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草原上,狼每天睡觉前都会想:我明天要跑得更快,才能扑到食物。此时,羊也在想:我明天要跑得更快,防止被狼抓到。没有谁会去抱怨: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平等,以致我每天都要不停地奔跑。
我们不必怜悯羊而憎恨狼。因为羊生下来就要避免被狼吃掉,而狼为了生存,它不得不吃掉羊,这是自然规律。社会中也有其“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
我们无法选择与生俱来的一切,但可以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把用来抱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敞开心扉,你会发现,生活可以更美好。
停止抱怨世界,因为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什么?是赞美,还是抱怨?很遗憾,答案是后者。抱怨已成为人们最容易产生的情绪。一个国际研究组织曾对25个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了一项“你是否每天都感到快乐”的调查,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人的回答是否定的。其中20%的人认为自己“每天都不快乐”,40%的人常常生活在抱怨中。
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快乐,但每个人都会觉得别人要比自己快乐一点。然而,这个世界不是为自己设计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踏上的都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路,而是一条荆棘丛生、时时电闪雷鸣的路,而抱怨作为面对世界的应激反应,会应运而生。通过抱怨能让人内心获得短暂的平衡,从而继续前行。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会依赖上抱怨,并用它来应对世界。久而久之,抱怨便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
然而,要认识到,不要抱怨生活,因为那根本没用。抱怨除了能解一时的不快之外,很多时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如果一个人把抱怨当成习惯,不但人见人厌,自己也会整天活在不耐烦之中。
对个人而言,抱怨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让人戴上有色眼镜看世界。抱怨会磨灭人的斗志,磨蚀人的动力。习惯抱怨的人,总是会否定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能通过自我改造来适应世界和改变环境。在他们心里,往往认为环境因素是不可以改变的,总是会否认外界存在的有利因素,因为抱怨会自动把有利的方面都屏蔽掉,让自己深陷自怨之中,最终伤人伤己。
对一个组织来说,抱怨更是不可具有的情绪。抱怨不但会消磨每个员工的士气,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是一个组织的腐蚀剂,把员工的思维引入歧途,最终形成一个黑洞,吞噬企业本身存在的良好氛围。
管理学家指出,企业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不同的形态,而抱怨情绪通常会从非正式组织发源,不断蔓延和渗透,最终如同染色剂一样污染企业原本良好的气氛,让企业大力宣扬的企业价值观形同虚设。而在现在这个商业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员工协作无比重要的时代,一时抱怨,最终会埋下无穷的隐患。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你对生活笑,生活也会对你笑;你对生活哭,生活也会对你哭。”想一想,我们是否曾迫不及待地收下生活赏赐给我们的一切,但当它变得不再轻松愉快的时候,就立刻抱怨它?
生活由酸、苦、辣、甜、咸五味组成,当品尝过它的甜美后,你将不得不再去品尝它的咸、酸、苦、辣。甜美的日子固然让人高兴,但如果生活中只有甜,那甜就不再是甜了。咸酸苦辣的味道固然不佳,却能让你的意志更加坚强,思想更加成熟。没有经历过咸酸与苦辣,生活就少了很多滋味。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还记得那个牧师、男孩、地图与世界的故事吗?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自己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正确的。停止抱怨,人生的改变就从这一刻开始。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的布道。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家哭闹不休,严重扰乱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中,牧师随手拿起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把它撕碎并且丢在地上,对他的儿子说:“小约翰,你如果能把这些碎片拼起来,我就给你2角5分钱。”
“这件事会花掉约翰一个上午的时间。”牧师想。但没过10分钟,就有人敲他的房门,是他的小儿子。牧师看到约翰如此快速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十分惊奇地说:“孩子,你是怎样做到的?”
“这很容易,”小约翰慢腾腾地说,“爸爸,地图的反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张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张照片拼对了,那么,这个世界地图也就拼对了。”牧师笑了,他一边爽快地付给小儿子2角5分钱,一边高兴地说:“儿子,谢谢你,你启发了我!明天的布道,我知道该讲些什么了——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他的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的确,如果人们能用乐观、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那么他就会充满快乐。相反,如果人们一味地抱怨世界,那么,整个世界对他来说,都将一无是处。
在职场中,停止抱怨,同样是一条“升迁捷径”。有很多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在公司里长期得不到提升,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抱怨。他们抱怨被老板盘剥,是别人赚钱的工具;感叹自己才高八斗,却总得不到老板的赏识;抱怨工作乏味,老板苛刻……他们在抱怨中得到了暂时的快感,却关上了提升自己的大门。
其实,这样的抱怨毫无意义,最多不过是暂时的发泄,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甚至会失去更多的东西。一流员工解决问题,末流员工抱怨困难。一个将自己的头脑里装满了过去时态的人是无法容纳将来的,聪明的做法是停止抱怨,不计较过去,不对自己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耿耿于怀,而是正视自己的工作,用实力改变一切。
资深的企业领导常常说:“抱怨是失败的一个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这样的人没有胸怀,很难担当大任。”毕竟,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进取。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如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停止无用的抱怨,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么世界也会回报给你更多的快乐。
看淡那些不平,心开路就开
许多人总觉得生活对他不公平,他最努力,但获得最少;他最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他好心帮助别人,却总是得不到回报……
“公平”是人们的一种理想,而不公平却是客观存在的。在生活、学习的许多方面总有一些不如意,但只要适应它,并为改变现状而坚持到底,生活一样会对你微笑。
我们应该直面生活的不公平,承认它、接受它,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定位。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失败者,他们步入社会后经常提及这样一些问题,也经常讨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老板总是对下属挑三拣四”“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呢”“为什么他一点都不优秀却总能碰上好运气”等。
