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掌控你的生活
305800000070

第70章 善用人脉开拓财脉 (2)

如上所述,在有地位差异的亲戚之间最常见的矛盾是在求与被求之间,是在不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如遇这些问题,一方应注意尽量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另一方则应考虑对方的难处,尽量不要给人家出难题,即使因客观原因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应给以谅解,不能过多计较。

只要注意以上三个问题,就能奠定一个良好的亲戚交往的基础,那么,你的亲情关系就会越来越稳固,你的人脉资源也会越来越稳固。

跟随良师成大业

良师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拥有一个良师就如同拥有了创造财富的资本。跟随一位良师,就往往能成就一份大业。

良师益友在你的生命中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他愿意向你传授知识、智慧,可以锻造你的人格,可以帮你指点错误,改正缺点,使你少走弯路,进步得更快。

中国古代有“恩师如父”之说,师徒情结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师父不仅是一位教练,更是一位好朋友。每个人的智慧和知识结构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

你可能会认识到许多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大部分会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某位良师。

如果你肯吃苦上进、有积极的上进心,你努力了半天,还是不能够达到你所想达到的成就,那你真应该去找一位现在仍然活跃在你这一行的资深前辈,设法与他建立长期的关系,并且向他寻求协助。

当那些具有高度事业心、认真工作、渴望获得事业成功的人,向这样的师长寻求协助时,绝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会很愿意帮忙的,也很喜欢提携后进。

良师在人脉中的用处,在历史片《走向共和》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晚清政治实权人物的一脉相承——穆彰阿(道光中堂)提携曾国藩,曾国藩举荐李鸿章,李鸿章成全袁世凯,袁世凯带出冯国彰、段祺瑞、曹锟、张勋、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再看平民出身的历史人物,谁没有大名鼎鼎的老师?梁启超师从康有为,蔡锷师从梁启超,杨度师从王锎运(肃顺,曾国藩幕僚)。

现在,我们抛开这些人的清廉与否不谈,正是有了老师的提携,这些人才能官运亨通,位极人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许多成功的人士都是得益于他们老师的栽培,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富兰德林咨询公司总经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刘芳荣,从1996年步入职场后,就开始建立他的良师俱乐部。他的第一个良师,是现在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刚进旺旺食品公司时,刘芳荣是蔡衍明的特别助理,他不因蔡衍明是老板而保持距离,反而主动接近他心目中的良师。

由于25岁就只身到中国内地打拼,刘芳荣更知道珍惜人脉。他说:“我随时都有10、20个长者组成我的良师俱乐部。”刘芳荣早上6点钟就准时在蔡衍明的房间门口等着,从早餐开始,见客人、谈事情、看工厂,甚至晚上的应酬,他都在旁边记录、学习。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从生活细节到说话技巧,刘芳荣在两年内跟随蔡衍明见到超过200位大陆政商名流。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自行创业的重要人脉与信息来源。后来,他在评价这段时间的得失时说:“(这两年的经验)让我增加了20年的功力。”

刘芳荣的“良师俱乐部”除了上司,还包括公司以外的专业人士。有位外经贸部退休的司长,就是刘芳荣非常重要的良师。这个长者不仅教导刘芳荣解读内地法律条文背后的含义,甚至还将自己的人脉交给刘芳荣。

不同的良师让刘芳荣看到不同的视野,使其不断地受到各种知识的陶冶,甚至是生活礼仪上的。有一位老师就曾指正过他的缺点:“穿西装时,应该配同色系的袜子!”

我们应该清醒地明白:一个良师能改变你的一生。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无意识地在寻找良师。其实,如果你能瞄准目标,精确出手,有计划成立个人的“良师俱乐部”,吸收良师的知识、人脉、视野,就必然可以在竞争残酷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读书时,成绩平平,一点也不出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的同学都已在法德边界参加实战,并因此立下战功而快速升官,但是他却仍在内勤单位担任默默无闻的参谋职务。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却没有甘于平淡,他认为,想继续在军中发展,只有找到良师才能胜过他的同学。

最后他找到了备受尊敬的指挥官福克斯·康纳将军,并申请调到这位将军麾下,将这位将军当成师父。幸运的是,康纳将军正好有意培养接班人,两人因此成为师徒,关系犹如父子。艾森豪威尔虽然没有战功,却得到良师的20年功力及人脉,从此展开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如果没有这位良师,艾森豪威尔不可能最后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艾森豪威尔后来在自传中写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的精神导师康纳将军。”

