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642年),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200余条,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到重大的作用。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于渭北投靠李世民,并多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房玄龄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贞观三年(629年)2月,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于贞观二十二年病逝。
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区)人,生于630年(一说607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
狄仁杰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两个时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颠峰是在武则天时期。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万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也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泣言:“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唐朝杰出将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初以武举补左卫长史,唐天宝八载(749年),任横塞军使,后以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在唐平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后率兵应援河东节度副使、知节度事李光弼,大败史思明及其援军,俘斩四万余人,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安军后方交通,牵制其西进,使河北战局出现转机。拟将进兵范阳,获悉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失守,唐玄宗西逃,遂与李光弼引兵入井陉。旋奉命率兵五万至灵武,护卫新即位的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
至德元载(756年)八月,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节度使。乾元元年(758年),进位中书令,奉命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共数十万大军联合讨安庆绪。唐军因无统一指挥,诸节度使各溃归本镇,子仪也引军退守河阳(今孟县南),以保东都。后来又任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权知东都留守。后为宦官鱼朝恩谗毁,被解除兵权。
宝应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兵相继叛乱,朝廷恐其联络安军,乃封郭子仪为汾阳王,任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行营节度,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出镇绛州。不久,郭子仪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再度被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唐平安史之乱无暇西顾之机,攻占河、陇广大地区。郭子仪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朔方节度大使,出镇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南)。不久,怀恩反谋败露,其部众归附郭子仪。怀恩奔灵武,又引回纥、吐蕃十万众攻关中,长安震骇。
永泰元年(765年),郭子仪大破吐蕃军,稳住了关中局势。此后数年,多次遣兵击退吐蕃的侵扰。
郭子仪曾为削减冗官、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安民兴国而上书。九年,年事已高,又为边陲不宁而入朝陈谏。十四年,唐德宗继位,被尊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免。
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治军宽严得当,深得部下敬服。以身许国,临危不惧,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职守,一身系国家安危20余年,对巩固唐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欧公一世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小知识
欧阳修做的一件“混帐事”
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欧阳修在北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也犯过蔑视武将的错误。尽管欧阳修不是主谋,但就事件本身讲,欧阳修做的还是有点“混帐”。
北宋大将狄青本来出身步兵,经过不断奋斗终于成为一代名将,后来在征讨西夏,反抗外来侵略中立下大功,官至枢密使(和丞相一个级别)。这引起了一些文人的不满,他们纷纷在仁宗面前对狄青进行攻击,欧阳修也位列其中,上表弹劾狄青。而且欧阳修的理由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可笑。他找不到狄青的罪状,竟然搬出阴阳五行说,指控水灾是狄青带来的灾难。另一位文学家文彦博也向仁宗发难。仁宗辩解道:“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居然反驳道:“太祖皇帝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宋太祖是通过政变推翻周世宗统治当上皇帝的)。就这样,一代名将狄青做了不到四年枢密使就被罢免,最后在迫害中去世。
王安石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21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作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的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二十,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后,司马光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有过钻研和著述。政治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宰相王安石是政敌。
寇准
寇准(961~1023年)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寇准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淳化五年(994)为参知政事,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赏识。知巴东县。宋真宗时,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真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
寇准反对王钦若等的南迁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1020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谥号忠愍。其夫人宋氏,乃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结果拨款仅够运到宋氏住地洛阳。
景祐元年(1034年),寇准去世11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今临渭区官底。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
狄青
狄青(1008~1057年),北宋名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善骑射。为延州指使,勇而善谋,经略尹株,范仲淹待之甚厚。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战,以皇佑四年(1052年)上元夜袭昆仑关最著名。
狄青是农家出身,从军后,被选充任皇帝宿卫的班直。宋仁宗宝元(1038~1040年)初,出任延州指挥使,在对西夏的防御战争中以勇敢著称,屡立战功,深得当时负责陕西防务的大臣范仲淹、韩琦的赏识,屡官至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
宋、西夏和议订立后,狄青被召入京,屡官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拜彰化军节度使。狄青行伍出身,宋仁宗赵祯让他用药除去面涅(士兵脸上刺的字号),他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我愿留此以激励士气。
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被擢任枢密副使,旋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率军迅速平息了广源州侬智高的军事反抗。五年,升任枢密使。
狄青以武将任执政,在士兵中有很高声望,在一向对武将严加防范的宋廷中却为朝论所不容,仅仅在枢密院任职四年,就被排挤出朝廷,以使相衔出判陈州。嘉佑二年(1057年),卒于陈州。
岳飞
岳飞(1103~1141年),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岳飞少时勤奋好学,炼就一身好武艺。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受到宗泽的赏识。后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7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建立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4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12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被高宗拒绝。
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8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
绍兴十一年(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南宋杰出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与陆秀夫、张世杰被并称为“宋末三杰”。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