实质上,这些人的行为都在表明,世界给了他们不公平的待遇。他们是在责备自己以外的世界和境况,责备他们的生活环境。其实,这根本没必要。要知道,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也容易使自己的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
比尔·盖茨读中学的时候,他接到全国最大的国防用品合同商打来的电话,要他参加考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比尔·盖茨征得了学校的同意,参加了三个月的“临时工作”。
三个月后,比尔·盖茨回到学校。他补上了三个月中落下的功课,并参加期末考试。对他来说,电脑当然不在话下,他毫不担心。其他功课他也很快赶上了,可是结果,他的电脑课老师只给了他一个“B”,原因当然不在于他考试成绩不佳,而是他从不去听这门课,在“学习态度”这条标准中被扣了分。
但比尔·盖茨并没有抱怨什么,而是接受了这个看起来并不公平的现实,并把这种得失置之度外,集中精力做数据的编码工作,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脑程序员,具备编程的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最终成就了自己享誉全球的事业。
不可否认,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总有一些不如意。但只要适应它,并坚持到底,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人类信奉这样一句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许多人很难做到,但有更多的人正在为之付出。看淡社会中的不平等,用平常心生活,你的人生才会海阔天空。
齐瓦勃出生在美国乡村,只接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8岁时,齐瓦勃来到卡内基钢铁公司下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当其他人在抱怨薪水太低而消极怠工的时候,齐瓦勃却在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都在闲聊,只有齐瓦勃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看了看齐瓦勃手中的书,又翻了翻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第二天,公司经理把齐瓦勃叫到办公室,问:“你为什么要学那些东西呢?”
齐瓦勃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我相信不公平只是一种现象,关键是看你怎么看待它。”
经理点了点头。不久,齐瓦勃就被升任为技师了。
有些打工者讽刺挖苦齐瓦勃,他却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必须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抱着这样的信念,齐瓦勃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那年,齐瓦勃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这家公司的合伙人琼斯是个天才工程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齐瓦勃超凡的工作热情和管理才能。当时,身为总经理的齐瓦勃每天都是最早来到建筑工地。琼斯问齐瓦勃为什么总来这么早,他回答说:“只有这样,当有什么急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耽搁。”工厂建好后,琼斯推荐齐瓦勃做了自己的副手,主管全厂事务。两年后,琼斯因故退休,齐瓦勃便接任了厂长一职。
因为齐瓦勃天才的管理才能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布拉德钢铁厂成了卡内基钢铁公司的灵魂。因为有了这个工厂,卡内基才敢说:“什么时候我想占领市场,市场就是我的,因为我能造出又便宜又好的钢材。”几年后,齐瓦勃被卡内基任命为钢铁公司的董事长。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只要你兢兢业业地工作,敢于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默默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终能有所收获。
所以,与其用生命中的大好时光去作徒劳无益的发泄,还不如漠然视之,用这些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所遇到的“不公”不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尚不至于危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那就不必去斤斤计较,来点“阿Q”式的自我安慰,泰然处之。况且,有些所谓的“不公平”只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而已,并不是事实。
我们承认生活是不平等的这个客观事实,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
用来衡量人生的,不是生命的长短
《人生宝鉴》公布了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假若一个人活了72岁,他这一生的时间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3年,体育锻炼、看戏、看电视、看电影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这只是个平均数。正是通过这个平均数,可以看到许多问题、想到许多问题。
每个生命都是普通的,许多事情大同小异,衡量它的,不是时间的长短。生命的含金量取决于生命的价值。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臧克家的这句话对生命的长短和意义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弥足珍贵的,还是已经忘记的,都将留给别人。你的财富、名望和权力都将变得微不足道,不管你拥有的还是亏欠的,都不再有意义。所有的嫉恨、冤枉、挫败和妒忌终将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
那么,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么来衡量呢?其实,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不是你学到的,而是你传授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人格;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
生命是令人敬畏的,无论是人类文明还是万千世界。人们往往惊叹生命的伟大,不是因为其有多漫长,而是因为其包含的内容无比丰富。
在非洲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动物们似乎都被太阳征服了,趴在阴凉的树荫底下休息,整个大草原呈现出一片和平与宁静。忽然,不远处的草丛起火了,火势迅速蔓延开来。动物们纷纷出逃,只有一个蚁穴中的一群蚂蚁仍然像往常一样来来往往,进进出出。虽然那里暂时还比较安全,但过不了几分钟,那里也会是一片火海。
这群小蚂蚁想必是死定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群小小的蚂蚁毫不惊慌,它们井然有序地爬到一起,然后以蚁后为中心,裹成一个拳头大小的球。虽然这时大火来到了这群蚂蚁身边,但“蚂蚁球”借着风势一点一点地向前滚动。球体最外边的工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它们没有一只当逃兵。熊熊的火焰不断烧灼着“蚂蚁球”,甚至可以听见蚂蚁被烧爆时“噼里啪啦”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蚂蚁球”越来越小,最后寥寥可数的几只兵蚁裹着它们的蚁后来到一片安全的湿地。蚂蚁的身躯虽然微小,但它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宽宏博大,在大部族面临灭亡的时刻,它们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同伴的安全,部族的延续。烧死的蚂蚁生命很短暂,但换来的却是蚁族永久的生存。
既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呢?从我们熟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也许能获得答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名言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时刻告诫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也许会很困难,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有正确的生活目标,就不会被生活拖累,不会被不幸压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