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的发展、历法的制定都离不开天文学家的努力和创新。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前面涉及到的天文学家。
(一)祖冲之
祖冲之,南北朝刘宋元嘉六年(429年)生于建康(今南京),卒于萧齐永元二年(500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其祖父掌管土木建筑,父亲学识渊博。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他“专攻数术,搜炼古今”,对刘歆、张衡、郑玄、刘徽等人的学术成果作了认真的研究。
祖冲之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天文学方面,33岁时他创制了《大明历》,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了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在《大明历》中采用了391年中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打破了19年7闰的旧历法,使新历更为精密。他还研究了圭表日影长度的变化规律,发明了利用冬至日前后若干天影长对称的关系推算冬至日时刻的新方法,这个方法为后世长期采用。《大明历》中使用的回归年、交点月和五大行星会合周期等数据大多相当精确。他的数学著作《缀术》曾作为唐代国子监的数学教科书流行于世,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在机械方面他曾设计制造了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和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他在音乐、哲学和文学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
(二)一行
一行,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生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教高僧。其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
张遂青年时博览经史,尤其是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他不愿与武则天侄子武三思为伍,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先后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
在实际测验的基础上,一行从开元十三年(725年)起,历经两年编成了《大衍历》初稿二十卷。此时一行逝世,赐谥号“大慧禅师”。在《大衍历》中,一行基本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并在数学上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对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加以改正,还以定气为基准编算了太阳运动表。
(三)沈括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曾积极参与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
沈括出身士大夫家庭,自幼勤学好问,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33岁考中进士,被任命做扬州司理参军,掌管刑讼审讯。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之后他兼任提举司天监,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制造了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沈括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名为“十二气历”的历法,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而是一种纯阳历。传统的农事一直是按节气安排的,故“十二气历”简单明了,在农业上运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它是中国历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制作方法;还阐述了凹面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等规律也有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了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的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也有多部医学著作。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四)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1231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他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少年时,郭守敬便能根据北宋燕肃的莲花漏图,将这一计时仪器的原理讲得十分清楚;还曾用竹篾扎浑天仪,积土为台,用来观测恒星。后来郭守敬师从刘秉忠。刘秉忠是当时著名学者,精通天文、数学、地理等学问。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修历郭守敬设计和监制了多种新仪器: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这些仪器在当时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在编纂的过程中,郭守敬还创立了招差法和弧矢割圆法这两种先进的数学方法。
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