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话外这显然是个经济学问题,这种现象叫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2)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至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通过自己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3)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4)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5)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6)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如上面的新闻回顾所述,手机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再加上技术革新成本下降和多家公司的竞争降价,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也就是所谓的供大于求,手机的价格弹性很大,降价能很大程度的促进销量,增加厂商的赢利,降价还能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由于价格便宜,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就越来越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多,这种情况下属于买卖双方的互惠互利,这是完全竞争市场产生的积极意义。
市场竞争引导每个生产者都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虽然他们所考虑的并不是社会利益,但是,由于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例如,假若每个生产者都努力使其生产的产品价值达到最高程度,其结果必然使社会的年收额有很大的增长,从而也就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
1984年,世界上第一款商业手机在摩托罗拉公司诞生了。这个后来被我们称为“大哥大”的手机有半个砖头大,重量在一斤以上,一块电池充电之后能维持三十分钟通话。尽管如此,有钱还是难求,公开价格在1.5万—2万元,而实际上一般要花2.5万元才能买得到,其功能就是打电话,而且声音并不清晰。有一个人保留了自己在杭州的手机花费清单:一部摩托罗拉9900模拟手机1.3万元,手机费、开户费、入网费共3万元,预存通话费2000元。
高昂的话费使手机在当时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大哥大”称谓更形象地说明了它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品。而如今,手机已成为中国百姓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必需品。2003年10月,我国手机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2004年7月,手机用户数已超过3.1亿户,手机被列为最频繁使用的通信工具之一。中国成为世界手机用户第一大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手机普及率高达60%—80%,这些城市的部分家庭,几乎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手机。现在只需花上几百元就可以买到一部功能不错的小手机。如果肯花上千元,那就可买个有照相机、MP3、MP4等功能的中高档手机了。
经常有人抱怨自己新买的手机又降价了,很多人说,现在手机的价格就像坐上了过山车,掉价的速度真的是让广大消费者来不及反应。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需要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在不同阶段所花费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手机的价格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一部手机在制造初期,硬件价格应包含了硬件成本费用和设计费用。在上市初期,它无疑是最贵的。但是当销售了一段时间后,销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当初的设计成本已收回,那么这时手机会来一次大跳水。而软件环节是最最重要的一环,一部手机的软件研究是单独进行的,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成本,而这一切也都需要从手机的销售上收回成本。
我们发现,国外手机品牌价格往往要贵上许多。为什么呢?首先是产品的品质问题。同样功能的手机,用的材质、每个部件的选料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成本。同时为了保证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完善的售后也是必须的,费用也更多。这些都需要在终端价格上有所体现。而且还包括品牌的附加值。虽然手机不像服装,牌子和价格有着高度的关联。但是一定比例的附加值,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随着国产品牌质量的提高,自主研发实力的增强,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价格却在不断地下降,也使得外国品牌手机的价格不得不做出很大的下调,利润不断降低。
随着手机价格日益下跌,旧手机日益不值钱,这也造成旧手机面临一个尴尬现象:有时换零部件的钱比整部手机的市场价还高。现在修理手机动辄就要上百元,旧手机折卖出去也就是这个价。而新的手机又相当便宜,这样一个不大的落差价格,令人又喜又气。喜的是,手机价格越来越便宜了;气的是,手机价格下跌维修价不跌,旧手机不值钱,但是修不起。这样的困惑确实存在于手机市场中。但不少用户提出一个问题:手机价格在跌,旧手机日益不值钱,为何它的配件价格就不跌呢?对此,维修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道,手机更新速度快,很多旧手机已经停产,配件的日益紧俏是造成手机维修价格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目前手机行业确实已经像许多家电行业一样,遇到了不怕买不起就怕修不起的现象。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断降低的零售价固然好,可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五花八门的功能,还有极其不靠谱的售后服务,让人顾虑重重。不过,在移动通信行业利润从各个环节缩减后,行业成本和消费价格进一步透明化,行业的暴利将不复存在。
知识链接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CompetitiveMarket),又叫做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8.绿豆涨价背后看不见的推手
新闻回顾营养师张悟本红极一时,其提倡的绿豆养生说也广为流传;而同时在2010年5月,全国绿豆等杂粮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绿豆价格从去年4元/斤涨至10元/斤。张悟本遂被认为,是绿豆价格“疯涨”的推手。全国一线城市绿豆价格从去年4元/斤涨到了如今10元/斤;黑豆、薏米价格也同步上涨,5月21日,北京丰台区角门菜市场的徐雯还在为低价出售了一批绿豆而懊恼。2个半月前,徐雯从北京北甲地批发市场买回30斤绿豆。当时批发价是5元/斤。徐雯定下的零售价是6元/斤。随后,一群人来徐雯处买绿豆,30斤绿豆于一天内被他们一抢而空。让徐雯惊奇的是,第二天再去北甲地批发绿豆时,绿豆的批发价竟然是6.6元/斤,高于徐雯的前一日零售价。她才明白自己的绿豆被抢空的原因。更让她意料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绿豆价格一直保持着上扬态势,批发价最后涨到了10元/斤,零售价则为12元/斤。5月10日,绿豆价格达到了今年的顶峰——19.5元/公斤。这是什么原因呢?
