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305500000009

第9章 只身困在名利场 (2)

不求名来名自扬

智慧点金石

《庄子·徐无鬼》中有这样一段话:

“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

“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聪也殆,心之于殆也始。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

意思是说:所以说猫头鹰的眼睛只有在夜晚才适宜看视,仙鹤具有修长的双腿,截断就会感到悲哀。所以说,风儿吹过了河面河水就会有所减损,太阳照过河去河水也会有所减损。假如风与太阳总是盘桓在河的上空,而河水却认为不曾受到过干扰,那就是靠河水源头小溪的不断汇聚。所以,水保持住了泥土也就安定下来,影子留住了是因为人体安定下来,事物固守着事物因而相互安定下来。

所以,眼睛一味地追求超人的视力也就危险了,耳朵一味地追求超人的听力也就危险了,心思一味地追求外物也就危险了。才能从内心深处显露出来就会危险,危险一旦形成已经来不及悔改。灾祸滋生并逐渐地增多与聚集,返归本性却为功名所累,要想获得成功便须持续很久很久。

从庄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心积虑地追求一件事物,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不去刻意追求,却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故事苑:曲径通幽

一个人如果总是处心积虑地追求出名,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到骂名,而一个人不刻意去追求名声,专注于自身,修身养性,也会“不求名来名自扬”。

晋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夏夜就用白布袋装萤火虫,借萤光夜读。这就是中国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囊萤夜读”的成语故事,成为勉励寒门子弟勤奋好学的千古美谈。

可惜后来“囊萤夜读”变质了,成了某些人博取虚名的手段。某书生因“囊萤夜读”而闻名乡里,有一同乡大为钦佩,大清早前去拜访,不料家人说书生已出门去了。同乡不胜惊诧:大好的光阴为何不用来读书呢?家人说:没什么,他只是捕萤去了,傍晚就回来。

书生为了追求虚名,大好的天光下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自然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烟云,很快会被世人遗忘,这位“名人”便也不再风光了。

弦外有音

事实上,人生的规则非常奇妙,贪慕虚名、急功近利者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名誉,沽名钓誉,无所不用之徒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留得清白在人间。既无声名,亦无功利,然而这也是莫大声名,莫大功利了。正如庄子所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君子穷而不乏

智慧点金石

不同的人对于贫穷的看法不同,标准不同,忍受贫穷的能力也不同。对于贫穷有些人是不得不居于贫困,苦熬贫困,所以觉得贫困是可怕的,这是着眼于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有一些人是甘居贫困,是借贫困的环境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这是自觉地忍受贫困。不仅注重自己的物质享受,还看重自己的精神修养,这才是积极地忍受贫困。

故事苑:曲径通幽

《庄子·山木》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它们就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庄子物质生活很贫穷,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穷。安贫乐道是庄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世人的忠告。但正如庄子所说,贫穷并非疲惫,安贫乐道的人也并非没有精神内涵,不思进取。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庄子很贫穷,但是庄子的精神力量却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他深谙快乐生活的道理,心与物游,天真烂漫,这种贫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富有。

《庄子·让王》说:

春秋时原宪住在鲁国,一丈见方的房子,盖着茅草;用桑枝做门框,用蓬草做成门;用破瓮做窗户,用破布隔成两间;屋顶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坐在那里弹琴。子贡骑着大马,穿着白衣,里面是紫色的里子,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马车,他便走着去见原宪。原宪戴顶破帽子,穿着破鞋,倚着藜杖在门口应答。子贡说:“呵!先生生了什么病?”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叫做贫,有学识而无用武之地叫做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子贡因而进退两难,脸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子贡自以为了不起,听了智者对于贫穷的看法,他自己的脸上也露出了羞愧的表情。因为他自己实际上有病——心病,不能从高层次看待贫困的问题,也忍受不了贫困的生活,更不理解那些善于忍受贫困,而心怀大志的人。

弦外有音

贫穷毕竟不是什么好事。每个人都希望改变贫穷的状况,但是急于求成或是用歪门邪道去脱贫,不是真正的忍贫,而不过是贪恋富贵罢了。

一个人在贫穷的生活中,如果能保持快乐的心情,精神饱满,形态天真,就能获得圆满的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心灵空虚,贪欲满心,即使他家财万贯,也不会获得快乐。

人生总有路可走

智慧点金石

有些人生下来就身处贫困之家,有些人生在富贵豪门,这是先天的差距,贫困的孩子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被贫困困扰着的心灵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是,我们必须坚信这样一句话:“你可以贫困,但不能贫困一生。”人处在贫困的环境之中,更应该奋发上进,努力去追求成功,这样的成功弥足珍贵。

故事苑:曲径通幽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用寓言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很多与常人形态迥异的人,比如残疾人、受过刑罚的人。从外表上看,他们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这些人或者精力充沛、或者很有理想,总之都过得很快乐,堪称异事。比如《人间世》中,庄子就讲述了支离疏的故事。

这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

最后庄子得出结论说,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更何况我们这些形体完整的人呢?

庄子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多么困难,总是会有路走下去的。因此,人在贫困的处境当中只要能抱着坚定的信念,努力上进,就能跨越贫困,走向成功。其关键还需要身处贫困的你,不要被贫困压倒才行。

在《德充符》里面,庄子向我们讲了一个被砍了一只脚,却很成功的一个人。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做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外在的境遇再困难,只要经过努力,他还是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的。

弦外有音

罗勃特·史蒂文森说过:“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如此,唯有流着眼泪吞咽面包的人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因为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它不仅能磨炼意志,而且能净化人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绝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苦难能毁掉弱者,同样也能造就强者。

做一个生命的强者,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这样我们最终会等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天。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智慧点金石

朱光潜先生曾用一句话评价弘一法师,即“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句话其实是对老庄哲学的深刻理解。

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表现出来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自己内心却清楚明了。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悟道人的生命情调。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即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但是老子更进一步地说,随缘而遇还要“顽且鄙”,坚持个性,又不受任何限制。

故事苑:曲径通幽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怎样才能算是出世之心呢?

印度有一位智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有一个小徒弟,天资聪颖,但却总是怨天尤人。这天,徒弟又开始不停抱怨,智者对他说:“去取一些盐来。”徒弟不知师傅何意,疑惑不解地跑到厨房取了一罐盐。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一碗水里,命他喝下去,徒弟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苦涩难耐,师傅问:“味道如何?”徒弟皱了皱眉头,说:“又苦又涩。”师傅笑了笑,让徒弟又拿了一罐盐和自己一起前往湖边。师傅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掬一捧湖水喝吧。”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味道如何?”徒弟说:“清爽无比。”师傅又问:“尝到苦涩之味了吗?”徒弟摇摇头。师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如同这罐盐,放入一碗水中,你尝到的是苦涩的滋味,放入一湖水中,你尝到的却是满口甘爽。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湖水,自然尝不到人生的苦涩。”

做人做事,都应如此,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心如大海,便可达到出世的境界。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作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弦外有音

李泌有一阙《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既是他本人一生的写照,也是他对于后人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