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勃列日涅夫时代
3038900000007

第7章 登顶之路(1)

家世勃列日涅夫于1906年12月19日(旧历12月6日)出生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省的卡面斯科耶镇。

20世纪初,镇上的居民约有25000人。大部分成年人都在南俄冶金公司第聂伯罗斯克工厂做工,这个工厂是俄罗斯南方最大的企业。勃列日涅夫的父亲伊利亚也在工厂干活,先当杂工,后来做轧钢工助手。勃列日涅夫全家都与这个工厂有关。

伊利亚出身于库尔斯克州斯特雷勒茨基县的勃列日涅夫村。他进城后结婚成家,和妻子纳塔利亚曾育有一女,但是夭折了。1906年列昂尼德降生,1909年又生了女儿维拉,最后出生的是二儿子雅科夫,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祖父。全家人住在从工厂的工长家租来的一间房里。

一家之长伊利亚于1935年去世,活了不到60岁。母亲纳塔利娅比丈夫小8岁。她一直活到儿子成为一国之主的时候,于1966年迁来莫斯科,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地生活在儿子家里,直至1975年逝世。

勃列日涅夫年仅9岁便进入卡缅斯科耶男子古典中学,革命后该校被改造为第一劳动学校。他上学的时间并不长,15岁即进工厂当锅炉工,后来又做钳工。

“工厂的日常生活,工人的思想和期望,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以决定性的方式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当时所养成的品性保持了整整一生。”——这是随笔《怀念工厂的汽笛声》中的几句话,该文已成为以勃列日涅夫名义写成的自传名著。

勃列日涅夫怀着敬佩之情回忆父亲,他的父亲沉着冷静,要求十分严格,但从不惩罚孩子。他很看重父亲的通情达理和为人正派。他曾经讲过,内战年间犹太族轧钢工切尔尼亚克来找父亲。这人有四个孩子,而一伙时不时侵扰的匪徒正朝镇上袭来,这家人害怕遭到屠杀。

“要是有什么情况,你就把孩子们送到我这儿来吧。”老勃列日涅夫说。

四个犹太男孩躲藏在他家里。勃列日涅夫的一些性格特点和生活信念,就是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没有民族偏见。他与出身于不同共和国的人友好相处,不会根据种族特征对人们区别对待。

那家工厂倒闭之后,工人小镇的居民开始四处流散。在镇里已经无以谋生。

勃列日涅夫全家搬回父亲的故乡库尔斯克州。1923年勃列日涅夫考入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和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在这个学校,他被吸收加入共青团。课外还在榨油厂打工,卸载木材和粮食。

中专里所学的都是严肃的科目——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土壤学、农业统计学。勃列日涅夫顺利地逐年升级。但他对学习却并无太大兴趣,所受的教育十分有限。

“他极少出于愉悦和内心的需要进行阅读,”他的助手亚历山德罗夫·阿根托夫回忆说,“仅仅局限于阅读报纸和《星火》、《鳄鱼》、《知识就是力量》之类的通俗杂志。要想说服勃列日涅夫去读一本有趣的富有现实意义的书或什么文艺作品,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我与他共同工作的21年中,我没有一次看见他主动拿起过一卷《列宁文集》阅读其中某篇文章,更不必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了……”

即便是臧否人物极为谨慎的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他的知识称不上高深。他不喜欢谈论涉及思想政治的理论性话题,这并非偶然。他在世的最后数年中几乎什么也不读……

我记得,有一次在莫斯科近郊的疗养院休养时,我向他介绍一本讲述达·芬奇生平的书,甚至把书都带来了,他答应要看。然而两星期过后他却退还给我,说:‘这本书我没有看。而且总的说来,我已经不习惯看书了。’”

1927年中等技术学校毕业之后,年轻的勃列日涅夫在库尔斯克省格赖沃龙县做了不长时间的土地规划员,这时他接到前往乌拉尔的任命,先是去米哈伊洛夫工厂,随后又到比谢尔季区。

1928年在奔赴遥远的边疆地区之前,勃列日涅夫与维多利亚·彼得罗夫娜·杰尼索娃结婚。垂暮之年她已是孓然一身时,才向作家瓦西里耶娃和卡尔波夫讲述了自己的罗曼史。

杰尼索娃比勃列日涅夫小一岁,于1907年12月11日出生在别尔哥罗德。她的父亲杰尼索夫在铁路上当火车司机。母亲安娜则抚育五个孩子——四个姐妹、一个兄弟。维多利亚九年级毕业后考入库尔斯克医疗中专。她与勃列日涅夫是在宿舍的舞会上结识的。维多利亚上一年级,勃列日涅夫上三年级。勃列日涅夫邀请她的女友,但那个姑娘拒绝了,维多利亚则表示同意。女友拒绝未来的国家元首,是因为他不会跳舞,维多利亚教会了他……三年后他们结婚,相依相伴度过整整一生。

