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304500000009

第9章 倾听—轻轻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 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一点一滴渗透的教育是最厉害的教育。

☆ 孩子的反叛往往由于教育者说话太多。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 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你知道怎样听孩子说话吗?你知道孩子说的话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很多人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很有奥秘的。只有用心的人才能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

美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个与孩子对话的节目。有一次,她测试孩子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

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觉得这孩子真鬼头,发生故障他第一个跳伞,先想到自己跳伞自己逃生。

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

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我还得回来救他们。

听到这句话,那些大笑的观众们止住了笑声。他们没想到在孩子单纯、幼稚的举动当中,包含着一颗博爱的心。

这位主持人有一个十分可贵的地方,就是她继续倾听孩子的讲话,最终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天底下的父母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不了解孩子就很难教育孩子。然而,许多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常发生冲突。很多父母觉得和孩子沟通困难,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说话却像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问多了还不耐烦。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只要稍稍留意便会发现,孩子跟朋友说话,对方常能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还会赞同他的意见;而父母总在听孩子说第一句话时便急不可待地训斥孩子,甚至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孩子不对,根本不听孩子把话说完。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话,而在于父母不愿做孩子的倾听者。

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径。

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应该“如何做”,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不去努力发现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就一味地“纠正”,这是很不明智的。只有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谈得上有效地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

在《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一书中,有一个案例值得深思:

一名四年级的女孩,从三个月前开始变得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不愿意上学。妈妈反复追问后,孩子说她在学校丢失了许多橡皮,说语文课上做练习时,老师曾让她借橡皮给一位男生,但那位男生没有把橡皮还给她,她向老师反映后,老师不理睬,还对她有些不耐烦。于是,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小心眼!一块橡皮算什么?你要什么橡皮,我给你买好了,不要再找老师的麻烦。老师天天要给你们上课,多忙啊,你真不懂事!”孩子仍旧不高兴,对妈妈的劝说无动于衷,并且更不愿意上学了。

这位母亲只了解了事情的表面,就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并不过问孩子为什么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也不听听孩子的想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很多时候,父母应当做孩子的听众,耐心地听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完,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孩子。

没有一位父母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很多父母在同事和朋友眼里都是很宽容、体贴的,他们可以倾听一个失意朋友的诉说,却很难和孩子沟通好。到底是什么阻断了亲子间的交流呢?

一位母亲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噤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母亲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嘲笑我,真没面子!”母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似乎逐渐平静,最终从母亲怀中站了起来,轻轻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沉默是金,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亲子沟通中,“听”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说”更重要。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父母倾诉。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伤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长期得不到倾诉,内心世界往往容易变得封闭,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得不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症。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语文老师接了高中一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位男生引起了她的注意。那个男生看起来很瘦弱、很敏感,眼睛里经常透着忧郁和倔强。他很少和同学嬉笑打闹,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参加活动也是郁郁寡欢。上课的时候,这位老师发现他的眼神飘忽不定,很少举手发言,即使老师点到他,他也只是愣愣地站起来,词不达意地说完,脸红红地坐下,趴在桌子上半天起不来。

一次下午上作文课,他迟到了。迟到后的他竟然理直气壮地站在教室门口,一脸倔强,没有丝毫的歉意。这位老师当时很生气,就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迟到?”学生却盯着自己的脚尖,不抬头也不说话,全班同学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他的头上。班里鸦雀无声,气氛紧张。当时,那位老师真想用教师的威严压服他,但她想了想,还是忍住了,平静地让学生回到座位上。

下课以后,老师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里去一趟。学生来了以后,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要给他再讲一遍课堂上的内容。那位学生有些诧异,也有点“受宠若惊”,脸色也缓和下来。过了一会儿,见气氛已经很融洽了,这位教师就说:“刚刚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并不是想批评你,因为老师知道你自己也不愿意迟到。我觉得你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老师批评你,也不愿同学看不起你。”

那个学生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又把话咽了下去,低下头,盯着自己的脚尖。

这位老师说:“既然你不愿说,老师也不勉强你,你这样做肯定有你的理由。我希望你把我当做是大姐姐或者朋友,我只想尊重你、理解你,而不会责难你、讥笑你。你如果把心事说出来,就可以轻松一下。痛苦让两个人分享,痛苦就少了一半。对吧?”

后来,那位学生终于敞开了心扉,向老师倾诉他的心事:原来,母亲去世以后,爸爸丢下他和弟弟又娶了“那个女人”,而“那个女人”非常刁蛮,不让父亲和他们来往,也很少给抚养费……

通过这次倾诉,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尽量给他更多的帮助。上课多提问他,尽管有些问题他回答得不那么理想,老师仍然给予表扬,鼓励他进步。同时也发动学生和他交往,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另外,老师还经常和他聊天,让他有机会倾诉内心的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助,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和别的同学比,他还是有些压抑忧郁,但脸上时常带有笑容,眼中少了些憎恨,性格也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位老师的方法是很好的,在课堂上她没有逼迫孩子对迟到的理由作出解释,当课后关系融洽的时候,她又鼓励学生倾诉内心的烦恼,最终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和教师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常常自以为是地根据成年人的判断来决定孩子的想法。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给他们申辩的机会,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这样做,不仅堵住了孩子的嘴巴,也堵住了他们的心灵。

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跟亲子沟通不畅有关。实际上,亲子沟通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父母听得少而说得多造成的。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语言垃圾的承载者,他们怎么会愿意和父母沟通呢?尤其是当孩子心中积郁了不良的情绪时,父母更要注意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否则,孩子很可能因为无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偏激、叛逆,或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压力,甚至濒临犯罪,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并不善于倾听。而,不善于倾听,恰恰可能是当代中国诸多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从文化角度上来看,其中一个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群体缺乏自我接纳的品质。

众所周知,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更是现代人走向成熟的关键。而心理学家经常忽视的是,自我接纳的品质并非表现在自我的体认上,而是会在人的表达上一览无遗。

也就是说,自我接纳将最终展现为——知道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即“嘴巴的品质”。然而,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不善于倾听,或者不屑于倾听,最终的结果是失去了照见自我的“镜子”,是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自我之关系的漠视。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兴奋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分担或分享。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关键是父母转变态度。父母要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必须学会倾听。怎样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我的建议是:

◎ 少“说”多“听”

与孩子沟通的重点就是要注意揣摩孩子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孩子沟通,父母应该多听少说,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表现出好奇、兴趣和乐趣,可以使用眼神、手势、抚摸等方法,营造出宽松的气氛,鼓励孩子多说话。在谈话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也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话题。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在批评处分之前务必给孩子足够的申辩机会。认真地听取孩子的诉说,不但可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还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他明白爸爸妈妈总是体谅和支持他的。

◎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交谈

吃饭、散步、临睡前、旅行都是很好的交谈机会,这时候孩子的情绪比较放松,常常会表达出自己最想说的东西。孩子在越小的时候越愿意诉说,教师与父母应该以充满耐心与兴趣的姿态来倾听,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将这种沟通坚持下去,即使是孩子长大了,也会习惯与教师、父母交流。

◎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明显表现为双方谈不到一块儿。与跟老年人谈话相比,跟孩子谈话似乎更需要一种类似天赋的才能。在和孩子交谈之前,你必须主动并自然地与孩子接近。开始同孩子接触时,应该有意识地与孩子保持一段距离,只对他们偶尔地注意一下,表示一下好感;等到孩子对你的存在习以为常,感到你并无恶意后,再寻机同孩子进一步接近。要真正与孩子很好地相处,你还必须了解孩子心理、生理上的特点,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