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兄道友① 弟道恭②兄弟睦③ 孝在中④
财物轻⑤ 怨何生⑥言语忍 忿自泯⑦
【译文】
哥哥姐姐要友爱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要懂得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姊妹能团结和睦相处,父母心中也会很高兴,这就自然地尽了孝道。
把钱财之物看得很轻,从不因此而斤斤计较,怨恨就无从生起;与人讲话时多包容忍让,不说伤感情的话语,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不生。
【注释】
①友:相好,亲近。
②恭:恭敬。
③睦:和睦。
④中:其中。
⑤轻:轻视。
⑥生:产生;发生。
⑦泯:消灭;丧失。
【评解】
兄弟姊妹本是一乃同胞,是除了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因此兄弟姊妹之间要懂得相互礼让,不要讲很伤人的话,更不要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人生短短几十年很快就会过去,要好好珍惜兄弟姊妹之间的情谊,只要家庭弥漫着这种兄友弟恭,相信家族一定会兴旺发达。
人很有钱,又很有权势的时候,但他如果没有原则,家道必然在几代之内败掉。钱财本是身外之物,不要把钱财放在第一位,认为有钱就拥有了一切,这种想法是很不可取的。当你把钱财看轻了,把情谊看重了,你会觉得很快乐;否则你就会变成钱财的奴隶,而感觉活得很累。
“忍”字心上一把刀,可见忍字的功夫要深厚。要做到时时忍、事事忍、处处忍,为大局着想,从长远着想,不要为了一时的痛快去争吵,甚至动手,更不要认为忍让是胆小、是懦弱,这其实是一个人有素质的表现,待事情过去之后,对方醒悟过来时,就会觉得自己很惭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国学小百科】
古人之“悌”
“悌”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是儒家的伦理范畴,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
“悌”字从心,从弟,本义作“善兄弟”讲;又心中有弟,则如同兄弟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顺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对兄当恭顺,而兄对弟亦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其义有:
1.敬重兄长、善事兄长。
2.悌友,兄弟笃爱和睦。
3.悌睦,友顺和睦。
4.与“弟”通。
5.简易曰悌。
6.发曰悌。
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还应心常怀有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
【相关链接】
司马光爱兄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人们除了对他的德行备极推崇之外,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地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对伯康既敬重又倍加关怀。
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岁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因为伯康体质羸弱,消化不佳,常需少食多餐,所以照顾起来颇为费神。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光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司马光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伯康,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
李绩煮粥
在唐朝有位大臣叫李绩,原姓徐,是位忠臣,因为对国家非常有功劳,所以李世民赐他国姓李绩。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的国君,他非常地尊敬贤德之人。有一次李绩生病,御医说需要人的胡子做药引,唐太宗听完,马上拿刀子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来,拿给御医。这件事传到李绩的耳中,李绩非常感激皇上能这么对他推心置腹。
李绩是忠臣,还是孝子,他对兄弟姊妹也非常友爱。李绩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大了,他有个姐姐,刚好姐姐生病,他去探望姐姐。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他就把这些仆人支开,亲自为她煮。因为风很大,不小心火烧上胡子,赶快把火灭掉。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要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李绩却回答说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
正是由于李绩的忠孝,使得他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延伸阅读】
学会忍让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的矛盾,遇到矛盾时,如果不愿意吃亏,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的升级,不断的激化。俗语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双方在发生矛盾时,都各退一步,那矛盾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但有人觉得忍让吃亏、窝囊、受气、丢面子,是懦弱的表现,所以一定要一争高低,一决胜负,甚至连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肯放过。其实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也是一种美德。
忍让是理智的表现。当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特别是当个人的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理智的人会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有克制,耐心地讲道理,进行说服和规劝,及时化解矛盾;即使对方仍然蛮不讲理,我行我素,但也毋须恶语相加,更不要轻易地采取过激行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非法手段对付不法行为,这样做不但不理智,而且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忍让是大度的表现。人的一生之中,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难堪的事情,有时甚至会感到很气愤,很窝火。此时此刻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胸襟。“小不忍则乱大谋”,因此历史上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让、制怒,以柔克刚者向来为人们所称道。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最终成为刘邦成就伟业的得力将帅;蔺相如能忍,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楚霸王项羽不能忍,怒火烧咸阳,终不能成就霸业;三国时张飞不能忍,怒打小卒,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能忍者能成就大业,不能忍者贻害无穷。因此历史上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以大局为重,忍让、制怒,以柔克刚者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忍让也是一种美德。为人处世,只能进不能退,只能得不能失,吃不得半点亏,受不得半点气的做法,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时候,为了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个人作一点让步,受一些损失,付出一点代价,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人让出一小步,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中,要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走得更近,社会才会和谐。
