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就在人生的后花园
303300000019

第19章 看破生死,把死亡看做是“另有去处” (2)

“生命”问他:“你怎么能说今天是到现在为止,你最好的一天呢?你结婚那天呢?难道不比今天更好吗?”

他答道:“我一直而且将永远记得我结婚那天,我的妻子是多么快乐。

“我也记得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情景。我还记得在甜品店喝奶昔,意识到自己还能做事。

“我记得给一只眼睛看不见的小鸭子喂食的那天。我也记得我和儿子一起爬上奥林匹亚山,欣赏这美丽的世界。

“我一直记得当我看见刚刚犁过的、黑色的、潮湿的、肥沃的泥土,等着我们播种、收获的那天。

“我还记得在学年手册上读到学校里最传统的女孩儿写的评语,说我是高年级最好的男孩子。

“我还记得有个女孩对我说她尊重我,而我告诉自己,我也尊重自己。

“我记得那天船长公正地对待我。我记得海军军官说我不能参军,而母亲仁慈地告诉我说还有希望。

“我也记得其他两万多个美好的日子,每一天都成就了现在的生活。那些天里,一定有许多天可以排在我好日子列表的前面,但没有一天是最好的一天,它们中的任何一天都只能排第二。”

人的一生其实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已逝,明天未至,而我们要面对的只有今天。***说:“我认为世间最宝贵的是‘今’,最易失去的也是‘今’。”很多人憧憬明天的美好;也有人常常徘徊于昨天的记忆里,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今天。也许明天很美好,明天的太阳比今天灿烂辉煌。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珍惜今天的时光,又怎么能谈得上珍惜明天的光阴呢?

对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常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日子长着呢。于是,我们懒惰,懈怠,怯懦……无论做错什么,我们原谅自己,因为来日方长,什么事情放到明天再做也不迟。但终有一日,当死亡的阴影笼罩我们时,我们才突然觉得人生苦短。那些未尽的责任怎么办?那些未了的心愿怎么办?那些未实现的诺言怎么办……面对死亡通知书,人们只能踏上那条不归路。追悔也罢,遗憾也罢,结局无人能改,一切悔之晚矣。

生命是每个人向老天借来一段日子,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光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在最终幸福的微笑。

看透生死,享受生活的静美

生与死是人生中思考最多,但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把生死这对孪生兄弟看透,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容易。

郭沫若说过:“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这种对生死的参透,在轻描淡写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何谓生?有人说:“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一个人要懂得生,就要知道“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的道理,都说人生苦短,所以我们应该活得更有意义,生命不可能有两次,切莫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那什么是死呢?很多人都谈“死”色变,其实,死本没有那么可怕,三毛说“生是一场快乐的旅行,死是快乐的另一场出发”,死就如休息和睡眠,那谁没有沉睡过呢?放轻松一点,好好地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真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天,只要没有遗憾便好。

李白的诗吟得好,“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但是生活中,太少的人能看到这一点,有些人,成则轻狂骄妄、得意忘形,败则一蹶不振、沮丧绝望,对得失锱铢必较,对成败患得患失,对诱惑欲壑难填。无论大事小事,整天烦恼、忧愁、痛苦、懊丧,甚至去猜忌、争斗、相互陷害。不识人生之轻重、不辨生命之真谛,真可谓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我们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地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然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的喃喃自语:

“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死神被妇人的悲痛触动了,他来到人间。死神慈悯地望着妇人,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神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

死神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神!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苹果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

死神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苹果要从家中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里要来。”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苹果。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父前不久刚往生。”“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苹果,失望地走回坟前,对死神说:“死神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死神这时回答:“这个花花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妇人听后释然。

谁的身边没有逝去的人,每一秒,都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在陨落,有的时候,看到别人走了,好像很简单,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不要忘记自己也终有那么一天要经历这样的人生际遇;当然,也不能太过悲伤,亲人走了,但是自己还活着,不可轻生,死是无法挽回的,但活着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为死去的人好好生活,也为自己好好生活,这对死去的人和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人啊,有的时候活的简单点,看开一点,为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充实的过完这一生,就足够了。不管你是得意或是失意,不要忘记随时去反省自己,勇敢地去叩问生死,思考人生。有了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顺应自然、重生乐生,选择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创造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取舍间,分清孰轻孰重

有取就有舍,而有舍才有得。我们往往只看到舍去的世俗的荣华富贵和荣誉地位,却忽略这些东西背后所得到的、更加珍贵的东西,那便是无穷的智慧和宁静而豁达的境界。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懂得取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开悟了的人,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几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用化缘。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物就把它埋掉。师兄弟俩在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则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得到,舍也好,取也好,最高境界恐怕不是你在权衡了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判断,而是在你看薄了名利,看薄了自己,看薄了世间一切“法”的程度上,一种随意的“舍”。这种舍,还是舍弃了你视为珍重的、费尽心力得到的、追求一生的“法”这个层面的东西。的确,“舍”掉“取舍”,比你判断后作出取舍还难。这,也许便是取舍的最高境界。

蚌舍弃安逸,才拥有了孕育珍珠的权利;种子放弃花朵,才拥有了孕育春天的资格。千古豪杰舍家为国,才垂青于史册;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才有了巍巍中华。取与舍在自然的荡涤中,展现并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数千年的白驹过隙,无数次的金乌西坠,消磨掉了历史的棱角,才打磨出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生命的高度是平凡人所远离,却又为世人崇敬的高度。哪怕至恶之人,也不免因“我辈不义之人而入有意之国”而遁去,尽管生命之碑前仅站着手无寸铁的荀巨伯……而今,就连博物学家在广游天下景观之时,都不禁称誉自然与人类取舍的异曲同工。

取,便是一杯清澈的水,只一杯,便无须再希冀幽谷的清泉;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负,只一抖,便让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蓝天。但人生在这一取一舍之间,生命在无限地升华,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高度。

的确,取舍对于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弃医从文,改变了他的一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如果当初他不作出这样的取舍,他可能只是位医人治人的医生而已,成不了一代文豪。

取舍之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要学会:先舍;而舍,则终必得。而舍不舍得,以及怎样去“舍”,又怎样去“得”,就全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