关注民族问题的人从维多利亚的外貌发现闪米特人的特征,因而认为她是犹太人,甚至有人向她问起过此事。她总是回答,她不是犹太人。她解释说,取名维多利亚是因为,她家附近住着许多波兰人,这个名字在他们之中很流行。勃列日涅夫亲切地把妻子叫作“维佳”。

维多利亚获得了助产士证书,但实际上并未做过工作,而是照顾丈夫、操持家务,后来则照管孩子。他们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附近租了一个房间,安下了家。他们的女儿加琳娜就在这里出生,稍后则是儿子尤里出世。他们买了一匹马,可以坐雪橇出行。勃列日涅夫爱上了打猎,这成为他终生的主要娱乐活动。

成年时期他总是一再说:

“应当吃野生动物肉,其中富含微量元素。”

维多利亚为丈夫营造了一个可靠而惬意的后方。家中舒适宜人,她做得一手出色的饭菜,后来还教会给勃列日涅夫分配来的厨师们把饭菜做得合乎他的口味。

维多利亚也很关心丈夫的衣着,亲自替他挑选西装和领带。在一众官员装束完全相同的单调乏味的环境中,勃列日涅夫看上去十分雅致。他喜欢鲜明的色调,有时候不系领带,穿着非正式的短外套和高领绒线衣,便出现在人们面前。

根据种种传言判断,勃列日涅夫在女人面前颇获成功,不过在外边寻欢作乐并没有拆散家庭。他对妻子已经习惯,家庭事务常与她商量。他关心她就像她关心他一样。

维多利亚对政治不感兴趣,从不替丈夫出主意,只是忙于收拾房屋和打理家务。她成为国家第一夫人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变,照样献身于丈夫、家庭、孩子、孙子和需要帮助的众多亲戚。为此,勃列日涅夫很感激妻子。她的官方义务不多,偶尔才需要与丈夫一道出席国宴。在每年一度的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招待会上,维多利亚都是女主人。应邀参加这个招待会的只有妇女——女大使和最大的苏联妇女官员,也有文化活动家。还举行舞会,由于没有男人,妇女们就彼此配对……

1929年,勃列日涅夫被选入比谢尔季区(乌拉尔州斯维尔德洛夫专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分工主管土地局,后来又被任命为比谢尔季区执委会副主席。

当时正是全面合作化时期,富裕、成功、能干的农户被称为富农,剥夺其土地、全部财产,并强制迁出故里,贵重物品、金钱和粮食被强行夺走。斯大林依靠出口那些没收来的粮食,为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勃列日涅夫的主要任务是,将那些从富农手中夺得的土地分配给贫农。这段岁月让他后来自信地声称:他了解农业和农村问题。

“在划分耕地和草场的过程中,”以他的名义写成的《故乡情》中谈到,“我们一贯贯彻阶级原则,力求将富农限定、压缩在最坏的地块,帮助贫农。”

1929年10月9日在苏共比谢尔季区委会议上,勃列日涅夫“作为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专家职员”被接受为联共(布)候补党员。他必须经过两年的候补期。在同一次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被派往祖耶夫卡村苏维埃主持党内学习,开展总结检查运动,建立保险种子储备。

40余年之后根据斯维尔德洛夫州委第一书记叶利钦的指示,州委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找出那次会议的记录,寄给了勃列日涅夫。

10月28日,勃列日涅夫在区委会议上报告了土地规划的过程。以区委副书记为首的州委委员们对他的工作予以赞扬。

12月初,勃列日涅夫在区党委全会上发言:

“最好的土地我们都分给了居民中贫农和中农中最优秀的那部分人。我们应当向穷人提供一切可能的东西,使这些土地能够播种。应当特别注意将贷款发给已经组织起来的贫农群体。我认为,这一工作缺少计划是集体化工作的一个缺点。首长们的离去,并没有让农村中合作化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12月4日区委会议批准勃列日涅夫去休例假。休假后他将获得新的任命。

1930年2月13日在乌拉尔州斯维尔德洛夫区党委会上,批准勃列日涅夫任斯维尔德洛夫区土地管理局土地规划处处长。2月20日他调往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工作。但他生性并不适合干这份令他感到乏味的工作。

勃列日涅夫明白,他所受的教育尚不足以在职务上步步高升。

1930年9月,他和一个朋友去莫斯科投考加里宁农业机械制造学院。两人均被录取。维多利亚将女儿留给母亲,来到首都的丈夫身边。然而拖家带口在莫斯科生活,既无住处也无以为生。勃列日涅夫放弃了学院,于1931年全家人回到卡缅斯科耶父母身边。勃列日涅夫受雇于捷尔任斯基工厂当钳工,并考入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的阿尔谢尼切夫冶金学院夜校部“这个学院并不怎么样,”这是后来勃列日涅夫多年的助手戈利科夫的说法。

此外,勃列日涅夫所选择的是夜校部,而且并不像干社会工作那样努力学习。1931年(25岁时)他被吸收入联共(布)。勃列日涅夫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符合他性格和先天秉赋的道路:党小组长、工会委员会主席、学院党委书记。

