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不凶不吼教出好孩子
3052200000004

第4章 不吼不叫,做最优秀的父母(3)

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小朋友们的舞蹈比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开始舞蹈比赛时,下起了大雨。由于活动是露天的,人们一哄而散。妈妈抱起小丽,跑进了附近的商场。

“走,小丽,”妈妈拉着小丽的手,“妈妈带你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果冻。”“不吃了!小丽一下子甩开妈妈的手。“那就去看看玩具吧。”妈妈说。“不看!”小丽背过身子。

“你到底要干什么?!”妈妈气极了,推了小丽一下,要知道,妈妈也是好心,怕小丽因表演不擅长的项目,失去自信,“你有什么可生气的,下雨了,又不是我不让你去表演。再说,表演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去。”“你是坏妈妈!”小丽痛哭起来,“你是个坏妈妈。”“快闭嘴,快点!”妈妈气不过,又怕在商场其他人面前丢人,“你再哭,我就打你,你信不信?”小丽第一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紧紧地闭着嘴,不敢吭声了。

妈妈拉着小丽回家了。从那以后,妈妈找到了一个轻易就可制服小丽的法宝:“你再哭,再闹,我就打你。”每当她这句话一出口,小丽就再也不敢吭声了。可是,妈妈发现,虽然小丽的确变得听话了,却经常发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生活中,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像上例中的妈妈一样,一味地制止。有了负面情绪不释放出来很危险。发脾气、哭泣、大声喊叫都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如果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就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主观的感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所以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就是要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儿,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假如问题不大,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以后,他自己就有能力解决问题了。所以说,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总之,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作辅助他成长的机会。父母只有做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内心才会觉得安全和温暖。同时,父母也应该学会帮助孩子排解各种负面情绪。

帮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父母都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但孩子也会有情绪压抑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还要教会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调节。比如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听听音乐,让他做做运动,或让他大吃一顿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排解自己心中负面情绪的权利和需要,每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如果孩子是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父母需要耐性引导,亦应给予时间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对于不易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父母,须在认同孩子情绪方面作出改善,有时孩子向父母表达不悦,只为了找个对象宣泄,故父母需留心是否给孩子太多不必要的训示,或出乎子女意料之外的责难。

允许孩子大哭一场

小希是一个初中生,在班上是语文课代表,工作认真负责,一直得到老师的好评。但是有一次收语文作业本的时候和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评了他,他感到很委屈。

放学回家后,小希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将小希搂在怀里,用慈爱的声调说:“孩子,如果你觉得难受,就哭出来吧。”

听了妈妈的话,小希的眼泪夺眶而出。哭过之后,小希的心里好好受多了。她亲了妈妈一下,就跑出去玩了。

当孩子确实心里憋屈又无法宣泄时,父母要允许孩子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哭,是孩子宣泄的一种方式。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缘由,孩子的心灵就已经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起来。

请不要对你的孩子唠唠叨叨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对一件事情,有时父母会重复好几次,特别是做母亲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

“这次怎么才考80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

“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

……

面对着父母的这些毫无休止的叮咛和唠叨,孩子的反映是如何的呢?

“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如果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每当我写作业时,妈妈就来督促我,还不停地数落。就和《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的。

“妈妈太唠叨了,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了,好像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

“我的妈妈真烦!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

……

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孩子觉得父母很唠叨,这样无止境的家庭角力经常在生活中上演,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很多父母喜欢唠叨孩子,本意是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督促,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施压,利用孩子的弱点和父母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王浩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王浩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王浩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王浩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王浩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王浩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王浩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由此可知: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腔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时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告诉孩子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掏厕所也要用机器,你也干不了;看见乞讨的,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害的孩子以后不愿在与她一同上街,而且越来越自卑。本想主动学习,越说越不想学,家是让他头痛的地方。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无休止的唠叨,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

一、变唠叨为交流

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就要改变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觉到我们是与他在一起的,是相信他、支持他的,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我们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应在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交流效果最佳。

二、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尽可能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告诉孩子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父母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父母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止境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三、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少父母总是喜欢翻孩子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会翻出来说个没完。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的越多,说的越多也就越唠叨。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

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在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孟轲幼年丧父,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母子二人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母亲从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

很小的时候,孟轲家住在凫村的一片墓地附近。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去看出殡葬死人的全过程。渐渐地和小朋友们一起堆土坟,学打幡、抱罐、学死者亲属嚎哭,甚至还和小伙伴们一起掘坟。

孟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在此居住下去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于是便带着孟轲搬到邹国中心去住。

孟家新居靠近集市,小孟轲没事就到集市上去玩。他听到的是各种叫卖声,看到的是商人竞相牟利的各种行径。慢慢地,孟轲也羡慕起做买卖、挣大钱来。他经常和小伙伴们玩做生意耍花招的游戏,看谁骗过谁。

孟母目睹儿子的作为,担心他学坏,终日吃不好,睡不安。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住下去,儿子必然变成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奸商。孟母感叹说:“这也不是我儿应住的地方啊!”

贤明的孟母决定再搬一次家。她选择了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这里环境幽雅,经常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师生们彬彬有礼的举止。这里的环境使孟轲产生了学习的兴趣。看到这些,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应居住的好地方!”

孟家便在那里安下家来。到了新的环境,孟子一心向学进步很快。他专心读书,持之以恒,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由此可见,人所处的环境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孩子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的最早的环境。

200年前,在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

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甚多。

从上面一正一反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令人感慨。第一个例子中,嘉纳塞·爱德华家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良好,因此人才辈出;第二个例子中,马克斯·朱克由于家庭环境恶劣,从小缺少良好教育,因此,其子孙大都走上歧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喜好,以及他的性格特征及思辨能力,可以说跟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中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习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做父母的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重要的阵地。

李潇的爸爸很喜欢打麻将,家里经常会有很多人,闹哄哄地玩上半天,有时甚至到深夜。嘈杂的声音让徐冉睡不好觉,他给爸爸说过让他们小声点,可是他们玩得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还是控制不住地大声吵嚷。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潇的学习和休息都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成绩总是不理想。爸爸虽然在其他方面很能满足李潇的要求,可是这个坏习惯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有时候李潇劝爸爸别玩了,爸爸还骂她不能体谅自己,自己辛辛苦苦地挣钱,连一点娱乐都不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