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喧嚣的海洋
2938500000009

第9章 海洋景观(1)

被冰雪掩埋的大湖

在南极中心地区约4000米厚的冰盖下,有一个大湖。它位于俄罗斯“东方”考察站附近。该湖最深处达550米,相当于最深的贝加尔湖的1/3那么深。

这个湖的发现几乎与臭氧空洞的发现一样引起轰动,因为它的水可能是世界上最纯净的水,可能为生物提供特殊的生存条件,还可能含有重要的气候信息。生物学家们急切地想知道,在这种环境下生物能否生存。此外,湖水可能含有约400万年前的残余物。这是由某些研究人员根据发掘的化石假设的。冰面下4000米处的湖,它会有多少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索。

不过,要把这样的湖摸透,可实在不容易。由于它受到的压力太大,要取得数据,就需要很高的技术。科学家们是通过地球物理学和卫星测量,尤其是借助反射地震学和雷达发现此湖的。要深人研究它,科学家们得找到更多的方法。

冰盖下的大湖,这是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上的最新发现!1995年3月8日,德国的《商报》对此事做了报道。

如梦如幻的海市蜃楼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偶尔会在远方空中映现出琼楼仙阁、船舶岛屿。可是大风一起,这些景象就会突然消逝,荡然无存。原来这是一种幻景,是大自然对我们眼睛开的玩笑,这种幻景被称为海市蜃楼。在海面上,贴水面附近有一层冷空气,上面是一层暖空气。远处物体发出的光线受到暖空气层的折射或反射,就造成了海市蜃楼现象。可是,在21世纪,如果在海面上空见到许多琼楼仙阁,可别以为那是海市蜃楼现象,那是新型的海上建筑。

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有的房屋和村落,是建在水中的柱子顶上。现在澳洲、东亚和南美的土著民族中,还可能看到这种建筑。受此启发,21世纪,人们将原封不动地利用海底土地,在海上建造各种海中建筑。1985年,新加坡在圣淘沙岛外的海面上,相继兴建了两座6层的海洋旅馆,占地面积为150多平方米,被游人称为“海中摩天楼”。

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古代中国早已有之。古人以为这是一种神奇的景观,如今随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明白,这不过是大气玩弄的把戏,当光线穿过密度相差很大的大气时,就会发生折射,通过折射把远处的物体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通常在大海和沙漠上最易见到海市蜃楼这一奇景。

然而正是海市蜃楼的启发,加之人类的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生活空间在不断地缩、人们就想着,能不能建出一个真正的海市蜃楼,把人类的生存空间向海洋延伸。

要在海上建一座集工业、商业、科研、娱乐、生活于一身的城市,设想一下,如此一项庞大的工程,从环境调查,到规划、设计,到施工,将是何等艰巨的任务。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建海上城市的计戈。

那么,怎样才能在海上建起一座城市呢?办法当然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源于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在海洋中填出一块陆地,然后在其之上建立一个繁华的城市。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方法太费力了,于是又想出了另一种方法浮动法,目是建一座浮在水上的城市,而且也有航船上定位用的锚来固定这漂泊在海上的城市。还有一种建法是参考了欧洲美洲等地的古代居民的水中柱子上造房的“搭造柱子城法”。

正当“柱子城”设计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时候,一些美国专家提出在大城市沿海建造浮动式海上城市的设计方案。把城市分成许多块成为一个大“单元”,固定在海上。

当初,人们乘上渡船往来于大陆海岛之间,曾感到这是个大进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现代人而言,渡船太费时,有时甚至会误事,受天气的影响,还会造成海难事故。人们需要一种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打开海上通道。于是跨海大桥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不少跨海大桥。例如土耳其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就是一座跨海公路大桥,全长1560米,中央跨度1074米。早在1973年就建成通车。1983年3月,科威特建成了布比延跨海大桥,也是一座跨海大桥,全长2383米。它是在我国和法国共同帮助下建成的,大桥的落成使科威特与布比延岛成了。

波斯湾上的巴林一沙特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公路桥。1982年11月破土动工,1986年11月26日建成通车,投资10亿美元,全长有25千米,分上下4个汽车道。它结构新颖,构造复杂,是海湾地区最先进的工程之一。

