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行为改变思想
3065800000007

第7章 激发良好自我意识的行为(4)

继哈特菲尔德提出这两种爱情之后,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许多研究者们进行了更多的探究,试图对这两种类型的爱进行科学性的衡量。为此,研究者们制作了大量的问卷,针对恋爱初期的情侣、新婚夫妇以及结婚多年的夫妻进行了调研。之后,研究者们得出了一些更加意味深长的结果。

研究者们发现,在恋爱初期阶段,情侣们的“激情之爱”非常充沛,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阶段中的“伴侣之爱”也非常充沛。不过,这两种类型的爱在新婚夫妇那里实现了攀升,也就是说,新婚夫妇之间的“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要比恋爱初期的人们更加充沛丰盈。然而,随着婚龄的增加,这两种类型的爱的水平都在下降,其中,“激情之爱”比“伴侣之爱”的水平下降得要更加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爱情会转化成亲情。此时,爱情并非真的转化成了“亲情”,而是人们之间的“激情之爱”减少了。“伴侣之爱”也在减少,但仍然占据主要位置。而“伴侣之爱”的许多特质与亲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会被人们混为一谈。在习惯的作用下,爱变得不易被人们感知到,从而令“老夫老妻”们觉得他们之间已经没有爱情了。

哈特菲尔德的发现多少有些让人泄气,尤其是随着离婚率的升高,人们对爱情越来越没有信心,在很多人心中,“激情之爱”变成了海市蜃楼,“伴侣之爱”变成了自我安慰。人们开始疑惑:这个世界,真的有爱存在吗?如果有,那么“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到底哪种爱更加值得信任和依靠呢?

心理学家斯坦利·沙克特用一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

沙克特招募了一些实验参与者,给他们注射了一种含有肾上腺素的液体,并告诉他们给他们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化合物。当然,沙克特同时谎称这个实验是针对视力方面的研究的。然后,被注射了药物的实验参与者(A)单独来到指定的休息室,在那里,有一位假装也注射了药物在等待药物生效的“实验参与者”(B)。经过短暂的相处,B开始变得快活起来,一会玩呼啦圈,一会爬到家具上玩“投篮”。这样的场景持续了15分钟之后,研究人员来到休息室让A填写了一张情绪状态调查表。

根据实验参与者们填写的情绪调查表,沙克特发现,跟看似快活的B在一起,A们亦即实验参与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很快乐。

接下来,沙克特进行了第二个实验,这个实验最大的变化就是当A走进休息室的时候,遇到的不是一个快活的B,而是一个愤怒的B。B不停地抱怨,生气,甚至勃然大怒。除此以外,实验没有其他的变化,连注射的药物都是一样的。

但这一次,实验参与者们填写的调查表却显示,他们的情绪处于生气、愤怒的状态。

为什么差别不大的实验手段,换来的结果却相差如此之大呢?如果你还记得“表现”原理的话,应该不难理解。根据“表现”原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体反应及周围环境判定自己的情绪属于哪种。当注射进体内的肾上腺素发挥作用时,人们会感受到心跳加快、双手颤抖、嘴巴变干的身体信号。由于快乐和生气的情绪都与这样的身体感受有关,这时,环境引导便成为了决定性因素。因此,与快乐的B待在一起时,人们觉得自己心跳加速是因为感到快乐,于是将原本没有与某种情绪绑定的身体反应判定为快乐的情绪;当与愤怒的B待在一起时,受到对方情绪的暗示,人们便将自己心跳加快、双手颤抖的身体反应判定为与对方一样的情绪类型,觉得自己是愤怒的。

现在,我们用同样的道理来解释爱。其实,“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之间,最大的差别并非孰深孰浅、孰真孰假的问题,而是人们对爱的感受力的时间问题。只要人们能够持续感受到爱的感觉,那么,不管是哪一种相爱方式,都是为人们所欣然接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并非减少了爱,而是对爱的感受力降低了。当“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都被习惯淡化,当人们的注意力不再持续集中在对爱的感受之上时,人们很容易轻率地下一个结论:我不再爱他(她)了,或者,他(她)不再爱我了。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原本相爱的两个人,不是分道扬镳,便是貌合神离。爱被负能量包围着,逐渐缩小,变淡,直至看不见……

8.如何留住爱

爱的逝去,总是令人痛彻心扉。人们常常不明白,原本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爱着爱着就不爱了,走着走着就分开了。对于爱情逝去的无耐与恐惧,让一些偏执于爱情的人想方设法留住爱情:从普通人的祈祷,到巫师的咒语,蛊女的施蛊,皇室的禁锢……只是,事情的发展总是事与愿违,再虔诚的祈祷、再严厉的禁锢也抵挡不住爱情的流逝,更何况那些缺乏科学依据的咒语与蛊术。

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曾经让我们心动、喜悦的爱情随时光流逝了吗?我们要怎样才能留住那份令人迷恋、兴奋的爱,让其永不退色,让其至死不渝呢?“表现”原理给我们的提示是:激发内心感受爱的正能量,让这股正能量引导我们始终对爱保持敏感的感受力。

如何激发感受爱的正能量呢?

