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303900000025

第25章 特殊问题的处理技术 (1)

面对失约,咨询师该如何处理?

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利于咨询顺利进行的因素。失约就是其中之一。

频繁地不遵守约定好的时间,迟到、无故(或请假)不到的话,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对咨询缺乏热情。关心其他的事。对咨询师的抵触较强。咨询处于停滞状态。

2守约的能力不强。情绪混乱、不稳定。行动过于任性的倾向。

3试探咨询师。招惹咨询师的关心和注意,以确认对自己的态度和接纳程度。

4咨询师的问题。咨询师不守时或时间观念松懈、缺乏咨询的意识或热情。

5时间的约定本身不合适。因工作或学习的关系,与接送孩子的时间重叠或过于勉强。

求询者迟到的原因如果是4、5, 即咨询师方面的原因的话, 咨询师应即刻对自己进行检点,重新反思咨询的进展、契约的形式、时间的调整等问题,并做出适当的改善。

迟到有可能是求询者消极抵抗的一种信号,如果求询者持续迟到的话,咨询师可就此作为咨询的一种话题与求询者进行讨论。一般采取以下措施面对失约。

1充分理解

面对求询者的失约行为,咨询师难免不高兴,甚至感到生气。毕竟空等求询者的到来,不管是10分钟,还是20分钟,都是件不愉快的事。但是,不管求询者是否有理由,也不管是什么理由,不要把这类行为简单地归结为求询者没有责任感,不要让自己陷入怪罪求询者的心态中。此刻,最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想到求询者的行为必有其原因。如果能与求询者就此进行沟通,不正是帮助求询者自我改进的契机吗?如此,也会使自己不好的情绪得到缓解。

2弄清原委

面对求询者的失约行为,可以运用面对技术来与求询者沟通,以恰当的态度和语气,了解求询者失约背后的原委。比如,咨询师可以这样对求询者说:“在前面这段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记得你曾有两次在约定会话的时间没有来。是这样吧?于是我就在想,咨询中是否有些什么事困扰着你,或者使你不愉快,以至于你不想来咨询。而你对于咨询的感觉是很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合作的效果的。你能谈谈自己内心的想法吗?”如果求询者对咨询师的尝试沟通有所反应,自然可以继续讨论下去。但是,如果求询者的反应是咨询中没有什么困扰,而且一再以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就较难处理了,就需要考虑终止咨询或转介了。

3拿出对策

当然,咨询师不能轻言放弃,而应尽力提高求询者的积极性。重要的是力争让求询者在每次的会话后感到有所得。此外,如果求询者没有如约来访,还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比如,不妨先等几天看看求询者是否会主动来电解释,或者主动与求询者联系约定下次会话时间,也可以等待下次会话时看求询者的反应再决定如何解决。总之,目的是让求询者能继续前来咨询。当然,如果是后期求询者不再来访,那就是结束咨询关系了。

求询者对咨询的阻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咨询师该如何应对?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所见到的求询者对咨询的阻抗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求询者要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回避咨询师深入探索。如一些强迫症求询者诉说他们被强迫动作折磨得非常痛苦,迫切地希望咨询师给他一种“灵丹妙药”或教给他们一些具体办法,使他们能增加一些控制自己的力量。有些恐惧症患者不敢和别人对视,要求咨询师想个具体办法使他们胆子大一些,等等。当咨询师告诉他们,对那些症状只靠控制是不行的,实际上他们也控制不了,而是要深入思考,找出心灵深处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重新用理智的态度来评价它,那些症状就会自然消失。他们常常不相信咨询师的话,坚持要求给他们具体办法而不愿深入思考。

还有的用赘言与反复诉苦来阻止心理咨询师的解释。赘言表现为求询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话。在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的表面背后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反复诉苦多见于神经衰弱患者,他们每次见到咨询师都反复倾诉自己的症状,而当咨询师询问他们引起发病的心理因素时,常常闭口不答,或不顾咨询师的提问,仍然不断地诉苦,以控制面谈的话题。他们急迫地要求咨询师快些治好他们的病痛,但不愿触及心理生活中的困难,正是这些心理困难才使他们的心理疾病迁延不愈。

