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赢在高考心情
2917600000007

第7章 谈安心——走好自己的路(2)

在学习中,老师、家长经常会对我们说这样的一句话:“你应该看看人家好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学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学习中,也会经常观察学习好的同学是怎么学的,有些同学甚至看到别人看什么书,自己也赶紧把相应的练习拿出来,看到别人又开始做别的了,自己也把刚做了几道题目的书一扔,做其他的了。这种盲目学习的结果就一定好吗?

我们也必须承认,向成绩好的同学学习,借鉴他们好的经验,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好学生来讲,适合于他们的学习经验真的能够适合你吗?如果同学们没考虑到自身的特点,机械地应用别人的方法或经验,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对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和理解。

比如有一道立体几何题我不会做,抱着一种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他可能会说,在这里加条辅助线,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你怎么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在这里加辅助线。也许你有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勇气,可是看到同学不耐烦的神情,你可能会真的点点头,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别人知道你会做这道题,也会来问你,你告诉他在这里加条辅助线就好了,可是你扪心自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这里加条辅助线吗?

读一读

有一位妈妈让女儿到商店买火腿,她买来后,妈妈就问她为什么不让肉贩把火腿的末端切下来。女儿就反问妈妈为什么要切下来,妈妈说她的妈妈当时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理由。这时,外婆正好来访,她们就问她为什么总是切下火腿的末端,外婆回答说:她的母亲就是这么做的。然后,外婆、妈妈和女儿就决定去问妈妈的外祖母,来解决这个四代的神秘之谜。妈妈的外祖母很快就回答说:“她之所以切下火腿,是因为当时的烤炉太小,无法烤出整只火腿的缘故。”现在老老外婆有了这么做的理由了,那么,其他人这么做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学习的类型都是不同的,就像每个人的脚有大小一样,看着别人穿的鞋子很好看,穿到自己的脚上并不一定合适。自己的脚穿什么样的鞋自己最清楚。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而对别人的学习方法照搬照抄,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对学习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照亮我的那盏灯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高人一等,内在原因是为了获得一种优越感和自信心,外在原因是世俗的眼光也往往以高低好坏来评价他人。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会以应聘者本科就读的学校牌子来决定是否用你。为了自己更好的明天,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考上名牌大学,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殊不知,这种想法只会无形中增加我们的压力,影响我们的正常发挥。

马上就要高考了,同学们对自己要报考的学校也基本上了解了,大家也会偶尔地谈论自己将来要报考的学校。

“我准备考清华大学的物理系。”甲同学很自豪地说。

“我要考北外的英语系。”一个女生盛气凌人地说。

“我考复旦的……”

“我准备考南京大学……”

周磊听到这些同学们在高谈阔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心里面羞愧极了,正不知道怎么向他们说说自己想要报考的学校时,一个平时很看不起他的男生突然得意地又有点想要故意让他难看地问道:“哎,周磊,你准备报考哪个学校啊,还是准备再复读一年,然后再考一个三流学校呢,哈哈……”同学们哄堂大笑,周磊心里难过极了,暗下决心,也要报考一所名牌大学,一雪今日之耻。但是自己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虽然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绩上升了很多,老师、家长都在为自己鼓劲,但是要想考进……还是有一段很大的距离的,周磊在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下,心情一直都很压抑。看着一个个趾高气扬的同学,他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儿。

其实,周磊根本没有必要这样自卑,他文学功底深厚,每次作文都被老师当成范文在班上读。凭他的现有成绩,完全可以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将来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名作家呢。

同学们,我们在报考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不能期望太高,也不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个人的基础怎么样,自己是最清楚的,不要盲目地和他人比较,看到别人考名牌自己也想考,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只要我决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就一定能够成功,不是说目标和方向是指路明灯吗?那就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小故事吧。

读一读

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天气突然变坏,却找不到出山的路,所幸警察、驻军部队联合搜救,才免于灾难的发生。

“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位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似乎觉得很不服气。

“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搜救者不客气地回答:“方向固然重要,可以帮你找路,但是不等于路。如果方向告诉你,你应该往西走,说西边有村子,但偏偏西边遇到了山谷,你却翻越不了它;这时方向又指示你往北走,说北边有城镇,但是巧的是中间横亘了一条河,你又无法渡过,到头来,方向没有错,自己的能力却达不到,就只能活活饿死在深山里了。”

只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在人生的旅途上,这是一句非常受用的话,以为设定了方向就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却不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事先计划好路线的人,除非有那了不得的毅力,否则极可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我们都有升学的渴望,认识到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重点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的,而目标的过高会造成成就动机过分强烈,从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过度焦虑与紧张。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产生消极的心态。

一位高三学生写道:“我期待着让高考来检验12年的成绩,期待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大学生活……但在我心中,却总有沉沉的压力和隐隐的不安。每当迎来一个早晨,我总是对自己说,要努力,要相信自己。可是每当夜幕降临,面对着堆叠的练习,我不禁要问,我能行吗?高三难,高三苦。”