他还在上学,而1933年3月20日这位年轻、积极的共产党员已被任命为卡缅斯克冶金工人预科夜校的校长,这所学校逐步被改造为中等技术学校。

1976年正值全国准备庆祝总书记70寿辰之际,《共青团生活》杂志一名记者出差至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他在那里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工人预科学校的《人事命令册》,到处都是勃列日涅夫工整的笔迹。用乌克兰语写成的中技校长勃列日涅夫的命令传递了一种时代气息:

1933年5月19日:“查第5班女学生О·Е·赫连,本系已被没收生产资料和土地并禠夺选举权的富农之女,应视为异己分子,着即开除其学籍。”

1933年6月19日:“第9班学生米哈伊尔·阿列克谢系富农之子,在进入工人预科时隐瞒其社会出身,着即开除其学籍。”

1935年,印数颇大的捷尔任斯基工厂厂报《捷尔任斯基厂旗帜》发表一篇短文《他的名字叫布尔什维克》,写的正是勃列日涅夫:

“我无法想象,这个人哪来如此多的精力和工作本领。上一个月之前担任冶金工人预科学校校长,负担巨大而沉重。他还在我们学院上学。他也是优秀的党小组长……但他却比全年级所有的人都更为出色地作了毕业设计答辩!……因为他是以坚固的金属锻造出来的。”

学院毕业,勃列日涅夫获得了专业资格——热动力工程师。他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捷尔任斯基工厂条件下高炉煤气的静电清除法》。

1963年12月23日,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宣称,我国不需要普遍施行中等教育;上学8年即已是足够,下一步可以让青年们掌握一门职业技能。这是他由于缺少文化而产生的种种奇思怪想之一。其实世界已进入科技革命时代,国家经济急需高文化素养的干部。

然而勃列日涅夫却支持赫鲁晓夫: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当从政治观点出发加以解决,赫鲁晓夫同志关于让人们投身劳动这一问题的想法,在本计划中具有特别的价值。我想以自己家人为例证实这一点,以我自己、我的弟弟和妹妹的例子表明这一点。我的父亲曾期望我们受到高等教育。他本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在车间里干了45年活。临到他退休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年,便告诉他,他退休之后我们会帮助他的。对此,他回答我们说:如果你们能受到高等教育,那就是对我的最大报偿。我们兄弟姐妹三人都不脱产地受过高等教育。我中学毕业后就已经有了工龄。有五年没有上任何学校,因为是在父亲身边从事农业劳动。后来到了莫斯科,再后来又离开了莫斯科进了工厂。”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可以受到教育。”赫鲁晓夫满意地插话。

“这之后我从中等技术学校毕业。”勃列日涅夫说道。

“这样的人屈指可数。”米高扬说,他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不同,认为不应当阻碍青年获得高等教育。

“指头可不够数。”赫鲁晓夫打岔说。

“后来又去上学,”勃列日涅夫继续讲述,“随后进工厂干了五年钳工,再后来从学院毕业。弟弟也是一开始在工厂干活,然后才从学院毕业,现在担任车间主任。妹妹同样是学院毕业,如今在实验室从事化学工作。”

勃列日涅夫在捷尔任斯基工厂动力车间当班长的时间不长,因为1935年10月6日即应征参加工农红军。当时他已经29岁了。

勃列日涅夫被分配到外贝加尔军区。他本应以普通士兵身份服役,但设法让人家送他到赤塔坦克学校(当时名叫外贝加尔装甲学院)当学员。也许是他已经受过工程教育这点起了作用。在哪个生产迅猛发展和开发装甲技术的年代,部队对每一个具有技术素养的应征入伍者都很欢迎。坦克学校毕业后,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远东军区第14机械化军坦克连政治指导员。上司注意到了这个学员的政治工作天赋。外贝加尔军区报纸《在战斗岗位上》1936年10月6日刊登了勃列日涅夫的照片,并附有简短的报道:

“坦克学校的全体毕业生都是优秀的射手,业务高度熟练、政治符合要求的工农红军战士……他们都是谁呢?

这位是列·伊·勃列日涅夫同志,共产党员,工人的儿子,本人也是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科的工人,学习优异,一开始便成了为战斗和政治素养的优秀指标而斗争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以自身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志。作为实习生和排长,他做到了让该排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第二次射击任务。参军一年间获得过五次表扬和奖金。在他的领导下,营房宿舍和列宁角都搞得极为出色。”

40年之后的1978年春天,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说服勃列日涅夫,以国防委员会主席身份做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全国性的巡视。

当高贵的客人们来到外贝加尔军区部队司令部所在地赤塔时,那里为勃列日涅夫准备了一份礼物。他被接到1930年代他服役的那个团里。他参观战斗荣誉陈列馆后,在光荣簿上题词:

亲爱的士兵和军官们!

这个地方对我而言难忘而珍贵。我1935—1936年期间在这里的坦克连开始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