而日本的濑户大桥则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公路两用跨海大桥。该桥于1979年1月动工兴建,到1988年4月10日才建成通车,历时9年多,总投资11300亿日元。大桥全长12.3千米,由3座吊桥和2座斜拉桥组成,最大跨度1100米,而桥塔高达194米。桥面有4个汽车道,下层是双线铁路,这一宏大工程的通车为推动日本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也有跨海大桥。厦门跨海大桥是我国最长的跨海公路大桥。全长6599米,宽23.5米,设双向4车道的桥面,1991年12月19日正式通车。

在2000年前我国拟建的两座跨海大桥汕头一南澳跨海大桥已竣工,而舟山一宁波跨海大桥于2009年已经正式通车。

跨海大桥给人们提供的方便是巨大的,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可观的,但是它的建造要比江河大桥复杂多了,它的规模一般较大,设计要求很高,施工难度大。跨海大桥的出现标志着陆上大桥建设工程向海洋发展,它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像海上一道美丽的长虹,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建立海上通道的新方式。

东京、纽约、伦敦都是国际城市,伦敦和纽约周围都有3个国际机场,而东京周围只有两个国际机场:羽田机场和成田机场,因此,日本计划在东京湾海面上建造一个海上国际机场。机场是圆形的,直径有3200米,飞机跑道的总长度为4560米。机场与陆上的联系,既可以用汽艇,也可以通过海底隧道,火车从横滨车站出发,只需20分钟就可以到达机场。新海上机场每年接待旅客4800万人,是成田机场的1.5倍,航运货物每年420吨,是成田机场的3倍。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机场是在日本长崎航空港附近的海面上,通过水上栈桥与本土相连。

建立柱子式海上城市的设想,是英国建筑师莫格里奇和马力在1968年向全世界首次提出的,地点选择在英国东海岸水深9米、长24千米的区域。

所谓柱子式海上城市,就是在海上打许多桩柱,在桩柱上架设围堤,上面建住宅区、工业区、公园、医院、运动场、学校等设施。柱子式海上城市的主建筑像一个阶梯形的大运动场,共有16层,内设城市管理机构、剧场、电影院、公园、医院以及小区。

在主体建筑外面,向海的方向上建有防波堤。防波堤是由塑料夹层做成,形状像“大香肠”,漂在水上,里面90%都是淡水。防波堤是用弹性缆绳锚定在海上,能减弱袭来的海浪,起到保护城市的作用。

在防波堤与主体建筑之间是人工湖,湖里有许多相互连接的人工岛。岛上设有幼儿园、学校等建筑。在岛上离开海面4米高的地方,架设有通到城市各处的道路网。

城市用电,有一座天然气发电厂供应。电厂建在城北,发电厂的余热用来淡化海水和调节住宅、工厂的温度。

海上城市可供3万人居住。城市与英国本土之间的交通主要靠气垫船或飞机。

在海上,除了固定的海上建筑外,还有游动式建筑,既可以是工厂(加工海洋矿产和养殖海洋动植物),也可以是旅馆、城市等。

游动工厂是把厂建在船上。日本在广岛县吴市建造了第一座游动工厂,工厂分纸浆厂和发电厂两部分。纸浆厂是处理木片造纸;发电厂是火力发电,供纸浆厂使用。工厂先在船坞内经过严格检查,后由拖轮拖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再穿过南大西洋,经贝伦,进人亚马孙河,在海上航行了3个月,1978年5月,到达预定地点。你们看,游动工厂多方便,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不用了,随时可以搬家。

日本准备建造2500个游动城市,每个城市可住居民25万人,目前已在进行实验。

朝鲜建筑师经过3年时间完成了一座“海上宾馆”的设计。这个游动宾馆建设在离西归浦陆地300米的海上,水深16米,是一座圆锥形建筑物。

从“风暴角”到“好望角”

1487年8月,航海探险家迪亚士为了寻找传说中所罗门王财富的来处一神秘的俄斐,率领3艘单帆木船,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迪亚士此行历尽艰辛,险些丧命,到底也没有找到那藏宝之地。不过,他却来到了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第一次向世人证实了,非洲大陆并不是死胡同,非洲是有尽头的。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个震动欧洲整个航海界的壮举。

