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教养的教养
3056400000008

第8章 道德品质:有教养的孩子品格高(4)

李先生的儿子特别喜欢吃烧鸡,尤其爱吃鸡腿。每次买来烧鸡,李先生都先将鸡腿放在儿子的面前,而自己只吃鸡头、鸡爪。一次,朋友请李先生父子吃饭,给他们父子各夹了一只红烧鸡腿,没想到李先生的儿子说:“我爸爸不爱吃鸡腿,妈妈爱吃鸡头、鸡爪。”李先生听后感到不是滋味,没想到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心,被误解成了自己的一种饮食爱好。后来又一次吃鸡时,李先生只将一只鸡腿送到儿子面前,自己也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儿子立刻瞪大了眼,大声吵了起来:“你怎么把我的鸡腿吃了?”这时李先生才郑重地对儿子说,不是爸爸喜欢吃鸡头,是爱你心切,才把鸡腿让给你吃。可儿子并没有理解爸爸的爱心,总觉得少吃一只鸡腿很委屈。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而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由于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品德的培养,只知道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爱,而从不教孩子如何去爱别人。这种观念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势必会缺乏爱心。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被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所以,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做有爱心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所以,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玲玲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家庭条件虽算不得很糟,不过因为玲玲的奶奶长年卧病在床,所以生活得有些平凡和简单。

每天,玲玲的妈妈下班回家后,就先要照顾老人,然后做饭,等玲玲的爸爸回家了,三个人便开始匆匆吃晚饭。饭后爸爸和妈妈又忙着给老人擦身,换洗衣服。耳闻目染,玲玲也尽可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玲玲一直记得妈妈说的话:“一个家里可以没有钱,但一定不能缺少爱。”

母亲节快到了,玲玲很想送妈妈一份礼物,可是她平时没有什么零用钱,没法买份像样的礼物,于是她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卡片,打算给妈妈一份惊喜。

母亲节那天,一放学,玲玲就早早回家,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喂奶奶吃药,将脏衣服放进洗衣机。

妈妈回到家后,玲玲把卡片交给了妈妈,看到女儿如此懂事,妈妈很是感动。晚饭是玲玲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的,一家四口人开开心心地坐在一起吃饭。饭后,玲玲倒了一盆热水,动手帮妈妈洗脚。

妈妈,今天是母亲节,我没有办法送多么好的礼物给您,但是我希望能为您洗一次脚。

看着如此懂事体贴的女儿,不论是玲玲的父母,还是奶奶,都非常欣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爱心行为表示赞许

鑫鑫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小朋友,爸爸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有一次,鑫鑫跟爸爸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鑫鑫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她看了看爸爸,爸爸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鑫鑫。于是,鑫鑫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奶奶走过了马路。走到马路对面后,老奶奶十分感谢鑫鑫,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爸爸对鑫鑫说:“鑫鑫,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果然,鑫鑫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鑫鑫高兴地回答道:“老奶奶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爸爸?”

爸爸赞许地点点头。

当孩子做出爱心之举后,如果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了别人一些小忙,或者替别人着想时,父母要及时表扬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以后多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

让孩子学会谦让

谦让,是谦虚地推辞或退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升华;是我们的心灵努力达到的方向。古语有云:“虚己者进德之基”,意思是说谦虚和律己是提高品德的前提。如果你可以主动把利益、好处、便利让给别人,就能够以此成就自己的高尚的品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一片原始森林里,一条巨蟒和一只豹子同时盯上了一只羚羊。豹子巨蟒互相瞪着,各自打着“算盘”。豹子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巨蟒。巨蟒想:如果我要吃到羚羊,必须先消灭豹子。

于是,几乎在同一时刻,豹子扑向了巨蟒,巨蟒扑向了豹子。豹子咬着巨蟒的脖颈想:如果我不下力气咬,我就会被巨蟒缠死。巨蟒缠着豹子的身子想:如果我不下力气死缠,我就会被豹子咬死。于是双方都拼尽了全力。趁着这个当口,原本惊恐万状的羚羊悠闲地迈着步子走了,而豹子和巨蟒双双毙命。