由此可见,良师是不会主动找上门的,必须要由自己悉心去寻找。要想找到良师,必须有向上学习的进取心。

努力寻求你心中的良师吧,他们就是你人生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只有抓住了他们,你的人生事业才会一帆风顺,并不断走向辉煌。

恰同学少年,该靠靠一把

同学之间是最能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如果你善于运用这种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千万别把这种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给白白浪费掉了。

几乎每个人的前半生中都有十年以上的学习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与我们同班同校的,有同窗情义的人何止几百。这些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成长环境,这一点就决定了同学之间是最能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如果你善于运用这种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早期,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不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浪漫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这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谁没有几位昔日的同窗,说不定你的音容笑貌不定期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千万别把这种宝贵的人脉资源白白浪费掉。如果你是一个想改变处境,并欲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努力地去开发、建设和使用这种关系。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同学关系呢?

1主动加深关系,让同学主动帮忙办事

唐玄宗时,姚崇是当期有名的宰相,声名显赫,权倾当朝。

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与一位叫张宗全的秀才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崇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这两位学生下去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这如何了得?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作品也非剽窃他人,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

“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兄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深感佩服,遂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为此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遂向唐玄宗推荐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深以为信,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官衔,专职外藩事务。

由此可见,人情在同窗关系中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张宗全就很巧妙地用了这个技巧,在一些较无关紧要的场合中,自己吃些小亏,做些让步,送个人情给对方,使姚崇一辈子都记住了这个人情,对张宗全大加帮助,并且最后使他获得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

2平时多烧香,关键时刻大显灵

不少人说:“同学之情只有几年,一旦缘尽则情尽,没什么可值得留恋的。”

其实这是很错误的想法,要知道,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既为同学,实是缘分不浅。虽相处时间不长,但这中间的关系值得珍惜,值得持续下去,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实属必要!当你与同学分开后,还能保持一种相互联系、愈久弥坚的关系的话,那对你的一生,或者说对你将来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理想是会有很大好处的,这其中的有利方面,也许是你所未想到的。事实上与同学相处,就如同烧香拜佛一样,绝不可嫌平日里烧香是浪费财力浪费时间的事,因为只有平日里烧香,关键时刻才能显灵啊。

刘备还在读私塾时,由于讲义气、聪明,因此成了同学中的头。在这几年学习生涯中,他经常帮助其他同学,与他们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后来长大了,大家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刘备与这些要好的同学也就各奔东西了。

但是,虽然大家分开了,刘备却很注重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其中有一位叫石全的人,是刘备读书时最合得来的朋友。他读完书后,仍回家继续供奉自己的老母亲,以尽孝道,靠打柴卖字画为生。但刘备不嫌其清贫,经常邀请石全到他家做客,共同探讨当时的天下形势,这样的聚会每次都很成功,他们俩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情同手足。

后来,刘备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宏伟的目标,就率领一支队伍参加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起先,刘备军事实力很小,不得不依附其他人,在一次交战中,刘备所带的军队被全部歼灭,只他一人逃脱。但就在这时,他被石全给隐藏了起来,逃过了这一劫。

可见,同学关系有时在危急的关头能帮上大忙,能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一定还要记住的一点是,这中间的好处是来自于自己的努力,如果在你与同学分开之后并没有经常相聚,那关系之好从何谈起,从中受益则更是一纸空文了。所以,只要你有这份心、这份情,真诚地维持分开之后的同学关系,那你的人际面会更加的广泛,路子也会比别人多出几条。

同学资源确实是个人人脉资源中重要的一项,必须有效加以珍惜与利用,使每个同学都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吧!

同乡多多关照

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老乡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它就像万试万灵的金钥匙,不知不觉就为你的生活打开一片新天地,为你的事业腾飞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 当今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很大,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异地去求职谋生。身在陌生的环境里,拓展人脉资源有一定的难度,那就不妨从同乡关系入手,打开局面。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项羽入咸阳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回他的楚国老家去,有人劝他在关中称王,他便理由十足地说了上面这句话,被人讥为“楚人沐猴而冠”。

富贵了,就是要让乡亲们看一看。这种炫耀乡里的心态,固然显示出的是无大志无见识,但是浅薄之中,还是能显出对乡里的情意的。

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乡土观念,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同乡人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尤其是到外地上学或谋生之时,这种同乡感情就愈发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