高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它很重要,但并非唯一。同学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高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别的同学想考清华、北大等各个名校,而自己可能刚刚够“一本”的线,我们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嫉妒、眼红、自卑、失望、遗憾?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障碍,而应当认识到:人尽其才,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扬长避短,处处有人才;弃长就短,处处无人才。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只有合理的、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样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无论果子多大,即使自己费尽了心力还是摘不到,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合理的期望目标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我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符合我们的个性差异,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兴趣变化以及学习水平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

比如,我们也许在刚上高一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保持班级中的领先地位,达到年级前茅,考入重点大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习优势反而越来越小,到了高三的时候,实际水平却只能处于中等,我们自己从失望渐渐到绝望,痛苦万分。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学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滑坡,还有能力再上去吗?如果觉得自己还能行,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尽了全力了,就应当调整好现在的目标,不要一直陷于过去的成绩之中而过分地自责与失望。这样只会给我们的心灵上加上一道沉重的枷锁,限制我们向别的目标前进。

读一读

一个生物学家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将小狗最爱吃的骨头放到喂狗的盆里,正当那只狗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他猛地夺下了那根骨头,扔进了一口深井里,然后再喂给小狗一些其他的食物。奇怪的是,只见小狗两眼失望地盯着井底,对别的食物不理不睬,直到它饿极了的时候,才离开井边,去吃那些食物。

有些同学终日为自己过去的事情而悔恨,为过去的失误而惋惜。然而沉溺于过去的事情之中,只会使我们进而丧失今天成功的机会,就像实验中的小狗一样,为了失去的骨头而忧伤,这对它一点帮助都没有,只会使自己饿肚子。

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能重新开始,不能从头改写。为过去哀伤,为过去遗憾,除了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没有一点益处。要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学习的成功,就必须忘记以往的辉煌,脚踏实地,重新开始。

在高考过程中,还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同学,认为自己每次都能考到年级的前几名,而不自觉地有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一看到别人的成绩比自己低很多,就更加得意忘形,殊不知,危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高考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高考,而是全国范围内的考试。你在学校中可以是年级的前十名,可是把你的实力水平放到全市、全国来比的话,就可能只占到一百多名,甚至是一千多名,所以成绩优异的同学更不能骄傲自满,看到试卷就说我什么都会,哪还用做啊?一定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就心浮气躁,要学会谦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好高考之路。

读一读

富兰克林年轻时拜访过一位著名的教授。他那时年轻气盛,走路时总是高高地昂着自己的头,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结果却狠狠地将头撞到了教授住所的门楣上。富兰克林非常狼狈,一面揉着自己被撞的额头,一面气愤地盯着那道较之一般住所要矮得多的门楣。

这时,教授走了出来,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撞疼了吧,你不要生气。这将是你来拜访我的最大的收获。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懂得生活,他必须学会在该低头的时候要低头。”

富兰克林牢牢记住了这次教训,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变得很谦虚、谨慎,并把学会低头列为他一生的准则之中。这为他后来成为伟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心高气傲是很多人的通病。他们总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直到某一天他们也撞上了矮矮的门楣,才发现一味地抬头让自己错过了周围很多精彩的东西,事情往往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要进入一扇门,就要让自己的头矮过门框;要登上成功的山峰,就要让自己低头弯腰努力地攀登。

登上山峰的成功者不论在什么时候总是低头望着下面的人群,因为他们在高处;而那些在山底下的人们总会抬头望着成功者,因为他们在低处。

站得越低的人才会把头抬得越高,因为向下他什么也看不到。

对于那些很成功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选对了自己的事业的,也是在慢慢的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事业。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改搞文学,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可能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对于科学人才来说,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硕果累累了。

学科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人的兴趣、才能、素质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有把自己的所长发掘出来,那么你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看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就学什么,到后来几乎只能使自己埋没在别人的辉煌成就之中,无所建树。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能够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读一读

在非洲和地中海一带,有一种被昆虫学家称之为行列蛾类的毛毛虫。这些毛毛虫从卵里孵化出来之后,就成百只地集结在一起生活。外出觅食时,通常是一只队长带路,其他的毛毛虫头顶着前一只伙伴的屁股,一只贴着一只排成一列前进。为了防止不小心走岔路跟丢了,它们还一边爬行,一边吐丝。等到吃饱了肚子,它们又排好了队原路返回。

法国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毛毛虫的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他们首尾相接,围成了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种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惯,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一圈圈地绕着花盆,一面吐丝一面爬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毛毛虫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筋疲力尽才停下来,其间曾经稍作休息,但是没吃也没喝,它们连续走了十多个小时。

时间慢慢过去,一天、两天……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没头没脑地兜着圈子。连续七天七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筋疲力尽。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结果它们一个个却都饿死了。

毛毛虫们总是喜欢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这种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只是按照以往的习惯方式去盲目地行动,盲目跟从,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其实,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同学喜欢跟在别人的后头,对别人走的路盲目地跟从,随大流,自己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自己也这样做。这种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屁股上的做法,实在是很愚蠢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