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
霍桑效应中的倾听法则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着较完善的医疗设施、医疗制度、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一个心理学专家小组进驻工厂,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想要揭开这种情况原因。在研究过程中有个“谈话试验”,心理专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同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一是耐心倾听工人的不满和意见,并作详细记录;二是对工人不训斥不反驳。这一谈话竟然收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心理学家分析,“谈话试验”使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等诸多不满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家长要学会在教育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适当的宣泄机会。孩子把很多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他会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情绪和意愿,真正得到实现的却很有限。对那些未能实现、未能满足的意愿和情绪,不要压制、克制,要想方设法得让孩子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给孩子发言权,平等地对待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孩子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父母,不肯听大人的话,最终造成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哪怕他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羞于在人前开口,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或者,会使孩子养成一种坏习惯,总是喜欢不合时宜地插话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孩子喜欢和父母说话
孩子有些时候也很喜欢交流,比如,他们很喜欢和父母说他们学校及周围发生的事:谁的字写得漂亮被表扬了,谁又被老师处罚了;他在小河边发现的蝌蚪已经变成青蛙了;班上的男孩子搞怪吓女孩子……诸如此类,尽管父母有时候有自己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也要尽量做到认真听。
父母一般情况下要求吃饭时不能讲话,不停地讲话似乎不符合一般的家教规矩,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思考:当你兴致勃勃说话的时候,如果没有人认真倾听,并且有人打断你的话,警告你安静吃饭,会是多么扫兴的事情啊!不要说小孩子受不了,就是大人,遭到上述对待,恐怕也会感到自己渺小、没有分量、不受重视,因而信心全无。
其实,孩子喜欢和父母说话是交流的一种很好表现,孩子充满信任的和父母交流,这很可贵。只要孩子有交流的想法,父母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表示厌烦。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很容易遭到伤害,尤其是父母一旦表现出厌烦的情况。甚至,还会从此把本打算对你敞开的心扉实行自我封闭。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孩子在学校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独自闷在肚子里,等到回家再向父母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孩子在倾诉过程中,可以使不满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孩子的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前者,父母不需要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倾听即可。对于后者,父母就得认真予以思考,并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另外,孩子会在学校或者社会活动中受到表扬和鼓励。这时孩子向父母诉说的目的就是想让父母与他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于这类诉说,父母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真诚的表达祝福:告诉他昔日的努力换来了成果,希望他继续努力。有机会的话,父母还可以办个家庭活动,以表庆祝,与孩子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其实,家庭是孩子可靠、安全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孩子在家中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理应高兴,并格外予以关注。
要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玛丽这几天因为咽喉病被迫禁声了,正烦躁不安时,儿子杰西放学回家了,进门就嚷着:我讨厌老师!我再也不想到学校去了!”
听到孩子这么说,玛丽没有说话,但如果这是在她声带没生病时,她一定要严厉地训斥儿子。玛丽想,还是听听儿子接下来说些什么吧。
愤怒的杰西,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搁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了,他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粗心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在课堂上指出了这个错字,引起哄堂大笑,我感觉很尴尬!”
玛丽用手搂着他,他沉默了几分钟,接着他挣脱了玛丽,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和辛迪见面了。谢谢妈妈!”
儿子走了,而玛丽的脑子里还在回响着儿子最后的那句话:谢谢妈妈!”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像今天一样,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妈妈,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玛丽的沉默换来了儿子杰西的理解和信任,使他能向妈妈吐露他内心的痛苦,实际上,他不需要妈妈的教训与忠告,他受到了伤害,只要把内心的痛苦宣泄出来就可以了,他只需要有人耐心倾听他的诉说。
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现在父母不能倾听孩子所关心的事,将来孩子怎么可能去倾听父母所操心的事。玛丽在咽喉病被迫禁声后所发生的故事值得很多父母思考。
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是交流的基本要求。而父母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则能够创造更多与孩子交流的机会。
一个离家出走的十几岁姑娘的母亲深有感慨地说:我不应该去打断她说的话,不管她如何滔滔不绝。这样当她长成十几岁大姑娘时,很多事情就会懂得和我商量了。”
一个孩子说: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完我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您肯听我讲,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讲。”从这句话中,您是否听出一个孩子的委屈和挫伤?
从现今的社会中我们发现耐心地听孩子讲话的大人越来越少了,每当孩子想要对父母说一些话时,父母就会推辞说很忙。还有的人在当小孩子靠近时不得不应酬一下,并说出“不善于与孩子打交道……”之类的话,说完就急忙躲开了。而作为孩子的父母,不是面对孩子主动说话,而是只顾看着电视或者读着报纸随声附和地聊上几句,很少看到父母面对面地耐心地听孩子说话的情景。
另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父母叹息说:“孩子不喜欢和我交流,我说什么孩子也不听。”孩子也经常抱怨说: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父母光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想说的话,父母都不听。”这种父子或母子情疏的现象常常为父母也为孩子所困惑。
卡耐基分析人性的弱点中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是用心听,但不急于判断,然而人们总是勇于订立是非的标准,判断谁对谁错。但只判断而不用心听,会切断很多交流的信息。
比如十多岁的孩子很晚才回家,他刚要解释,心焦的父母便劈口喝道:“我不想听出了什么事!”这种反应容易破坏双方的沟通气氛,更严重的是令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父母如何为他操心:我们很担心你。”然后让他说明一切。
我们都渴望有人听自己说话,在大多数的情形下,人与人不能沟通,就是因为只有说话者却没有倾听者。一个善于调解家庭纠纷的人说:“我令一家人言归于好,其实很简单。我只是让每个人有发言的机会,别的人都在耐心地听——但不准插嘴。而这往往是全家人多年来初次细心聆听彼此说话。”聆听是表示关怀的一种方式,一种无私的举动,可以让我们离开孤独,进入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建立友谊。
孩子的世界里也会有很多想法,而一个家长了解孩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会倾听。家长可以定期抽出一些时间专门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赏识,而孩子会增加对你的信任感。他会向你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你了解他对一些事物的想法。
如果你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并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活动,孩子的世界就能渐渐地看清楚了,做父母就会从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苦恼。
有一种方式便捷并且有价值,即是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不要拖延时间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与孩子谈话,可以为父母提供一次了解孩子的机会,在倾听的时候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经常和孩子交流,孩子会信任父母。而当孩子信任父母之后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我们。而对父母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此,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父母要尽可能地与他交谈,不要推辞,否则以后就算孩子想说话也不想再说了。父母和孩子交流有很多好处,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对于父母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诉父母。
例如有些父母将倾听作为一个技巧采用,一边做出倾听的样子,一边想着驳回的理由和转变他想法的途径。只是摆出一种姿态,用此来“骗取”孩子的信任,“套”出他们的真实思想,却完全不考虑孩子新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对于只要不符合自己的看法就一概否定,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是认为以孩子的经验与认识又能懂得多少。如此反复几次,孩子便会有上当的感觉,从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倾听孩子”是赏识孩子教育的一种表现,因此,学会倾听也是用行动去赏识孩子的一种途径,唯有如此,才能与孩子搭起交流的桥梁。
懂得与孩子交流
七岁的菲比从学校回来,看上去很不开心。
“你看上去很累。”妈妈关心地看着菲比道。
“两个小朋友在图书馆里吵闹,老师找不出是谁,就罚我们所有的人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全班同学一天都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但是我跟老师说:琳达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嗯,由于少数人的错误而惩罚全班人确实不公平!你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这点很不简单。”
“是吗,妈妈?可为什么老师并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
“嗯,虽然老师没有改变主意,但我相信她心里已经判断出你的意见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