猎人目击了这一场争斗的全过程,说:“如果他们同时扑向猎物,而不是扑向对方,然后平分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同时走开,一起放弃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中的一方走开,一方扑向猎物,两者都不会死;如果他们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及时松开对方,两者都不会死。他们的悲哀就在于,把本该具备的谦让,转化成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生活离不开谦让,谦让别人也是在谦让自己,学会谦让,你就会获得社会的尊重和敬爱,同时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谦让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具有谦让品质的人在群体中是受欢迎的、愿意与之合作的人。一个人骄横、唯我独尊、处处以个人利益为先、不会谦让,他将是孤家寡人。因此,懂得并学会谦让是学会做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谦让是孩子优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宝贝”。他们习惯了在家里一件东西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能让给别人;或者样样东西都有占先的习惯。他们在生活中过多地接受成人的谦让,却很少去谦让别人,更不懂得如何谦让别人,因此很少体验过谦让别人的快乐。为此,我们应从小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

孔融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他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从古到今,谦让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之精髓,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和弘扬。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质,依然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对孩子今后取的成功相当重要。

每次有客人来,6岁的玲玲就会跑前跑后地招呼客人。俨然比妈妈还忙碌,跟个“大人”似的。只见她一会劝这个客人喝茶,一会给那个客人递水果,忙得不亦乐乎。许多认识她的人都夸她懂事,有礼貌。但是,玲玲以前可不是这样。

玲玲自从10个月大时就很“懂事”,手里不管拿着什么好吃的,都愿意送给别人。大家都会夸奖她懂事,但并不吃她的东西。看见自己的好吃的一律完好无损地被挡回来,还能听着大人的夸赞,她高兴极了。时间长了,她似乎摸出了门道:我给大人好东西,他们其实是不吃的。

妈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首先抓住玲玲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反复给她讲“孔融让梨”、“猴子摘桃子”等礼让的故事,使她渐渐明白:好东西应让大人尤其是客人先吃。

理论过后便是实践。一天。妈妈故意做了玲玲最爱吃的红烧茄子,只见她拿起小勺子轻轻地舀了一小口,正想往自己嘴里放,妈妈说:“小猴子摘到一个美味的桃子,先给谁吃呀?”她一听,马上送到爸爸嘴里。她接着舀第二勺,想了想,又送到妈妈嘴里。接着第三勺,就直接要往自己嘴里送.还高兴地附上一句:“终于该我吃了!”

这时妈妈笑着说:“宝贝,妈妈还想吃!”一听这话,玲玲委屈得眼眶噙满了泪水。见此情景,爸爸心疼地忙打圆场,“乖女儿自己吃,自己吃,你妈妈逗你呢,她想吃让她自己夹。”这时妈妈马上对他使眼色,又对玲玲说:“宝贝,妈妈就爱吃你夹给妈妈的,你夹的茄子妈妈吃起来特别香。”一听这话.玲玲高兴劲就又上来了,她忙把舀好的第三勺茄子送到妈妈口里。“妈妈,好吃吗?”玲玲高兴地问。“好吃,真香!妈妈还想吃。”玲玲二话没说,又给妈妈舀了一勺。就这样,直到第六勺,玲玲才吃上了茄子。事后.玲玲恍然大悟:“原来,大人也爱吃好东西。”

有时,妈妈从集市上拎回一些好吃的孝敬老人,特意让玲玲给爷爷、奶奶送过去。玲玲看着爷爷、奶奶吃着她送去的好东西,总是开心地问:“爷爷、奶奶好吃吗?”每次爷爷、奶奶都会说:“好吃,好吃,我孙女送的东西都好吃!”

一次,玲玲给爷爷、奶奶送葡萄回来,一直偷偷地笑个不停。妈妈问:“宝贝,笑什么呢?”“爷爷说给我一串葡萄,我不要,我还说让他们留着吃。爷爷连夸我懂事,还说我长大了,像个大姑娘似的。我真高兴!”玲玲尝到了礼让带来的乐趣,妈妈感到很高兴。

现在,每次有小朋友来家里玩时.玲玲都会把她的玩具一股脑地搬出来与小朋友们分享,遏有分歧,还会让着别的小朋友,她还蛮有根据地说:“因为他们都是小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