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303500000003

第3章 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变态 (1)

行为主义理论如何通过实验解释人的行为并为治疗心理变态提供借鉴的?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的行为学派的奠基人——华生的著名言论。他认为:发展是一个完全机械的事情,完全个性的养成不是条件作用的过程,而是明显的行为改变导致的。

持此看法的还有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他们的理论形成了独立的学派——行为主义理论——解释态度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

华生本人利用条件反射作用的知识来模拟恐惧症。实验是使一个原来很喜欢玩动物的小孩对一只大白鼠产生恐惧。每当小孩伸手去玩弄白鼠时,实验者在他背后发出巨响。只要这样结合几次以后,当动物一出现,小孩就会哭闹起来,行为发生混乱。不仅如此,每当小孩接近其他白色有毛的动物或与白鼠类似的刺激物时,都会变得十分恐惧。

尽管以上实验研究对于说明人的某些变态心理现象是很有价值的。由于心理动力学观点正盛极一时,学习与行为理论并没有在变态心理学中流行起来。

斯金纳可称为是当代用学习与行为理论来解释心理异常而贡献最大的心理学者。斯金纳及其同事都认为心理异常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获得性行为。因此,对于心理异常的诊断,无非就是对特定的行为反应改变的分类。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能力以外,都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的关于学习过程的特殊理论指出,各种心理变态和躯体症状都可以看做是学习得来的异常行为。因而,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和改造它们,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来代替它们。

因此,按照行为主义理论学派的看法,人类精神障碍与实验性动物神经症是十分相似的。许多症状都是诱发焦虑的环境条件与特殊的行为反应相结合而获得的。一个喜欢惩罚孩子的家长可能成为产生儿童的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刺激,长期持续下去并产生泛化,以致儿童长大成人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

因此,条件作用既然可导致症状的获得,对抗条件作用就可以用来减轻病人的痛苦行为。恐惧白鼠的婴儿,可以用白鼠和一个愉快的反应相结合,使婴儿不再害怕白鼠。如当婴儿在吃喜爱的食物并感到轻松愉快时,把他们恐惧的东西在他们能够忍受的适当距离呈现出来,逐渐地、日复一日地缩短距离,直到白鼠靠近他而不感到害怕为止。

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惧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

认知理论关于心理障碍的来源是如何论证的?它如何发展为一种治疗方法的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把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人脑对外界刺激(即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它与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后者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子”;而认知心理学则认为,恰恰是“黑箱子”中所进行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大量思维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思维结构是一种组织经验和行为调整的工具;还认为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是追求认知并对认知进行加工处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收器。又如阿德勒也曾强调人的认知的重要性,他认为精神创伤本身并不是经验,而是我们对经验的认识。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人的心理障碍是来源于无意识的动机的矛盾冲突,是受本能支配的;而认知心理学观点则认为是来源于错误的认知(思维),是受人的有意识的思想支配的。例如,人对于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看法,有正确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当在其生活中发生某些事情时,就能镇静地加以处理,不至于造成严重的焦虑和不安。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某些错误的思维结构或成见,即使是一些合乎逻辑的事情发生了,他也无法把它们纳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而会感到极不愉快,甚至抑郁和焦虑。在认知心理学观点看来,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特别是思维活动调节的。因此,以认知心理学观点为依据的认知疗法,对于情绪障碍的形成和消除问题主要是从解决人的思维结构入手的。

认知心理学思想是一种用以解释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问题的新观点,即认知心理学观点,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心理疗法即认知疗法。把认知心理学观点应用于临床的开创者之一是埃利斯。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依据,称为ABC理论。引起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界刺激性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这个理论认为,造成心理障碍或非适应性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抑郁、焦虑等,其原因也不在于外界不良刺激性事件的存在,而是在于人自身所具有的非理性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因而产生了错误的、歪曲的认知。这样我们就可以帮助和激励病人,用理性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去战胜非理性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当人的理性思维和合理的信念占了优势,并贯彻于自身的行动之中,就可以排解不良的情绪,而变得心情舒畅、充满信心、富于竞争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得以正常运转。

总之,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异常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对心理异常现象及其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有些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依据认知理论创立了各种不同形式且行之有效的认知疗法,这是认知心理学观点的主要贡献。但是,用以解释行为异常的认知心理学观点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证研究资料的支持,例如,认知改变与行为异常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特别是把成因复杂的情感障碍单纯归因于认知错误或歪曲,明显地存在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及忽视认知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行为异常形成中的作用的倾向。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哪些社会因素会引起变态心理?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

当人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人所形成的一定的人格及其内在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却不能做出相应的适应性改变,或者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的变化过于迅速、频繁或过于强烈,超出了人所能适应的能力范围。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文化关系失调或适应困难的情况,并可能导致心理异常,严重时可形成精神疾病。

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等,处在这些环境之中,由于种种变故,如传统文化的瓦解,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严重扰乱,以及彷徨、恐慌、困惑和紧张的情绪反应,人们的心理健康就难免遭受严重的威胁。一些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无法做出适应性反应的个体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心理异常,甚至发生各种精神疾病,此外,还会引发如酗酒、吸毒、卖淫、赌博、暴力、犯罪等各种不良行为的泛滥。

还有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作为社会文化冲击,如不良的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或性别歧视、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文化习俗等虽然表面看并不强烈,但它们的缓慢而持续的影响作用,对人们心理健康的侵蚀和引发心理异常的严重性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