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
3068500000006

第6章 人生第一桶金(1)

宅男受难记

心理学上有一个所谓的“破窗效应”:如果一扇窗户被人打破了,而这家主人没有及时修补,那么路过的人还会让它变得更破。

按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

如今,元廷因为没有及时将红巾军镇压下去,所以引来的是更多的反抗!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十日这天,邳州人“芝麻李”等八人在徐州起义。

这次起义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成本最小的起义,但成功后队伍居然迅速扩展起来。

徐州乃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要道,不容有失。

为了镇压这次起义,宰相脱脱接受了淮东元帅逯善之和豪民王宣的建议,招募了一支由“城墅趱勇惯捷者”及盐丁组成的临时军队开赴徐州。

这支军队共计六万人,皆黄衣黄帽,号称“黄军”。

在此之前,元朝政府已派出官兵包围了徐州。

此次参战的元军总共达到近十万,对于乌合之众的“芝麻李”等人而言,面临的是一场灭顶之灾。

脱脱作为前敌总指挥,怕功劳被人抢走,先行下令命包围徐州的元军暂停进攻,等他到徐州后再行发起攻势。

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九月,起义仅一年有余的“芝麻李”等人就遭受了沉重打击,徐州孤城被攻陷,连他本人也被俘牺牲。也有史书记载说他并没有死。不过,此人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跟死了应该也没什么区别。

但他手下的有几股人马成功突围,其中大将彭大和赵均用率一支人马向西南而行,一路与元军周旋。最后,于这年十月间同郭子兴部会师濠州。

其实,泥腿子孙德崖等人本性尚好,但新来的赵均用这家伙不是个省油的灯,此人相当狡诈。刚到濠州不久,在他的撺掇下,老孙和老郭二人就险些火并了(这姓赵的后来又流窜到山东,投靠红巾军毛贵帐下,结果要了毛贵的命,致使东系红巾军的羽翼被剪)。

外敌环伺,窝里斗争又日趋升级,眼看就要自毁长城。

内忧外患之下,朱重八在干什么呢?

惴惴不安的郭子兴决定试探一下女婿的口风。

他让人把朱重八叫来,把眼下的形势直接摊牌:元璋啊,眼下老孙他们几个合伙挤兑我,情况不妙啊,你说这往后该咋办?

重八还是从前那句话:帅父多虑了,这主要是您平时会议开得太少的缘故。

那意思是说:您老人家整天就知道宅在家里,慢慢就和大伙疏远了。要避免这些,就要舍得下面皮,多跟大伙走动走动,交流交流,增进感情,消除隔阂。一切自然会好起来。

重八接着又补充道: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如今咱濠州有朝夕之忧,帅父还当忍此小忿,以大局为念啊!

听了这一席话,第二天,老郭就专门带着女婿一同会见了老孙等人。他一改昔日的不屑,以亲切平易的姿态想要同老孙他们修复关系,重八在一旁也不停帮腔。气氛比平时融洽了许多。

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老郭快意恩仇惯了,搞这套虚与委蛇的东西很不习惯,他仍是打心底里瞧不上这几位。捏着鼻子开了几次茶话会之后,他老人家又重新窝在家里做起了“宅男”。

一个人的心眼儿越小,舞台也就越小。

属于郭子兴的时代即将过去。

而“搅屎棍”赵均用到来后,这个时代过去的速度就加快了。

当初彭大、赵均用等一干人前来加盟时,正是老孙等人前去迎接的。

老孙这几个人自知没什么文化,位居老郭之下,混口饭吃就行。而老郭又豪放惯了,无心问政。如此一来,瞌睡遇上枕头,颇有野心的赵均用等人竟反客为主,给濠州义军当起领导来。

老郭一开始就瞧不上爱吹阴风的赵均用,但对彭大倒礼敬有加。自然就把赵均用给得罪了。

得罪了老孙等人还好说,他们毕竟憨厚朴实,不会使阴耍诈,再说大家毕竟是兄弟一场,总要念着点情分。可得罪老赵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小人难缠啊!

于是,老赵渐渐就与老孙等人勾连起来。在他的撺掇下,几个人开始酝酿着要整一整老郭,而且是准备往死里整。

一天,老郭带着少数几个随从出去办事,结果就在半道上被老赵埋伏的一伙人给绑了,臭揍一顿后,便给拘押到了老孙家。

看样子他们这是要动真格的。形势万分紧急。

当时,重八正在淮北一带办事。但他眼线众多、消息灵通,很快便得知老丈人遇险的事,急忙赶了回来。

在半路上,他遇见了一位旧相识,那人虽不是队伍上的,倒也有些头脑。重八把这事简单跟对方说了,不料那人竟阻止他道:他们既然敢把郭帅拘押起来,想必正在想法子捉拿你,你此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重八不能多想,郭子兴一向待己不薄,自己也视其如父,“义”字当头,岂能他顾!