迪亚士最初通过非洲最南端时,并没有看清那里是什么样子。等到他们返程再路过那里时,老天爷似乎挺理解他们的心思,天气突然晴朗起来,使他们得以饱览一下非洲南端的风光了。迪亚士立在船头,清楚地看见一个山岩陡立的岬角直插大洋之中,十分壮观。可是一想起这次航行的艰险,在那罕见的风暴中死里逃生的情景,心情顿时沉痛起来。此时再看那峭壁如云、嵯峨雄伟的岬角,原来那迷人的景色转瞬不见了,反倒使人望而生畏起来。于是,迪亚士决定给这个海角定名为“风暴角”。

迪亚士回到里斯本,受到葡萄牙国王和大臣们的热烈欢迎。可是,当他向国王汇报此行经过,提到“风暴角”这个名字时,国王立刻拉下了脸。在国王看来,这个名字太不吉利了,如果用这么个名字,怎能有希望得到大批的金银财宝呢?

于是,国王下令:“从现在起,把‘风暴角’这个不吉利的名字改掉,用‘好望角’给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命名!”

“好望角”这个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虽然葡萄牙国王给它取了个好名字,但实际上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浪区,仅20世纪70年代,在那遇难的万吨级轮船就有11艘之多。尽管这样,好望角还是功大于过,目前,它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年从这里驶过的船只达二三万艘,平均每小时就达3艘以上,年运货量达7亿吨。

美丽的海底城市

法国神话传说,偶尔可以在杜阿尼湾看到一座水下城市。这个水下城市常常有声音传出来,有人曾听到过城内那缓慢而有节奏的钟声,法国人了,目就叫《水下城》。诗中写道:“皇宫被忧郁深埋,光线来自火红的海,波涛悄悄地把城堡覆盖?”这是人类的梦幻,是人类愿望的一种表达。几千年来,人类多么希望在汪洋大海中,有人类居住的城市。

1968年的一天,风和日丽,海水清澈明亮,格外迷人。美国科学家和几名潜水员,在大西洋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域进行水下考察。突然,一名潜水员惊叫起来:“你们快来看,海底有条路。”确实,一条宽阔、笔直的道路尚在海底,路是用各种大小的长方形和多边形石头整齐铺成的。1974年,苏联科学家在北大西洋海底拍摄到一批建筑物断壁残垣的照片。1979年,法国与美国科学家在大西洋百慕大群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座水下金字塔,规模比埃及金字塔大得多。塔顶离水面100米左右,塔底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快速从洞中流过,激起涌涛。水下的这一系列发现,引起整个世界的轰动,可惜,这些毕竟不是水下城市,它只不过是陆地上建筑物沉没在水中的遗迹。

人类向往的水下城市,将出现在不久的将来。

到那时,人类大量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挖掘海底锰结核,在海底建造海底矿山和矿石加工工厂。海底工厂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一切都是自动化,钻探装置、泵、挖掘机等都是遥控的,工厂的工人是机器人。

尽管这样,海底工厂还需要许多机人和遥机装的理人员,他们需要居住在海底。

美国雷诺兹公司设想在海底建设石油工厂、石油贮藏库、精制车间和职工宿舍。

埃及开罗大学农学系的科学家们,把一个水稻品种同埃及北方咸水湖中生长的一个芦苇植物的变种,进行杂交,结果培育出一种可以在咸水,甚至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这样能在海底建设农场,种植巨藻和水稻,以供海底城市居民的粮食需要。海底农场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他们也居住在海底。

于是,海底居民越来越多,他们居住在水下住宅里。水下住宅在20世纪已经开始建造。一栋栋水下住宅连成一片,就成了水下居民点,几个居民点组成一个水下城市的街区,几个街区就发展成规模宏大的海底城市了。

海底城市的中心是圆角形的海底中心站。在这个中心站,工作和生活必需的设施非常齐备,医院、学校、娱乐场所、商店等应有尽有。室内都装有空调,保持舒适的温度,新鲜空气和废气都由管道输送和排出。

现在一些国家已开辟了海底油库、海底仓库和小型海底娱乐场。日本在琵琶湖底建了一个大米仓库,由于水底温度长年不变,所以米存在仓库内3年也不会霉变和生虫,维生素也不会损失。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由近千个屿礁、浅滩组成,政府在海面下开设了一座海底公园,游客可以在公园内尽情享受海洋世界的乐趣和了解海底的许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