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心路,就能改变出路
3029600000005

第5章 忽视不平等的生活——停止抱怨,凡事要想开(4)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它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在心理上朝着暗示的方向转变。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人带来积极的体验,使人精神乐观,做事信心十足。我们最常用的积极暗示就是表扬和鼓励,它们能调动人的内在潜能,使人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消极的心理暗示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常用的方式就是批评和贬低,这样会使被暗示者精神沮丧、萎靡不振,给情绪、智力和生理状态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对被赏识的渴望。”可见,被赏识这种积极的暗示,可以激发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矮小的法国移民亨利十分艰难地生活在美国。当有人告诉他,他可能是拿破仑的孙子时,他虽然半信半疑,但仍然乐意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他的整个人生开始改变了。以前,他常常因个子矮小而自卑,但现在却想:“我爷爷就是靠这种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就想:“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找不到‘难’字。”最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事后,他派人去调查自己的身世,结论是:他和拿破仑并没有血缘关系,但那已经不重要了。

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事先告知一组被判死刑的囚犯,他们将不被执行枪决,而是被刺破静脉,让血从体内流尽而死。实验开始后,执行者将死囚的眼睛蒙上,绑上双手,带入一个特设的房间坐定,拿针在他们的手腕上轻刺一下(并非真正刺破血管),然后轻轻拧开一旁的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十几个小时以后,那一组囚犯的心脏先后停止了跳动。这样,囚犯在肌体没有遭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死去了。但事后,很多人对此实验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出过质疑。

以上两例,都显示了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可以使一个人成就其事业,成熟其心态,使其具有奋斗和不屈的精神。反之,也可以使一个人完全放弃奋斗的欲望,甚至是求生的本能。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没什么。”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棒。

除了每天要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之外,我们还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莎士比亚说:“治疗不幸的药,只有希望。”希望也是另一贴心灵的良药。只要注入希望的燃料,心就会强有力地跳跃。

希望会带来活力、目标、坚强与生命力。亚尔伯特·赫伯特给了我们这样充满希望的宝贵忠告:“收起下颏,抬起头,肺里吸满空气与阳光,对朋友微笑点头,真诚地与人握手,不要怕受到误解。不要浪费时间去想自己的敌人。要在心里确切地刻画自己的目的。这样便不会迷失方向,笔直地朝着目标迈进。”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说过:“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一句话,希望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对未来充满希望,人生才有前进的动力。所以说,成功的人大都怀有一颗希望之心。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坚信明天可以比今天更加美好,所以他们才能有勇气、有动力不断前进。

汤姆·邓普天生残疾。自从懂事以来,父母就告诉他,不要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绝望,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小时候,汤姆·邓普和别的孩子一起参加童子军团,那些健康的孩子完成行军10公里的时候,汤姆也坚持走完了10公里。后来,汤姆·邓普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优点:在和朋友们玩橄榄球时,他可以把橄榄球踢得比别人远。于是,他让鞋匠专门设计了适合他身体特点的鞋子,然后积极地参加了橄榄球队的入队资格测试。

在一周后的友谊赛中,汤姆·邓普踢出了55码(1码=0.9144米)远的得分,让教练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这次胜利使他获得了专为圣徒队踢球的工作,而且在那一季中他为他所在的队赢了99分。那是一个最伟大的时刻,球场上坐满了球迷。球是在28码线上,比赛只剩下了几秒钟,球队把球推进到45码线上,但是时间极为有限了。汤姆·邓普拼出全力踢在球上,全场的眼睛都盯着这个球,同时为汤姆·邓普担心着,这球能够达到所期待的距离吗?

最终的成绩得到了全场的肯定,球从球门之上几英寸的地方越过,裁判举起了双手,表示得了3分,汤姆所在的队以19∶17获胜。

当记者问他是什么给了他如此巨大的力量时,他微笑着说:“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热爱。虽然我的身体有些不利条件,可是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人生的理想。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要轻言放弃。”

是啊,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希望,只有伟大的希望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希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人生若没有希望,就成了一片死海。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失败、平庸者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问题,而恰恰是他们的心态有问题。没有希望之灯的人生,就像一只在黑暗中航行的小船,很容易因为害怕风浪而搁浅。

只要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你在人生的荒漠上就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即使每一步都很艰难;只要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你在人生的大海上就不会有丝毫懈怠,即使前方巨浪滔天;只要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你在人生遭遇山穷水尽时就能调整航向,在另一条人生路上看到新的景象;只要你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上帝在拿掉我们的人生砝码——健康、亲情、快乐等时,我们也能再加上新的砝码,让人生的天秤重新平衡,让我们的人生同样精彩。

我们相信:希望在,成功就在!