等他赶到老郭家后,只见这家里已经没有主事的人了,就剩下老郭的几个妾和一帮下人。张夫人和马秀英也不在,估计是到外面打探消息了。

在跟郭子兴的几个儿子商量后,重八就对他们说道:帅父平素厚待彭公而轻薄赵某,此事必是赵某主使,非请彭公而不能解围。

于是,他们一起就径直跑到彭大家求救。

这老彭一听完就急眼了,当即拍案而起:“有我彭大在这里,我看哪个敢动郭兄一根毫毛!……”

彭大当即招呼左右,点一支军马就直奔孙家而去。

重八也是全副武装,跟随大伙一齐把孙家给包围了起来。

事情结果是:被人打得遍体鳞伤的郭子兴被解救了出来,虽然命给捡回来了,但阴沟里翻船,一世英名就此玩完。

重八与彭大一齐走出孙家大门时,老孙等人不免有些惭愧地出来相送。重八回头对老孙说道:“副帅,您与郭帅同时举义,素称莫逆,如何偏误听蜚言,兄弟之间自相戕害?”

说完,又朝老赵大义凛然地说道:“天下方乱,群雄角逐,您与彭公既投奔至此,咱们就应戮力同心,共图大举。怎能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

言罢,拱手而别。

一番凛然之辞,弄得孙、赵等人更是头都抬不起来。

此刻,他们才突然发现: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来的朱重八,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小跟班了。

郭子兴自从吃了这个哑巴亏,一直对孙、赵等人恨得牙根痒痒,整日里盘算要报一箭之仇,任谁劝都没用。

可就在这年冬天,元军又突然杀到,大敌当前,大家也就暂停内耗了。

这是继三月份的那次之后,又一拨元军前来攻打濠州。

城中义军极力据守,才顶住了敌人的攻势。不过,如果元军长期包围下去,困也要把人困死。

城中一时人心惶惶,老郭也开始坐立不安了。

所幸的是,还没等众人想出辙儿,第二年春天,主帅病亡,元军无心再战,于五月间解围而去。但这时濠州已被围困了半年多,城内粮草早就短缺了。

于是,重八便派人前往定远,拿盐换回些米粮,这才帮大家暂渡难关。

然而,经此危难,也让重八更清醒了:濠州孤城,的确不能再继续困守下去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就在元军退去后不久,彭大、赵均用两个竟抖擞起来,一个自称“鲁淮王”,一个自称“永义王”。

这么大撑门面,明摆着是想找打嘛。“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居然都不懂。

可问题是,他们称王称霸倒也罢了,但借人家老郭的摊子来吆喝,连累别人跟他们一起挨揍,就很不厚道了。

朱重八已经顾不得这帮鼠目寸光的家伙了。上次濠州被围,已经让他明白不能再坐等下去,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扩大地盘,狡兔还有三窟呢,不如此,将来一旦再兵临城下就回天无力了。

革命不是投资,但革命与投资有基本相同的道理: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需要多样化,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革命亦是如此,根据地更应当多多益善。

当濠州众人还在为又一次解围而欢呼时,重八抽空回了趟老家钟离,在那里招募到了七百余弟兄。

别看只有区区七百来人,但他们之中未来就涌现出了像徐达这样的一代名将。而且这也是重八亲自带出来的第一批嫡系人马,班底不错,意义自然也不同凡响。

徐达,字天德,普通农家出身,比朱元璋小四岁,与马大脚同龄。

有史书上记载他也是钟离人,但也有说他是濠州永丰乡人的。不管是哪里人,他之前和朱元璋应该并不相识。我是倾向于他并非钟离人,否则,这钟离人士的成才率也太高了,而且还皆是数百年一出的大才。

史书称其自幼“倜傥沉雄,有智略”,少年时即“不凡,厚重英发”,知晓兵家的《六韬》、《三略》,想来他家境应该还可以,否则哪有这些书读。

据说徐达生性腼腆、低调,但又从小志向远大、好武事。二十来岁时,已长成一位状貌不凡、智勇双全的好汉。

这样的人,生逢乱世,自然是不甘一生寂寞、碌碌无为的。

至正十三年,徐达四处打听,欲前去投奔一位明主。听人说郭公帐下有一位朱公子不错,且正在钟离招兵,于是,二十二岁的徐达便“仗剑往从”,投奔到了朱元璋麾下。

初次见面,朱元璋就被徐达的不凡英气给迷住了。

一天忙完诸事,他便把徐达独自叫到自己的住处聊天。结果越谈越投机,朱元璋就叫人弄来些酒菜,两人席地而坐。一番交流下来,二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从此徐达便被留置麾下,成了朱元璋的亲随。

在当时的义军队伍里,没几个人知道什么叫“兵法”。再加上徐达平素少言寡语,不喜炫耀,他的经历众人既不得而知,他的兵家才干就更是无从了解了。

但徐达给人的感觉是既雄壮威武又高深莫测,大伙一见他就又崇拜又畏惧,忍不住就对他言听计从了。

看来,有的人天生就具有王者气质,徐达就属于这类人。

自从跟了朱元璋,徐达也没闲着,时常向朱老大进些“王霸之略”,也就是为大哥描绘一下美好未来,甚至劝朱元璋早早摆脱他人掣肘,独树一帜,以期将来能够有更大的施展。

本来,重八同志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和奢望,“三千里外觅封侯”,已经感觉是在白日做梦,说到“天命所归”,那更是痴心妄想。

不过,有想头终究是个好事情。

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某一天,他真会发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所以,听了不少徐达推心置腹的话后,朱元璋喜欢用类似豪言来回应:天德,你所言极是啊!……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当以天下为己任!……我辈虽微贱,也有意奋发有为,不负天下苍生!

