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第二版)
29426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生物医学为医学的模式,儿童的健康主要以身体健康为标准。现今,健康的新概念,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必须具备心理(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躯体无病并不代表健康。儿童少年精神医学(ChildandAdolescentPsychologicalMedicine)以研究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各种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及促进精神健康为主要目标;研究社会功能健全,强调从小抓起,自幼培养的一门学科。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人,往往也具有高尚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精神医学的研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以前,本学科尚称“儿童精神病学”。之后,鉴于少年期(11—15岁)或学龄中期是儿童向青年和成年发展的过渡期,儿童和少年心理发展既呈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儿童期与少年期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因此,西方国家有关学会、杂志、教科书和机构等均已连称“儿童少年”。本书内容涵盖儿童和少年期,故书名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一、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的定义和任务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是儿童少年精神病学(Psychiatry)和心理(精神)卫生(Mentalhealth)的综合,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世界卫生组织(WHO)原精神卫生处处长NormalSartorius1987年指出: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患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在临床条件下进行,研究对象为病人个体及其相关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其目标是为了康复和预防复发。心理卫生着眼于个体和群体,研究目的是减少精神疾患的发生,维护精神健康和培养健全的社会功能,以提高心理健康的素质。WHO前副总干事Lambo指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不仅仅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般卫生的有力保障。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应以优生为基础,优育(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为手段,社会和家庭必须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满足他们必要的物质和情感的需重视高危儿童少年的监护,对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病儿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这些任务的实施,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之间紧密联系,但研究对象、任务和目标并不相同。对此,各国学者间的认识尚不一致。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把精神病学包括在其中。我国许多精神病院则改称精神卫生中心。日本、美国和英国将二者合称精神医学,以psychiatry代称。近年来,我国也如此。

二、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的历史回顾

对儿童观念的改变,曾受到重大历史事件、各学派的兴起以及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创建等的推动,至今已有近百年历程,才发展为现代儿童少年精神医学这一专门学科。其经历如下:

(一)对儿童观念的改变

在古代,儿童只被看作是成人的雏形,尚认识不到儿童时期发育阶段的独特性。自18世纪起,不少学者通过对年幼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里的活动与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研究得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是有规律性的。因而在进行早期教育时,应依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各自接受能力来制定对策。

1917年美国最早的心理学家G.StanleyHall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情况进行了审慎的检查,以观察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他的工作对儿童心理学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Demause1974年的说法,儿童精神医学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医学学科,也与近世纪来亲子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有关。儿童力争亲子关系的建立,而父母出于本身的愿望和需要,促使了亲子关系的密切,这一转变推动了儿童精神医学的发展。

(二)先驱者和重大事件的推动

1.心理测验的启用20世纪初,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发现绝大多数儿童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但有少数儿童要,以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不管怎么训练、辅导乃至惩罚,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针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且还应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Binet和Simon应用心理测验方法,测得各年龄组儿童智商的正常值。他们发现学习跟不上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大都较低。该研究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具体可靠的方法来评定儿童的智商,从而根据儿童的领悟能力实施个别教育,并为发展特殊教育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证明人的能力有大小,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有差异。

2.动力精神病学的理论支持现代精神病学起源于克雷不林(Kaepelin,1856—1926),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精神疾患的精辟描述、粗略分类和对其结局作追踪观察。在这之前的精神病学属于临床描述。继后以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动力精神病学的兴起,对儿童少年精神病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动力精神病学着重研究行为(包括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动机,对精神疾病发生的根源和临床症状的病理意义进行精神分析,以揭露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愿望和冲突,并进行疏导,达到治疗的目的。精神分析学说在研究精神疾病发生的根源时,常涉及儿童时期的亲子关系矛盾,提示预防精神疾病的重要方面在于协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指导父母掌握养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以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正是儿童精神医学所着重研究的问题。

3.少年法庭的建立

以往法庭对违法的儿童少年与成人一样进行审判和裁决。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若使用针对成人的审判方式与刑法来惩罚处理儿童少年是有害的。1895年南澳大利亚和1899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科罗拉多州先后建立起了少年法庭,法官们开始探讨他们违法的原因,并且同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一起共同研究他们违法行为的动机,以教育改造代替单纯惩罚,来挽救失足的儿童少年。

4.精神生物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AdolfMeyer(1866—1950)创立的精神生物学说,认为人是精神和躯体的统一,具有完整的人格,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属于这一完整的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反应的形式决定于遗传因素、功能状态、教育和所处的环境的相互影响形成的人格。由于这一学说的影响,1952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一版(DSM一I),将所有精神障碍统统加上“反应”二字,如神经症反应、精神分裂性反应。AdolfMeyer将精神疾病均归之于自小养成的不健全人格,来源于自小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如:分裂性人格就是由从小缺乏兴趣、与外界隔离、好幻想等一系列反应积累而成;精神分裂症则是虚弱的人格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紧张而退缩到幻想中去的反应。所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就得讲究心理卫生,即从小培养坚强的性格,提高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当然也要优化社会环境。这一学说探讨精神障碍的成因追溯到童年期的不良行为反应和习惯,通俗易懂,容易为一般人所接受,成为动力精神病学理论根据之一,对当时美国的心理卫生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儿童行为指导所的创建1921年美国波士顿创建

