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喧嚣的海洋
2938500000003

第3章 海洋风貌(2)

海洋把阳光挡住,使得生活在它怀抱里的生命免受阳光的杀伤,特别是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海水吸收了阳光,表层变得温暧起来,这层温暧的海水就是生命的襁褓。它覆盖着怀里的“婴儿”,使得它们不会被冻死。这些原始的生命,生活在海洋里,它们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的那一部分器官进化成了消化和排泄器官;它们经常用来感觉光线的那一部分进化成了眼睛;它们用来活动的那些部分进化成了鱼鳍;那些支配和协调动作的一部分进化成为神经和脑。生命就这样成长、进化,后来有一些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陆地;有一些则被留在海洋里。现在的鱼、虾、贝、藻还可以算作人类的远房表亲呢!

那么,是不是海洋一直那么细心温柔地照料自己“创造”的生命呢?说实在的,地球根本不把海洋放在眼里,海洋也没有心思去关心怀抱里的生命。

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海底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把海水变成腾空的蒸汽,亿万生命一刹那间化成云烟,飘散到空中;寒风带着一股冰冷的海水冲了过来,把一群鲜活的生物变成埋藏在海底的尸体;地壳升高,大片的海水被分隔开来,阳光肆意施展威力,把水晒热、烤干,迫使泥水里的生物张开嘴呼吸。在大自然面前,能存活的生物就传宗接代,繁衍下来;不适应新环境的生物则被淘汰,在地球上消失了踪迹。也有不少侥幸从自然选择的网眼里逃脱出来的,成为今天的活标本。1952年在印度洋捕到的一条马氏矛尾鱼,就是一例。这条马氏矛尾鱼是两亿年前海洋里总鳍鱼的近亲,它们侥幸躲过了大自然的选择,一直把祖先遗传的体形保存到现在。

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钙质骨骼沉降在海底,逐渐被挤压成数百米厚的岩石,它们的肉体被封闭在岩石缝隙里,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成黑乎乎的黏稠的液体,也就是海底石油,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能源。

海洋孕育了生命,又是生命幼稚时期的摇篮。现代的海洋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成千上万种生物依偎在它蔚蓝色的怀抱里,从海洋那儿获得营养,繁殖着后代。那些小型生物,如硅藻、海球藻和小型水母、箭虫、小甲壳动物等,随波逐流,被称为浮游生物,它们是海洋里那些小居民们的粮食;而那些人们熟悉的鱼虾、海兽、海龟等,它们的游泳能力较强,称为自游动物;那些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有的固着在岩石上,有的躲藏在泥沙里,有的附着在其他生物身上,有的缓慢地移动着笨重的身体,人们称它们为底栖生物。海洋无私地哺育着这些生物,经过亿万年的演化,终于发展成现今我们所见到的海洋生。

奇特的海底地形

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800米,在深厚的海水掩盖下,人们很难了解海底的面貌。其实,海底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平坦,跟陆地上一样,那里也有雄伟的高山,有深邃的海沟与峡谷,还有辽阔的平原。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的最深处,其底部在海平面以下11034米,将世界最高峰一珠穆朗玛峰放进去,山顶距海平面还有近2200米的距离。

海洋地形构造非常复杂,主要由大陆架、大陆坡、海盆和大洋底部的海沟、海底平顶山、大洋中脊及海底火山等组成。

大陆架

大陆架也叫陆架、陆棚。指围绕陆地的平浅海底,宽度从0—1000米不等。绝大部分分布在各大海的边缘海中,以分布于太平洋的最大,达1000万平方千米,占大陆架总面积的37%,超过印度洋和北冰洋大陆架面积的总和。按大陆架面积在大洋总面积中所占的百分比,则以北冰洋为第一,大陆架共达500万平方千米,等于北冰洋总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的38%。如果按欧海域计算,百分比更高,洋面408万平方千米,大陆架有186万平方千米,占前者的45.6%。印度洋是大陆架面积最小的大洋,仅320平方千米,约为洋面的4.2%。