可以有牛脾气,但不要钻牛角尖

人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纵观历史,成功的人往往性格倔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牛脾气。正是凭这种牛脾气,他们往往能在遇到困难甚至遭遇命运的不公时,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向命运屈服,最终成就大事业。

很多时候,牛脾气其实是一种坚持,一种自信,一种不达梦想誓不罢休的志气。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邓亚萍由时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的萨马兰奇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国际奥委会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因此,只会说中文的邓亚萍,只好每次会议时都带翻译,而所有委员中,只有她一人带翻译,翻译过来的语言难免滞后,常让她陷入尴尬。性格倔强的她告诉自己,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自己一定要胜任!

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当时以她的英语水平,只能写出26个英文字母。

在日记中她写道:“现在我是清华大学最差的学生,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会成为清华大学最优秀的学生。”

后来她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上学和打球完全是两码事。为了赶上课程,我就拼命地学,导致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总也睁不开,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在打球时,我两眼视力都是1.5,毕业时,一只眼睛的视力已下降为0.6了。”正是凭着这股劲头,邓亚萍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而且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位。

在此之后,邓亚萍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拿出打球时不服输的劲头玩命地学习,把研究方向定位于“2008年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而此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她一边要忙于北京奥组委的筹备工作,一边还要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

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回报。2008年11月29日,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在学校礼堂前的草坪上亲自授予邓亚萍经济学博士学位。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在经历了11年的艰辛后,今天我终于圆了剑桥博士的梦,激动的心情绝不亚于夺得奥运会金牌。”

从运动员到优秀学子到投身政界,邓亚萍看似平步青云,此间所付出的努力又有谁能体会呢?可以说,正是这股牛脾气,使她承担起了这一切。

人可以有牛脾气,但不要钻牛角尖。以前和蔼可亲的老张最近就因为钻牛角尖而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还差点服安眠药自杀。

老张曾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去年9月份刚退休。本应该享清福的他,最近却变得郁郁寡欢。老伴说,退休前,老张常跟那些年轻教师打球、打扑克,日子过得挺悠闲,时常听他唠叨当天发生的事。从退休到春节前,他偶尔会回学校看看,到处走走,情况也还不错,他自己每天也觉得过得很充实。只是到了今年春节,老张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因为今年春节几乎没有人来给他拜年。以前过春节时来拜访他的人很多,曾经很热闹的家今年变得异常冷清,老张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就开始觉得自己没有用,觉得对不起家人,生活也变得没有意义了,于是整天闷在家里。

春节后,老张就开始睡不着觉,孩子们给他买了安眠药,希望改善他的睡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把每天的安眠药藏起来,直到前几天,老伴发现时,他已经收集了二三十粒安眠药,竟然还说是准备留着自杀的时候用。老伴担心他想不开,就把老张强拉到医院去向医生求助。

钻牛角尖的做法不会给事情的解决带来任何帮助,而且,爱钻牛角尖的人常常不切实际,一旦踏上一条道路就不问对错地一直走下去,甚至明明知道前方就是万丈深渊也不肯悬崖勒马。

邓朴初先生在《宽心谣》中曾这样说道:“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不钻牛角尖,不但对心理健康有帮助,而且对工作生活也有好处,倘若遇到一点不如意就钻牛角尖,就想不开,很容易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生活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实在是划不来。

可以没有运气,但一定要有志气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怨自己没有运气,做什么事都不顺。然而,运气这种东西只是一种偶然,人可以一时走运,却不能一辈子都走运。相反,人一定得有志气,这是立身之基本,是一个人心灵的底线。

志气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磨砺形成的。人要从小立志、立远志,然后为之而奋斗。

运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人的意愿所影响,但志气不一样,志气是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是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是可以随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志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出志气。所以,人可以没有运气,但不能没有志气。

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到农村,从1970年开始从事农业科研,研究玉米育种近40年,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业界誉为“南袁北李”,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20世纪70年代,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回村任农科队长。一次偶然的机会获知,美国的玉米每亩最高产量达到1250公斤,他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几十年来,李登海不断努力,实现了从农民到科学家、企业家的精彩转型。

在黄土地里搞科研,要有吃苦的决心。“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李登海在山东和海南的玉米地里“拱”了30多年,住的是漏雨透风的茅草屋,吃的是自己烙的面饼子,穿的是汗迹斑斑的旧衣裤,巡夜时睡在地垄里,头脚套着麻袋抵御蚊虫,用37年的时间干了97年的活儿。这种历尽苦难、痴心不改的决心和毅力,令人肃然起敬。

在黄土地里搞科研,要有不气馁的精神。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成功率只有十二万分之一。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边干边学,在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率中寻觅奇迹,先后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从一亩地养活1个人到养活4个人的飞跃。不仅如此,他还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出一个市值40多亿元的上市企业,把玉米种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

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是因为李登海有多少运气,生活有多顺利,而是因为他有着令人敬佩的志气。

我们也许不能像名人一样流传千古,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堂堂正正做人。这样,我们才能如梅花一般,傲立于寒风中,屹立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