关于这个问题,沙克特的实验启发了心理学家格雷戈里·怀特,催生出了一个新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实验研究。

这个实验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怀特将实验参与者(全部为男性)分成两组。A组在原地奔跑两分钟,以此方法提高心率;B组则只要跑几秒,对心率几乎不产生影响,以便做实验对比。然后,怀特给所有的实验参与者播放一段录像,这段录像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女士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看完录像后,怀特要求实验参与者们给录像中的女士的性感指数打分,以及回答他们想要亲吻这位女士的欲望指数。

接着,怀特进行了第二部分的实验。将另一批实验参与者分成两组,A组通过收听搞笑录音或者恐怖事件的细节描述来提高心率,B组收听一段枯燥无味的科学讲解以保持较低的心率。然后,这一批实验参与者也看了同一段录像,并进行了同样的打分。

实验的结果在怀特的意料之中,那些奔跑了较长时间和听了搞笑录音或恐怖事件的实验参与者,相比那些奔跑了短暂时间和听了枯燥无味讲解的实验参与者,对录像中的女性的性感指数评分要明显更高,也更加渴望亲吻录像中的女士。

这个实验正好向人们证明了,通过一些外部刺激,使人的身体呈现出人们在陷入爱河中会出现的一些表现方式,能够激发人们感受爱的正能量,使人们觉得自己真的陷入了爱河中。

类似的实验还有唐纳德·达顿和亚瑟·阿伦的实验。他们让一些男性分别通过不同的两座桥走向陌生女士,其中一座桥是稳固不动的,另一座桥则摇摇晃晃令人心跳加速。有趣的事发生了,通过实验人员的调查采访发现,站在摇晃的桥上的男士,虽然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却并没有被桥摇晃所带来的危险影响情绪,相反,他们认为他们走向的女士很有魅力。而那些站在稳固的桥上的男士,则没有对走向他们的女士具备明显的好感,他们的情绪像他们脚下的桥一样平稳。

为此,一些心理学家曾将这个实验结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帮助人们在相亲大会上更迅速地找到恋爱对象。在一次特意安排的相亲大会上,受邀的心理学家指导参加相亲的单身男女在自由选择之前,先伴随富有节奏感的舞曲进行了一段激烈的舞蹈,直到大多数人都出现脸红、冒汗等身体反应,他们才开始进入自由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心理学家们发现,单身男女们择偶的速度及搭讪的胆量都得到了提高,平时那些比较内向害羞的人也较勇敢地开始寻找理想的对象并进行表白。当然,为了对比试验效果,心理学家们在另一场相亲大会中并没有做任何安排,只是不动声色地对人们的行为及效率进行观察和统计。通过两次相亲大会的统计数据对比,心理学家们发现,他们进行了干预安排的相亲大会,其成功率和效率要远远高于没有做任何干涉的相亲大会,更多的单身男女找到了恋爱对象,更多的人进行了大胆的表白。

这个实验同样证明了“表现”原理的奇妙之处,即通过一些误导性的行为,让人们将之理解为爱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表现出爱上了某人的样子。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爱的正能量越来越浓郁地包围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爱情进度。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指导那些想要走入爱情的人们。如果你想让某个人爱上你,不要带他(她)去参加一些安静的活动,而应该邀他(她)去玩相对激烈的游戏、看搞笑电影或是恐怖电影,还可以适时地带着对方奔跑一段距离。然后,当对方感受到身体上的一些反应——心跳加快,手心冒汗,脸颊发红,便很容易将之误解为是你产生了爱意,你在他(她)心中也会顿时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这样,相爱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那些已经处在爱河中的人,包括那些已经走进婚姻殿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想要留住爱情也并非难事,以上的一些方法也同样适用。

不仅如此,连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认为自己陷入了爱河,从而做出一些情侣之间才会做的事。例如,在心理学家肯尼斯·格根的一个实验中,他让互不相识的四男四女共同待在一间小屋子里达一小时之久,并用相机悄悄拍下他们的一举一动。在同一间屋子里,另外四男四女也待了一个小时,不同的是,这次房间的门被关上了,但红外线相机仍旧能捕捉到屋子里的一举一动。通过对两组实验参与者的采访调查及他们不同的举动的对比,心理学家们发现,在亮灯的环境下,实验参与者们表现得“规规矩矩”,并没有出现故意触碰他人或互相拥抱的行为,只有30%的人感受到了性冲动。而在熄灯的环境下,有90%的人故意触碰别人,一半的人互相拥抱,并且,多达80%的人感受到了性冲动。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暗中,实验参与者们也更加乐于谈论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并对对方充满了好感。

正如表现出快乐的样子会让人们真的感到快乐一样,这个实验表明,当人们身处情侣们相处时的环境中时,会迅速进入状态,表现得与对方就像情侣一样,并觉得对方比较有魅力,能够吸引自己,从而真的爱上对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在毫不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就对对方一见钟情,陷入爱河。同时,那些经常相处在一起的人们,或多或少会处于情侣所处的情境中,并将相处时的一些氛围理解为爱情氛围,将对方不经意的一些关心看作特有的“爱意”,从而让自己也表现出好像正在与对方相爱一样,这就恰好解释了日久生情的现象。因此,不管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在一段爱情中,许多人都会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其实,只是人们没有找到诀窍。爱情中自然不乏因为各种现实矛盾无法调和而分道扬镳的人。然而,令恋人、夫妻之间疏离的更多原因,是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忽略了那些可以激发爱的正能量的行为,转而认为爱情的淡化和消逝是不可阻挡的潮流;甚至一些明明仍旧相爱的人们,也表象得像是已经不再相爱一样,到最后,被不爱的负能量包围,就真的不再相爱了。

可见,是否能留住爱情,不在于时间,也不在于对方,而在于自己是否作出了积极正面的努力,激发彼此身体内感受爱的正能量。一味地抱怨和哀叹,只会让自己变成怨男怨妇,最终在无耐和无助的负能量中看着爱情流逝。只有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自己和对方始终处于积极相爱的状态,并主动营造爱的氛围,保持良心循环,让爱情之树长青不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