大陆坡

大陆坡,又称大陆斜坡、陆坡。所据海域,相当于海洋学中的次深海带。

是大陆架与洋底的过渡地带,深200—300米,宽十几至数百千米,平均宽约70千米,坡度从几度至20多度。世界大洋底部的大陆坡总面积约在5380万—574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5.9%。以太平洋的大陆坡面积最大,达2450万平方千米,约占大陆坡总面积的45%,太平洋面积的13.6%。按大陆坡在洋底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太平洋最少,而以北冰洋为世界第一。匕冰洋底的大陆坡,绝对面积虽最小(640万平方千米),但在整个洋底面积中所占百分最49.1%。

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东岸海底,大陆坡坡度达30°,远远超过大陆坡的平均坡度(5°),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大陆坡最陡的地方。但据新的海洋地貌调查资料,发现在北纬20°和西经70°05附近,即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南沿海,大陆坡的坡度可达45°,这是世界大洋中迄今已知的大陆坡的最大坡度。

大陆坡的形成

如果看一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图,你会发现大陆坡像一条飘带一样环绕着整个海洋。从图上看,它只是微不足道的很窄的一条,但若用具体数字表示,它可是地球上最大的斜坡。大陆坡的顶部是大陆架的边缘,水深100—200米,底部在深海底,水深3000—4000米,其宽度从十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实际上,大陆坡海底就是洋盆的边坡,如果把海洋比做一个大水盆,大陆坡就是围绕水盆的四周的边。

大陆坡地质结构属于陆地地壳。

峡谷

最长的海底峡谷

海底峡谷,又称水下峡谷。多出现在大陆坡上、大陆坡前缘或大陆坡与大陆坡之间。有的海底峡谷上端可达大陆架上,甚至大的河口,如海底河谷(又称水下溺谷),然后向下延展,及于洋底。大多数与大陆坡的横向延展成直角,少数与其平行。海底峡谷以大西洋洋底最为发达,最大,也最典型。

北美洲北部拉布拉多半岛的大陡坡和格陵兰岛大陆坡东南侧衔接处,发育出一条南北延伸的海底峡谷,取名为°C大西洋洋中峡谷。北起戴斯海峡(接近北极圈),东南绕过纽芬兰外侧的大陆坡,折而偏西南,直抵北纬40°左右,没人索姆深海平原。全长约600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峡谷。大西洋另夕尚有几条著名海底峡谷,如圣劳伦斯海底峡谷、刚果河海底峡谷、亚马孙河海底峡谷等,但长度远不及北大西洋洋中峡谷。

海底大峡谷

与一般的海底峡谷不同,有些海底峡谷同陆地上的河流相连接。比如北美洲东海岸的哈德逊海底峡谷,它的源头是哈德逊河,河流流人海洋,在海底有个浅平的谷地。进人大陆坡海底,谷地也随之加深,谷底与海底的高差达1000米,到深海底时,峡谷消失。

南京大学的女海洋学家王颖教授曾用深潜器对圣劳伦斯海底峡谷进行海洋地质考察,并在那里发现了深水砂层、深水海底沙坡;在峡谷外围深海底,还发现了大片由陆地上冲到几千米深海底的砂层。这说明,与陆地上山区的泥石流一样,海底峡谷涌出的泥沙流也在离大陆很远的深海底运动。

探索大海深处的秘密

由于海洋的形状像一个大盆,所以人们可能认为海洋的最深处在海洋的中央。其实不然,海洋最深的地方应该在大陆的边缘地带。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太平洋西部有一连串的深海沟,与海沟紧挨在一起的是一串呈弧形有列的海岛一岛弧。从北向南,先是阿留申群岛与阿留申海沟(深7822米);而后是千岛群岛与千岛海沟(深10546米),日本岛弧与日本海沟(深9997米);马里亚纳海沟,汤加群岛与汤加海沟(深10881米)以及菲律宾群岛与菲律宾海沟(深10485米)。

海沟长几百至1000多千米,宽几十至一二百千米,比周围海底要深几千米。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岛被称为岛弧。海沟与岛弧的位置非常特殊,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交界处。由于地壳运动,地球上大部分火山与地震都集中在这里,占到全世界地震的80%以上。

