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305400000006

第6章 禅之沉默,如雷轰顶 (2)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小和尚一定会知错明过,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以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起这件事情,可是禅院里所有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夜里越墙出去闲逛的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肚量,它给犯过错的弟子提供了反省的空间,从而使其翻然醒悟、自戒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弦外有音

对失去理智的人最好的回答就是沉默。回答他的每一个词都会反过来落到你头上,以怨报怨等于火上浇油。

其实,以骂止骂,无异于拿矛刺盾,很可能招惹更多的攻击;以训斥对待过失,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甚至犯更大的错。不如像大海一样笑纳百川,非但没有受到吞并污染,反倒汇成汪洋,包孕无限的生机。

沉默的人,不会被埋没

智慧点金石

沉默不单是指不说话,有的时候,沉默是一种行为,一种隐藏在众人之中,不高声宣扬自己的行为。为人低调,也是一种沉默。

现代人总是担心忧虑,生怕偶然间失去了自我推销的机会。所以,抓住一切机会表现自己,让自己“冒出头来”,有时还为此劳心劳力,想出种种方法和手段,结果却本末倒置,反而因此招致他人的反感,实在是得不偿失。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为了“冒头”而苦心钻营的现代人,不妨学学雪窦禅师的做法。

曾会学士与珊禅师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学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窦禅师,于是他就写了封介绍信给雪窦,让他到灵隐寺去找珊禅师,珊禅师一定会照顾他的。雪窦禅师欣然接受,然后拜别,云游去了。

这一别就是三年。曾会学士因为公事,来到了灵隐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绍过雪窦禅师来这里,于是便问珊禅师:“雪窦禅师现在怎么样了?”

珊禅师疑惑地说:“没有这个人呀!是不是搞错了?”

曾会学士说:“怎么会错呢?我亲自介绍他来的!”

珊禅师十分为难,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众中寻找了个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没有找到这个人。

曾会学士说:“你还记得拿我介绍信的那个人吗?”

珊禅师摇摇头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写的介绍信呀!”

珊禅师看学士那么着急想找到这个人,于是便和学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个地方,就是不见雪窦禅师的踪影。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在一个很破的屋子的角落里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窦禅师。

曾会学士大喜地喊道:“雪窦禅师!”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三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只要自己努力,就不怕被埋没,付出了就会有回报。无论禅门还是世俗之门,只要自己努力了,终有一天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弦外有音

不少人在春风得意时都极易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乃至认识一个身处高位的朋友,都易颐指气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这种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彰显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调行事作风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高出于人的那一面,往往却能创造出出人意料的辉煌。这正是所谓的“在不显不露中出头”,一种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

得意而忘言

智慧点金石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这意味着人们是借由语言文字来思考、处理事情的。然而,名词并不等于事物本身,它只是描摹事物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认识事物不一定要透过文字语言,借着佛教禅修调伏内心喋喋不休的对话,我们便能够超越语言、以一种“默观”的方式来认识事物。默观状态中,行者的心直接和事物相感通、相冥契,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没有滔滔雄辩,只是静观当下,自给,自足,自得。

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现实中,没有一个正常人能够始终保持沉默。而且,人为了参禅悟道,大多数的时候也必须借助语言的力量,即使是一瞬间的领悟,有时也需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么,怎样做,才能化解这一矛盾呢?

故事苑:曲径通幽

洞山禅师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一次,洞山禅师走到水潭的时候,看到一个职僧对大家说法,他不引经据典,只听他自言自语地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议!”

洞山禅师听后,走上前便问道:“我不问佛界和道界,只问刚才在这里说佛界道界的是什么人?”

那位说法的人,是本寺一位很重要的职事,是一位首座大师,人们叫他初首座。

初首座听后,默然不作一语。

可是洞山禅师不饶过他,一直追问道:“为什么不快说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地答:“快了就无所得。”

洞山不以为然,反驳道:“你说都没说,还谈什么快了就无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禅师这才觉得遇到了对手,因此就温和说道:“佛和道都只是名词而已,我问你,你为什么不引证教义来说呢?”

初首座反问道:“教义是怎么说的?”

洞山禅师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好一句“得意忘言”,真正的奥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弦外有音

《庄子·外物》中说:“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与洞山禅师的故事相印证。

语言是一个媒介,它就如同一段姻缘中的媒人,媒人介绍一对男女相识,后来他们结为夫妇。最终,是这对夫妇在一起过日子,他们只需谢谢媒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她接到家里供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媒介,语言让人们互相理解。最终,知晓了彼此的意思之后,他们就与这句语言无关了,不必总对它念念不忘,过于执著。如果拘泥于语言,认为“意”就在语言之中,反而无从理解其中的意思,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之举。

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智慧点金石

即使一个人非常明确自己的心意,且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他通过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也是“第二义”,是残缺不全的。更何况,有的时候,未经思考心里的话一旦说出口,就会造成某种错误。所以,当你不能充分确定自己的话会对他人有益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沉默。一个充分开启了灵性的人,能够从这沉默中悟出禅的道理。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一些日本的禅院中,有一个旧的传统:一个流浪的和尚与一个当地的和尚要辩论有关佛教的问题,如果流浪的和尚赢了,他就能住下过夜,如果输了,他就不得不继续流浪。

在日本的北方,有兄弟俩掌管着一座寺院。哥哥非常有学问,而弟弟比较笨,并且只有一只眼睛。

一天晚上,一个流浪的和尚来请求住宿,哥哥学了很久,感到非常累,就吩咐他的弟弟去辩论,哥哥说:“要在沉默中进行对话。”

过了一小会儿,那个流浪者来见哥哥,并且说:“你弟弟真是个厉害的家伙,他非常机智地赢了这场辩论,所以我要走了,晚安。”

“在你走之前,”哥哥说,“请告诉我这场对话。”

“好,”流浪者说,“首先我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佛陀,接着,你的弟弟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导;为此我伸出三个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导和他的门徒,接着,你聪明的弟弟在我面前挥动着他紧握的拳头,表示那三个都是来自一个整体的领悟。”随后,流浪者走了。

过了一会儿,弟弟带着一副痛苦的样子跑进来。

“我知道你赢了那场辩论。”哥哥说。

“没什么赢的,”弟弟说,“那个流浪者是个非常粗鲁无礼的人。”

“噢?”哥哥说,“告诉我那场辩论的主题。”

“嗨,”弟弟说,“当他看见我时,他伸出一个手指头侮辱我只有一只眼睛,但因为他是一个新来的人,我想还是礼貌些,所以我伸出两个手指,祝贺他有两只眼睛。这时,这个无礼的坏蛋伸出了三个手指,表示在我们中间只有三只眼睛,所以我气疯了,威胁地用拳头打了他的鼻子——所以他走了。”

哥哥笑了。

此时只有一笑方了。会心会意,禅意如盛开的花朵。

弦外有音

阿拉伯有句俗语:你要说话时,你的话必须要比沉默更有益。

所以,在你说话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说话——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如果是为了自己,那就努力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