了第一所儿童行为指导所,指导儿童从小培养良好的性格,规范自己的行为,重视儿童的心理卫生,强调对儿童情绪、行为和发育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该指导所由儿童精神科医师负责诊断和治疗,临床心理学家负责发育与心理评定以及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负责调查病儿家庭背景、协调家庭人员关系以及进行家庭治疗。这种指导所为多学科协作创造了范例,由于它对推行儿童心理卫生和行为指导起到有效作用,故在美国得到了普遍的响应,至1929年,全美国已有500多所之多。

6.防治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调查发现,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发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比例,包括逃学、退学、酗酒、吸烟、少女早孕以及青少年犯罪等,达20%—30%,患精神障碍的比例达3%—12%,加上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开始发现几乎所有疾病无不涉及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的因素,只是各有侧重。在英国,1987年ElenaGarralda的研究认为,在初级保健就诊的各科疾病的病儿中25%有心理问题,其中一部分是单纯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而更为常见的是躯体症状由心理问题诱发,如:哮喘因家庭关系紧张而加重。住院的病儿中,0%出于社会原因,33%明显由于心理问题,后者如反复头痛、腹痛、肢体痛、遗尿、梦魇、活动过度等。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曾报道在发达国家3%—15岁儿童少年中,5%—15%患有持久的社会功能障碍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发育、情绪和品行障碍以及精神病等,并估计发展中国家的患病情况也差不多。各种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要求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对此进行研究,提出防治措施,从而也促进着这一学科的发展。

三、国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发展概况

在发达国家这一学科的研究起步早,现已得到很大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都起步较迟,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一)美国

1.学术思想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在儿童少年精神病学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近来对此进行修正,出现了新弗洛伊德学说,又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WaSton、Miller等社会学习理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等,但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的动力精神病学说仍有很大影响。以上诸多学说和理论均成为儿童少年精神医学的理论基础。

2.人员培训

儿童精神科住院医师,占所有住院医师的1.1%,普通精神科住院医师占8.2%。医学教学中,以Louisiana州立大学医学院为例,在6年制教学中行为医学(包括精神病学)占120学时。儿童少年精神病学住院医师培训为期6年,较普通精神科医师培训时间多2年。6年中,2年学习儿科,1年学习普通(成人)精神病学,2年学习儿童和少年精神病学本科,还有1年从事科学研究。1993年美国约有5000名儿童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儿童少年精神病学家),而该国儿童少年中有10%—15%患有相当严重的情绪行为障碍,粗略估计有200万人以上,专科医师与病人之比为1:400。他们认为负担过重,需要加快培养。据报道,至2000年这方面的专科医师已达7000人。

3.诊疗机构

美国有些州政府,除设有一般卫生和福利部外,还设有精神卫生部,下设州立或地区性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或心理卫生)中心,开展小区服务、康复治疗以及研究和人员培训。在诊断上,采用统一程序,包括定式访谈、多种标准化量表及DSM一W诊断标准。治疗上多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环境治疗等,只有必要时才服用抗精神病药。住院时间一般在20日左右。他们认为病儿长期住院脱离家庭,心理发育会受到影响,所以明确诊断后,急性症状一旦控制,就应转往社区。

4.学科研究

现以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年度报告所列出的课题为例,介绍科学研究的内容。

(1)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增进心理健康(1)高危儿童;(2)学校心理卫生。

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研究(1)流行病学调查;(2)儿童精神病理学家系调查。

治疗突出对慢性精神疾患、少年犯、孤独及精神药理学等的研究。

基础研究(1)发育研究生物指示。

精神疾病的结局引起结局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机制尚不明确。

跨文化研究对大批移民,研究他们的心理卫生需求。

美国近年来科学研究训练得到更多重视。生物精神病学和社会精神病学常对某一课题做联合研究,或对某一疾病作多学科研究,重视其结局,常取得良好结果。

5.美国学会工作十分活跃美国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AmericanAcademyof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与美国精神医学会相平行。当任主席由每年选举产生。每年学会之间举办专题讲座,作为继续教学。学会活动十分活跃,这不得不归功于执行主席VirginiaAnthony这一非凡女性,她全身心投入学会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满怀热情为推动这一事业而献身,她对中国也十分友好,给我们很大支持。

一些重要课题各有专题学会,如MR学会,TS学会等。

6.美国由JerryWeinerandMinaK—Dulcan主编的《Textbookof Child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第三版(2004)和MelvinLewin的《prehensive Textbookof Child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第三版(2002),既代表美国的发展水平,又反映美国当前发展新成就和新动向。

7.美国有3亿多人口,儿童和少年中患有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的到底有多少人数,涉及多大范围呢?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1990年报道:在8000多万儿童和18岁以下少年中,最保守的估计,其患病率应为17%—22%(41万—144万),其中约一半属于严重病人。在美国,在儿童疾病负担中精神疾病成为主要问题。每年国家耗资高达150亿美金用于15岁以下儿童。然而,当今在美国患精神疾病的儿童和少年中也仅15%能得到合适的照管,而多数则延续至成年期。

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共同特点是,儿童少年的专职医生大多集中在大城市里,小城市和偏僻乡镇则很少有医生愿意去,这是导致了只有15%的病人能得到合适照管的原因之一。

(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