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 涵养,就是一个人有许多优点,但能把大多数优点藏起来。
☆ 内心宁静,外行迅敏,中道也。达成中道者,务必有三十年的目光,三个月的快速行动之计划。
心情,这两个字是教育的一门大学问。心是心灵,情是情绪,情绪是心灵的外在展现,因此,人也可以从把握人的情绪的角度,理解人的心灵。回归教育的本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
对于教育者来说,更需要静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绪,否则,再好的教育内容在坏情绪的作用下,都会变得令人生厌。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关尹子》中说:“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这里的“情”,就是指情感、情绪,应该像水流动时的波浪;“心”就是人的意愿和愿望,应该像水的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趋向,有一定的态势(动能和势能);而“性”就是人的本能、需要,应该像水一样。
人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伟大。教育者要用一颗平静的心灵,去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是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
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当晚弟子们一时疏忽将兰花遗忘在了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后悔不迭: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兰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后,慧宗禅师泰然自若,神情依然是那样平静安详。他宽慰弟子们说:“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在场的弟子们听后,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顿时大彻大悟。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语里,暗示了多少佛门玄机,又蕴涵了多少人生智慧: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往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活的……
在现实生活里,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因此,错过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况且事已如此,生气又何益?从此将那棵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
在教育中,没有什么比保持良好的心态更重要的了。世界万象,任何事都可能发生,关键是要有一个始终平和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沉下心来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大卫教7岁的儿子凯利怎样使用割草机。当他正教凯利如何在草地尽头将割草机掉头时,他的妻子叫他,要问事情。大卫刚刚转身,凯利就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过之处的花草均被夷为平地。
大卫对儿子吼叫起来,这时妻子很快走过来,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大卫,请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养花需要细心,培养孩子更需要耐心和爱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让父母头疼的事情。父母对孩子一定要悉心教导,尊重、宽容,千万别伤害了孩子,孩子稚嫩的心灵比花叶更脆弱,更需要呵护。
父母们往往很难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孩子,给予孩子自由。其实,孩子的人生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父母没有必要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方面,鲁迅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1929年9月,许广平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海婴。鲁迅夫妇寂寞之中得到这一安慰,故以大海的儿子之意命名。
海婴生性活泼,经常纠缠父亲。鲁迅喜欢饭后靠在藤椅上,把零食放在桌边,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悠闲地看书。海婴往往从藤椅下钻出来,毫不客气地抢父亲的糖果、饼干。鲁迅只是微笑地看看儿子,从不呵责。海婴也从来不怕父亲,有时还会挤在他的身边,轻轻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欢像骑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亲昵地伏在父亲胸前,小嘴说出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鲁迅十分喜欢孩子“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个活泼而真诚的人。
一次,鲁迅告诉来访的朋友说:“这小孩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友人听了发笑,说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笑话,鲁迅点头称是。后来,他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诗,写出了他对孩子的一片爱怜之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wūtú)。鲁迅爱怜其子,意在期望他成为虎虎有生气的国家人才。不料海婴刚满7岁,鲁迅便离开了人间。鲁迅在去世前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学家。”
现在,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实际上就是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以这样的心态去培养孩子,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和自由,严重的还会扭曲孩子的人格,让孩子的一生发展成为“噩梦”一场。
我们要明确的是,孩子不是属于父母的某种“东西”。当父母意识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时,就比较容易放弃扮演“过来人”的角色,让孩子自己选择。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父亲很愿意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蔡志忠上中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沉迷于漫画世界,多门功课不及格,甚至面临留级的命运。当时,台北的一家漫画出版社邀请蔡志忠去画漫画。蔡志忠不知道父亲能否同意自己放弃学业。
一天晚上,父亲像平时一样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亲身后,轻声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没有抬头,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有了!”“那就去吧!”这一问一答中,父亲一动也没动,继续看他的报,也始终没有要求蔡志忠走到他的面前。
或许,蔡志忠和他父亲当时都未曾想到,这短短十来秒对话,影响了蔡志忠的一生。如果当初父亲一定要他留在学校,他日后还可能因为漫画而闻名吗?