常见的是态度不主动,常以沉默的方式应答咨询师。这种阻抗形式常见于要求治疗的神经症求询者。他们都有一定的病感,口头上诉说被“病魔”折磨,迫切要求治好心理疾病,但行动上表现并不积极,常以沉默的方式应对咨询师。他们对咨询师的解释听不下去,或当时听了表示同意,认为符合他们的情况,似乎有不少体会。但下一次面谈时,对咨询师的解释已忘了大半,也不照咨询师的嘱咐写书面作业。这些求询者的家属也常向咨询师反映,说患者每次和咨询师面谈后,心情似乎好一些,症状有时也真的减轻些,但并不联系自己进行思考。

也有少数人进行理论交谈或直接辩论,为症状辩护。理论交谈指求询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心身医学术语与咨询师交谈,求询者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回避其自身的情绪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是直接的阻抗方式。比如,强迫症求询者诉说无休止的重复动作使他们烦恼,恳求咨询师治好他们的“病”,但当咨询师分析病的性质,指出他们的强迫动作应当放弃时,他们又说这些动作并非完全不必要。求询者表面上要去除症状,而内心又认为症状的心理和行为是合理的、必要的,只不过是过分了一些而已。这些求询者不仅从他们的感觉和经验说明症状的合理性,有的人还从书本上找到根据,根据上面的观点客气地和咨询师辩论,好像是在和咨询师进行学术性争论,而不是咨询。

还有的求询者把原因归于别人,强调自己是受害者。这种阻抗形式主要表现在深入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许多带着烦恼的求询者常常诉说,引起他们烦恼的原因来自客观环境,是上级领导、丈夫或妻子,甚至孩子,使他们陷于苦恼的责任全在别人。照他们的想法,只有别人的态度改变,客观处境改变,才能使他们的烦恼得以解除。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便可知道在大多数求询者中,其烦恼的主要原因都出自他们自己。当咨询师通过了解和分析,指出他们烦恼的内在原因时,他们往往要加以否认。这时咨询师需要引导他们反复讨论,他们可能有所认识。如果过早地要他们承认自己的责任,常会引起更大的阻抗。

以上我们分析了阻抗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表现,这些表现的背后有负移情的成分在咨询过程之中,求询者表现出的阻抗形式还不止上面几种,而且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兼有上述各种表现。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心理防御。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克服阻抗至今还是一个艰难的工作,患者不能放弃对咨询的阻抗常常是中止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经验,用以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克服求询者的阻抗。

咨询师正确的诊断有助于减少求询者阻抗的产生。求询者最初所谈的问题,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面对其深层的问题,咨询师若能及早把握,将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作为咨询师要善于弄清求询者的不信任与咨询阻抗的区别,还要善于弄清求询者的暴躁、退缩等人格特征与咨询阻抗的区别,进行正确的阻抗诊断。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旦确认求询者出现了阻抗,咨询师应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询者。反馈时,一定要从帮助求询者的角度出发,并以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求询者的阻抗。绝对不能把求询者的阻抗当成故意制造事端来对待。

应对阻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破解阻抗,使咨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里的关键是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咨询师一同寻找阻抗的来源,认清阻抗的实质。

咨询师不必把阻抗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解除其戒备心理。不要认为似乎咨询面谈中处处有阻抗。如果咨询师采取这种态度,就可能会对求询者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面谈的气氛与咨询关系;咨询师一方面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现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也不必“草木皆兵”,而使咨询气氛过于紧张。过分强调阻抗的结果,可能会把求询者当成咨询中的竞争对手,其结果,咨询师的“成长动机”与求询者的“阻抗动机”将会使面谈变成一种争夺输赢的对抗。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冲破阻抗的过程,心理咨询存在着阻抗与反阻抗的较量,由于阻抗自身的复杂性,要有效地解决求询者的阻抗,必须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总结。

咨询中为什么会发生移情?出现移情该怎么办?

移情就是把对某人的感情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移情在现实生活的其他情境中也会发生,只是在心理咨询情境中较容易发生。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关系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情感的互动过程。心理咨询师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对相互关系投入感情,求询者也不可避免地对相互关系投入感情。如果心理咨询师无动于衷,求询者就会觉得心理咨询师冷漠无情和漠不关心。这样是难于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的。由于这种情感的互动过程,有时候就会引发求询者的移情。求询者就会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如对父母弟兄或别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

移情还同求询者的依恋心理有关系。有心理学家指出:从依恋理论来看,移情可以理解为求询者对心理咨询师和咨询关系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由于求询者启用了长期以来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工作模式,用以对待现时的咨询关系,并预期新的依恋人物——心理咨询师的动机和行为。就是说,移情表现了求询者对心理咨询师的精神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