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尽快让雨水就地渗入地下。因此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只要保护和增加城市地面的渗水性能,包括建设一些人为的渗水设施(如渗水沟、渗水井等),就既可减少城市道路积水、减轻排洪负担,又可以补充地下水。

城市湖泊是补充地下水的重要场所,而北京的做法是,为了防止湖泊的水变成地下水,所以给湖底做了防渗措施,隔断了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城市湖泊的防渗处理,对于要充分发挥地下水优势的北京,属于局部有利但肯定对全局不利的因小失大的做法。

城市排水和地下水补给之间处理不好也会有冲突。如果只想到把城市洪水尽可能快地排泄出去,就会对地下水的补充以及整个水资源的涵养造成不利影响。河道的衬砌、渠化,虽有利于洪水的排泄,但绝对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水生态功能的发挥。

北京的水资源条件既有非常不利的方面,又有非常优越的方面。北京地区年均降水量略为600毫米,不算太少,但年内、年际分配都很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而且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还经常发生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所以北京在干旱期往往出现缺水。但北京同时又拥有抵御干旱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太行山、燕山环拱西部和北部,山区相对丰富的降水形成径流滋养了山前平原,而且北京山前平原有优良的地下储水构造,相当于天然的地下水库,可以把丰水年份的水资源储存在地下供干旱年份使用。北京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优势。历史上北京的发展主要靠的也是丰富的泉水和地下水。现在发挥北京地下水优势的关键是要让地下水库尽可能多的蓄水。

城市景观节水的好

城市化的浪潮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挡的,但是关于美化城市所必需的城市水景观、绿化景观如何节水,我们还是可以啰唆一二。

当前城市水景观用水主要问题体现在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

首先,城市水资源普遍不足,无法满足城市水景观用水的要求,供需矛盾突出。以往由于实行“保生活用水,增加生产用水并大量压缩生态与环境用水”的水资源配置策略,形成了城市内“有河多干、有水多污”的局面,海河流域60%以上的河流湖泊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供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水景观的用水需求。

其次,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负荷超出了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承载能力,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有三。第一,补水量不足,水体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严重衰减,无法降解自身的污染物。第二,景观用水存在大量污染源。污水排放量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雨污合流管道密集,且未经改造,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城市道路初期雨水富含重金属及营养物质,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道,对水体的污染严重。第三,景观水体生物多样性减少,自净能力下降。由于以往城市水景观河道强调供水和排水功能,多采取硬化措施,隔截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破坏了水的自然循环系统。

面对城市水景观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日益稀缺,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水的节约、保护、涵养和再生,对景观中水的要素进行优化设计,以符合可持续水景观的要求,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用通俗的话说,城市景观用水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优美宜人的水景观的营造应满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对于人造的水景观,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水景观的需水应该是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可以长期满足的。水景观的规模不可盲目求大而超过水资源承载力。

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景观必须要舒适宜人,但在干旱缺水地区,景观又必须是节水的。为此最早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出现了一种叫Xeriscape的景观设计理念,中文翻译为适宜干旱环境的景观(xeri意为适宜干旱环境,scape意为景观),意译为节水性景观。其中心思想是景观设计应尽可能少地依赖外水补给。其核心做法是: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采用减少蒸发的地面覆盖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在缺水地区,可持续水景观设计应优先考虑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尽可能减少外水补充来营造水景观。人造池塘、湖泊应首先收集和利用周边的资源以维持水面,其次是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水作为水源,在前两者还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才从外部补充少量的新鲜水。其手段一方面是挖掘当地降水资源的潜力,另一方面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可持续水景观设计还要求有利于水源的涵养、水质的净化。例如应充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景观补充地下水的功能,水体岸坡的处理不应损害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的设计、水生植物的布设应该有利于污水的净化,等等。

很多人大概会以为节水的景观因为尽量少用水就一定是裸露、荒芜的景观,其实不然,覆盖的地面与抗旱植被品种和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就可以产生既美观又节水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