地震在岛弧、海沟的分布上是很有规律的:在岛弧与海沟区常发生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越往大陆一侧,震源逐渐加深,出现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更靠近大陆则分布着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如果我们把震源归纳起来,大致成一个倾斜的平面,目从岛弧、海沟开始,以40°的倾角向大陆一侧倾斜,似乎地球被一把“利斧”以40°倾角砍了一刀,刀痕呈弧形;而“利斧”砍人地下700千米深,刀痕在地球内部却是一个平面,所有的火山活动、地震以及地幔岩浆的喷涌都发生在地球的这个“面”上。

辽阔的海岸

海岸概述分类

海岸是临接海水的陆地部分。是把陆地与海洋分开,同时又把陆地与海洋连接起来的海陆之间最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海岸动态,海岸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根据地质构造,海岸可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沙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通常也把多年平均高潮时海水到达的界线,称为海岸。

海岸带则是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基岩海岸

基岩海岸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礴,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穷的神韵,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了深人陆地的海湾。

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岩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山东半岛插人黄海中,多为花岗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人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岸地貌。

砾石海岸

砾石海岸是由潮滩上下堆积的大量碎玉般卵石块组成的。通常卵石的形状不一,颜色也不一样。

卵石海岸在我国分布较广,多在背靠山地的海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广西及海南都有这种海岸分布。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沿海断续分布着以石英岩为主的卵石海岸。在山东半岛,许多突出的岬角附近都有卵石海岸出现。卵石海岸宽度各处不一,山东半岛东端成山头附近的卵石海岸宽度约40米,胶南及日照岚山头附近的卵石滩宽度可达数百米。在山东沿海的一些岛屿,如田横岛、灵山岛也有典型的卵石海岸存在。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太平洋,水深坡陡,形成多处卵石海岸段。

台湾东海岸卵石滩宽度较大,在北端的三貂角和南端的鹅銮鼻一带宽度可达800—1000米。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是由金色的、银色的沙粒堆积而成的。松软的沙滩和绚丽的色调是人们消暑、休闲的最佳选择。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湾。山地、丘陵腹地发源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粗沙、细沙人海,除在河口沉积形成拦门沙外,随海流扩散的漂沙在海湾里沉积成砂质海岸。

我国的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青岛汇泉浴场、海银滩浴场、海南三亚大东海、琊琅湾每到假期便聚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成千上万的人在海中游泳嬉戏’在沙滩上进行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别提有多惬意了。

淤泥质海岸

齡泥质海岸主要是由细颗粒的淤泥组成。沿岸通常看不到一座山,向陆一侧是辽阔的大平原。淤泥质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缘,海岸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有的可达数十千米。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是粉沙和齡泥。沿岸有许多人海河流,在沿岸附近、河口区经常可见古河道、泻湖或湿地等淤泥质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我国的齡泥质海岸坦荡无垠,长4000多千米,约占我国大陆海岸的22%。齡泥质海岸地区的土地肥沃,向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因而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至J相对矮、的灌木丛。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南美洲东西海岸及以西的地带。

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上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其他地区、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南美洲与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非洲西海岸是西半球生长红树林的主要地带。在东方,以印尼的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西海岸为中心分布区。沿孟加拉湾一印度一斯里兰卡一阿拉伯半岛至非洲东部沿海,都是红树林生长的地方。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分布也较广。印尼一菲律宾一中印半岛至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沿海也都有分布。

由于黑潮暖流的影响,红树林海岸一直分布至日本九州。

珊瑚礁海岸

珊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像个肉质小口袋一样,口袋顶部有口,口的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珊瑚虫到处漂游,四海为家,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前辈的尸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了珊瑚礁海岸。其形态在所有热带海岸中别。

由于珊瑚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珊瑚只能生长在具备它所需条件的热带、亚热带海区以及暖流影响到的温带地区。所以,珊瑚生长的界线,主要在赤道两侧南纬28°到°C纬28°之间的海域。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不仅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常储存有油。

另外,在珊瑚礁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人们的旅游胜地,是地。

芦苇及盐生水草海岸

芦苇及盐生水草海岸是指生长着芦苇、大米草、盐蒿等植物的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