反观我们身边,却有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不断伤害着孩子,把孩子当成工具,来实现他们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他们“重视孩子”只是表面的,实际重视的是他们自己:
重视孩子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往往是重视自己的虚荣。
重视孩子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梦想,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愿望。
重视孩子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往往是重视自己的判断。
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往往是重视自己的权威。
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爱他,才会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会重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会让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意愿,渐渐失去自我。
很多父母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全然忘了他们自己也曾是孩子,全然忘了他们自己也曾经有过童年。
三年级小姑娘幸子,被妈妈关在黑黢黢、堆满杂物的壁橱里反省,又急又怕,盼望妈妈早点放她出去。可是,外面一点动静也没有,也许,妈妈到邻居家串门去了。
幸子想起了那个小姑娘。几天前,妈妈把她关在壁橱里,她用钢笔式手电筒照着光亮,在旧纸箱子里发现一个笔记本,一个和她一样命运的小姑娘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令人心酸的肺腑之言。每当她被妈妈关在壁橱时,幸子就想听听小姑娘的倾诉。她止住眼泪,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先从1默数到100,接着高声喊:“来人哪,我害怕呀!我再不敢啦!”停了停,最后在哽咽中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妈妈不在起居室。
她伸手到杂物夹缝里摸出一个钢笔式手电筒,从旧纸箱子里取出那个笔记本,借着微弱的光线阅读起来。
“……还是在壁橱里。可是,我并不害怕。因为只用一点儿光就能把这里照亮,而且,只有这里,才是属于我的世界。在这里我不必担心挨打挨骂。在我家里,偏偏壁橱才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把真话都写出来真痛快呀!可是,连作文本上都不许写真话。我若是在作文本上写了真话,老师就会摆出一副厌恶的面孔,妈妈的脸色更可怕,所以,这个笔记本谁也不让看。在这个笔记本上我只写真话,写过以后就把它们忘掉,让这些事情在我脑子里永远消失。”
“爸爸工作很忙,作为补偿,他常常给我买玩具。我真该为此感谢他,爸爸比妈妈温和得多了。可是妈妈说爸爸在外边干了坏事,经常扯着嗓子和爸爸吵闹。每次吵闹过后,爸爸就对我特别温柔,并且专门当着妈妈的面说,他最喜欢这个孩子,要是只有这个孩子该多好。所以,妈妈在我做了错事时,就扇我耳光,这时,我就飞快地钻进壁橱,在黑暗中又哭又喊,让自己渐渐平静下来。我不想看见凶神般的妈妈。我特别喜欢温柔的妈妈。我将来长大成人,一定要做温柔的妈妈,不论孩子做错什么事情,我都绝对是一个温柔的妈妈……”
“好啦,出来吧!以后再不许弄脏衣服啦。”拉扇门外传来了妈妈的声音,亲切又温柔。幸子心中猛地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喜悦,满脸堆笑,从壁橱里蹦出来,竟然忘记把笔记本放回原处。眼尖的妈妈盯住笔记本厉声问:“那是什么?从哪儿拿的?”
“从那个纸箱里……”
“随随便便翻妈妈的东西,真淘气!”
“我没有淘气。我只是看看里边写些什么。”
“一个旧算术本子,有什么好看的?混账东西!刚穿上干净的制服,你就翻得满身是泥;让你反省,你又给我捣乱。小无赖,还不给我滚进去!”
幸子哭丧着脸,慢慢退回壁橱,把笔记本扔到旧纸箱子里,把自己埋在深深的黑暗中,心想:要是一直待在这里边该多好!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告诫人们:“绝不要把他们教育成闷闷不乐,过早就想变为成年的人。”孩子的童年是十分宝贵的。爱孩子,就要捍卫孩子的童年,让他们获得轻松愉快的生活。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在童年时代就落后于人,所以早早地为孩子规划人生,于是,孩子的童年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挤占,越来越多的儿童被无情地打磨成一台台学习机器,孩子宝贵的童年也被扼杀。
童年是具有特别意义的。我们的教育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是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他的童年是过于沉重,过于劳累的,他就会厌倦学习、生活甚至人生,心灵就封闭了。没有开放,便没有发展。
平心静气不易,克服浮躁亦难。身为父母,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孩子的一生将毁在最爱他们的人手中。我的建议是:
◎ 尽量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
当你批评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明确地提出批评。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说“你总是邋里邋遢”类似那种很主观的话,而是应该就事论事,很客观地向孩子讲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你要批评他,比如“你这一次离开家忘记了锁门,上一次也是,这样很危险啊”,做到批评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孩子本人,这样能够使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家长在批评的时候,切忌对孩子进行人格污蔑。
◎ 尝试“三明治”批评法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运用“三明治”法比较容易让人接受。所谓“三明治”法是指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这种批评的架构和三明治很相像,第一层是认同孩子的优点,中间这一层是对孩子的批评,第三层是对孩子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批评方法,不仅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
◎ 帮助孩子控制不好的情绪
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压力和怒气的办法。比如建议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到操场上打打篮球。家长或者可以画一幅孩子生气的画像给他看,然后告诉他:“这个孩子就是你哦。”总之,控制情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协商一些规矩,如:生气时要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允许大喊大叫,也不可以随意说别人的坏话甚至是侮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