《古今医统?杂著类》说:先用一个忍字,后用一个忘字,将两味和匀,用不语唾咽下,此方先之以忍,可免一朝之忿也,继之以忘,可无终身之憾也。这剂和气汤喝下之后,会将心中的怒气变为平和之气,变成快乐之气,变成开心之气,变成勉励之气。
忍让,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表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和为贵”,“和气生财”。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应该互相谅解,互相帮助,而决不能强人所难,以邻为壑,勾心斗角。否则会一损俱损,两败俱伤,不仅对方得不到便宜,自己也要吃亏。更何况金钱、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人生短暂,不必计较太多。
[10司马光]
【原文】
或①饮食 或坐走 长②者先 幼③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
日常饮食起居中,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居后。
长辈有事呼唤某人,应代为传唤、寻找,如果此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情,能帮忙则帮忙,不能帮忙的则代为告之。
【注释】
①或:或者。
②长:音zhǎng,年纪大。
③幼:年纪小,未长成。
【评解】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代代相传,并渗透在言行举止、衣食住行中。
晚辈在长辈面前,一定要有礼貌,尊敬长辈,要懂得长幼的次序,事事要先考虑到长辈,懂得礼让。
长辈如有事相求,若能办应当马上去办,若帮不上忙就如实相告,不要勉强。人都有老的时候,只有现在去尊敬、礼让长者,将来才会得到晚辈的尊敬、礼让。
【国学小百科】
古代的座次、席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古代贵族出行常乘马车。车上座位以左为尊。古人为了迎接尊贵的客人,便让车上左边位子空着,即所谓“虚左以待”。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信陵君迎接侯赢的故事了。侯赢是个看门的,又老又穷,而身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却亲自驾车,“虚左自迎夷门侯生”。隐居多年的侯赢终于被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诚意所感动,替他出谋划策,以窃符救赵的锦囊妙计,解了信陵君的燃眉之急。
【相关链接】
杜环代人养母
杜环是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本来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顾念和常允恭的旧交情,必定不会抛弃您。”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
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作过官,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打听过一二人都已经不在了,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门内有两株橘子树可以辨认。”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似乎在那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
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休息。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况且先父和允恭交情好得像亲兄弟一样,现在您老人家贫穷困顿,您不到别人家里去,而来了我杜环家里,这真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在冥冥中引导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
当时正是战争过后、饥荒的岁月,百姓连亲身骨肉都以保全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他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常母的个性急躁而又狭隘,只要稍稍不顺地她的心意,往往就发怒骂人。杜环私底下告戒家里人,尽量顺从常母,不可以因为她贫穷困顿,就对她轻视、傲慢,和她计较。常母患有痰疾,杜环亲自替她煎药,还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为常母的缘故,杜环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
经过了十年,杜环担任太常赞礼郎的官职,奉诏令去祭祀会稽山。杜环回来路过嘉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
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这天正好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杜环家人认为这样不吉祥,就去劝阻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有什么不吉呢?”
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三年之后就过世了。
常母去世前,举起手对杜环说:“是我拖累了你呀!盼望以后杜君您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像您一样的好。”话说完就断了气。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锺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还去那儿扫墓、祭拜。
【延伸阅读】
如何尊老敬老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上每个公民所应尽的职责。人人都自觉的尊老爱幼,那家庭就会和睦,社会也才能稳定和发展。
怎样才能做到尊老敬老呢?
首先,要先从身边的人做起,那就要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做起,在与老人相处时,说话要和气、有礼貌、体贴入微,给老人准备可口的饭菜,注意气候的变化,及时给老人更换衣服,生病要及时给老人看医生。
其次,在老人生日、各种节日时,若要抽出时间和老人一起过,若相隔较远,就一定要通过电话问候。
再次,在尊重、爱戴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同时,也要爱戴、尊重其他的老年人。
[11杜环]
【原文】
称尊①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②能③
路遇长 疾④趋揖⑤长无言 退恭⑥立
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⑦ 百步余
【译文】
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路上遇见长辈,应主动向前行礼问候,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恭敬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先走。
不论骑马或乘车在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长辈,并等到长辈离开约百步之后,自己才可以上马或上车离开。
【注释】
①尊:地位或辈分高。
②见:同“现”,表现的意思。
③能:能力,才干。
④疾:急速。
⑤揖:拱手行礼。
⑥恭:恭敬。
⑦待:对待。
【评解】
晚辈在长辈面前,不要直呼其姓名,而要用敬称,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教养、没素质。同时也不要在长辈面前卖弄自己的才干、学识,展露自己的锋芒,这会被认为很轻浮,甚至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对将来的前途和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
一个人在尊敬长辈的同时也是在尊敬自己,若不懂得尊敬他人,就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不论何时何地遇到长辈都要主动走上前去和长辈打招呼,若长辈没有理睬也不要责怪长辈。
长辈在没离开的时候晚辈的千万不要先离开,如果有要紧的事情,要先与长辈说明,以征得长辈的同意,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表现。
【国学小百科】
古代对长者的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