话里话外这里要提到的一个经济学术语是:供求关系。无疑,张悟本的养生观念,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养生热潮,随之推动了绿豆涨价。与此同时,经过记者的多方调查,发现绿豆的涨价还和旱灾、冰雹致使绿豆减产、恶意囤积有关,其实这就是供需关系的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指的是某种商品由于数量稀少而价格暴涨。这种数量稀少常常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本身的稀缺性;另外一种就是由于需求的突然间上升导致的短时间内供不应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商品的价格过高的表象。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会出现起伏不定的变化,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进入市场交易的正常商品,它的“贵”有一定的“度”,也就是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曲线波动。
“物以稀为贵”这一现象最容易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扬时,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升高,利益增大,生产经营者必然增多,“稀”的状况就会改变,因而价格就会下降。我们可以从猪肉的价格上涨来看一下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养猪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是猪病太多,死亡率较高。二是市场缺乏宏观调控机制,生猪生产紧张了,猪肉价格上来了,市场反应强烈了,管理部门才去抓养猪业;一旦猪肉市场平稳了,养猪业又往往被人忽略了,生猪价格又会下滑,导致最后猪贱伤农,大量宰杀母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一来,猪肉生产和猪肉市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感冒发烧”一次。三是养猪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猪饲料平均涨价50%,劳动成本平均涨价30%,成本越高,生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
猪肉价格上涨起初是被粮食价格上涨所引动。粮食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了饲料价格。按常理来讲,饲料上涨了,养猪的成本涨了,那么猪肉价格也应该涨了。但是,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的过程完全没有饲料上涨来得那么迅猛,所以农民养猪亏损了。农民普遍停止养猪,仔猪价格暴跌,导致宰杀母猪,生猪供给大量减少。于是受猪肉价格与生猪生产周期波动影响,猪肉价格突然大幅度上涨。于是“猪肉比肩唐僧肉,二师兄比师父更金贵”的笑话就出现了。因为猪肉价格长时间居高不下,从前那些放弃养猪的人又开始重操旧业,于是经过一个周期之后,大量生猪充斥市场,猪肉价格必然稳步下调。由此可见,猪肉价格的涨涨跌跌不过是又一个“洛阳纸贵”的故事罢了,只要我们看清楚市场的走势,就不会成为“贵退贱人”的生产者。
其实“物以稀为贵”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人称“果王”的荔枝,在北方,由于不是产地的原因,荔枝的价格居高不下。而在南方,不少果农因荔枝价格太低不摘荔枝而使果实烂在树上。也曾有果农无奈感叹,丰产时没价钱,失收时又有价钱。荔枝不是股票,政府不能注资托市,看来人为抬高荔枝价格是不可能了。那么如何避免果贱伤农呢?荔枝出售期大概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约一个月时间。在售卖期内,每天荔枝出售的价格可能不同,时高时低,看准时机,适时将荔枝抛人市场也是一种提高价格的有效方法。随着荔枝销售接近尾声,数量少了,价格也开始上浮,这时果农将荔枝抛售,就可获得可观的收入。另外,如何提升荔枝的质量,也是果农们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经济学中,处于供求关系中的资源,一般都是稀缺的,稀缺的程度,决定了价格的高低,所以在市场中会有供需双方之间的竞争与博弈,越是稀缺的资源,需求越是旺盛,消费的代价越大,成本支付越高,单位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相信了张悟本的理论,都希望借助大量地吃绿豆来治病、保健,绿豆的需求量快速增加,而供应量取决于前一年的种植量及产量,无法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供给,必须等到市场信号引发来年种植量的增加、产量的提高之后,供求关系才会缓和,绿豆才会适当降价。但是,市场调节有时是刚性的、有时是柔性的;如果人们基于市场需求增加的信号,做出增产某一产品的决策,那么会面临两种结果:第一,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仍维持原来的较大需求,或者需求会有增长,或者需求会有略微的萎缩,这时,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会有微降,这是柔性的调整;第二,如果产量大量增加,反之,需求迅速减少,则供过于求,价格会迅速下跌,甚至会导致产品收不回成本。这就是市场供求规律的表现,虽然有时需求、供给会受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但供给、需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虽然有时会严重脱离价值——如这次张悟本的炒作带动了绿豆的非正常涨价,但一般总是价格在价值曲线上下波动,这是一般规律。可以预期,在这个市场信号的指导下,下一年度的绿豆生产会增加,供给会增加,而随着悟本堂的拆除,人们对绿豆神奇效果的热衷的下降,人们基于对绿豆解毒、消暑的传统认识,对绿豆的适度的热爱和消费,还会维持在适当的量上,但肯定会比目前减少很多,这样,一方面产量大量增加,一方面需求适当减少,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明年——2011年绿豆价格的降低,这将是毫无疑问的。
知识链接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的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价格就上升。
9.价格越高的药越有效吗
新闻回顾日前,药品经销市场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药品价格越高越好卖。消费者去药店买药,药店的店员总是向他们推荐一些较贵的药,当消费者问道是否越贵的药越有效果时,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样一款保健药,进货时可能没有多少钱,但是真正上市经销时却可以卖上比进货价钱高甚至10倍的价钱,结果却在市场上相当走俏,由此,也引发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思考和疑问,是价格越高的药品就越有效果吗?在此也想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销售员的推荐。
话里话外“大病去医院、小病进药店。”如今老百姓有小毛小病,都会自己先到药店买点药。然而,售药员推荐的价格高效果却不佳的药,让不少人直呼上当。家住上海的张先生要服用维生素E软胶丸治疗疾病,为了省去挂号费,他没去医院配药就直接去了药店,没想到,店员推荐给他的药比医院配的药价格还高出好几倍:张先生曾在医院内配过维生素E软胶丸,一盒100毫克60粒装的7.5元。而药店出售的胶丸,100毫克30粒装要卖21.4元,高出了5倍。“市民去药店买药,不就是想要省几个钱吗。可是,现在药店不售廉价药,让消费者买高价药。”据业内人士说,药店将销售额直接与售药员的工资挂钩,或是药厂“买通”了店员,如果店员推荐了他们生产的药,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目前药品零售行业内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