有时演得投入了,朱元璋还忍不住做出几个激昂的手势。

尽管不乏表演成分,但某个夜晚,当辗转难眠之时,徐达帮他筹划的这些近乎荒唐的蓝图,未必也不会有几分入了朱元璋的心田。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当一个人一旦滋生出某种欲望时,就有可能激发出一种能量,从而构想出相应的计划,付出真实的努力,直至成功。

当朱元璋一行人回到濠州时,老郭眼见女婿又给队伍上添了不少生力军,一高兴就把女婿提拔了一级,封为镇抚官。这是一个很独立的职衔,从来只让亲信担任,具体就是负责维持队伍内部稳定的,还兼管着老郭的亲军。

一年多以后,当朱元璋被老郭提拔为和阳总兵时,徐同志便被朱老大顺理成章地提拔为自己的镇抚,“位诸宿将上”。

在老郭手下,朱元璋资历有限,其余诸将根本就没拿他当棵菜,但徐达、汤和等人对他却是“奉约束甚谨”,算是帮他树了不少威信。提拔这帮兄弟自然就成了朱元璋拉拢他们的首选方式。

再后来,天下名将必称“徐、常(遇春)”,功高劳苦的徐达也被朱老大称誉为自己的“万里长城”。

隔了数日,朱元璋正在料理一干簿书,这时一人突然闯入,原来是徐达。

徐达近来已经和朱元璋亲近多了,见左右无人,便凑到老大耳畔低语道:“镇抚不欲成大事么?何故郁郁居此,长屈于人下?”

这问题提得太直接也太尖锐了。朱元璋一时语塞,只得如实相告:“知久居此地,终非长久之计,但羽翼未半,不便高飞。”

徐同志果然是个有心人,才来几日,就已把队伍上的事情摸得门儿清:“郭公长厚,孙公无能,彭、赵又相持不下,此危地,行事多牵掣,万一不慎,祸及于身……”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个道理,朱元璋还是懂的,只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徐达趁机提议朱元璋前去攻打定远。因为定远是郭子兴的老家,但现在被元军占领。借此出兵,可以一举两得,既让郭子兴长了面子,又借机实现了分兵独立。

但带好几百人前去,会不会让郭子兴起疑呢?

徐达建议朱元璋,只带最精干的二十余人,其余人一概留下,那样,郭子兴就不会有任何疑心了。

朱元璋点头称是。

于是,朱元璋便将那七百人交给别的将军带领,自己则仅仅带着精心挑选出来的徐达等二十四人,向郭子兴提出,想南去夺占定远。

而就这二十四人,最后基本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参与缔造并见证了一个新的王朝。

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除了三人封公以外,二十一人皆封侯,全都成了开国功臣。其中,郭兴、郭英兄弟的妹妹还是朱皇帝的郭宁妃。

不过,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濠州城上万人的义军中,起码还有两位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人物,可是因为其后代太出名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就幸运地被史书记住了:一个叫张关保,一个叫戚祥,都是随同老郭一同起义的定远人。

他们的后代,一个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一个是民族英雄戚继光。

机会要把握的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想着去定远图发展,但人算不如天算,中途朱元璋得了场急病,不得不半路无功而返。

一晃半月过去,他的病才稍微好了点。这一天,他突然听到门外有人连声叹息着经过,好奇之余,他让人出去打听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定远有一处叫张家堡的地方,那里有一支当地人自发组织的民兵,他们孤军乏食,无所依属,想来濠州投靠红巾军,但又犹豫未决,故而先派人来试探一番。

老郭自然高兴,愿意全部接收他们。但又不知道派谁去接洽才好,毕竟,双方没打过交道,前去办这事的人面临一定的风险。

前来试探的人见老郭在犹豫,很有些失望。大伙看在眼里,但干着急没办法,不免觉得可惜,就忍不住叹气了。

听完这番介绍,朱元璋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他勉强支撑病体,跑到老郭那里去请缨。

老郭担心他大病初愈,身体吃不消,但耐不住朱元璋的再三请求,最终答应了。

得到郭子兴首肯后,朱元璋连忙挑选了骑士费聚等二人、步卒九人,连他自己一行十二人,马不停蹄赶往定远地界。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少年时代曾学习技击,朱元璋在濠州时与他结识,后见其容貌雄伟,遂交为莫逆。

当时正值盛夏,由于赶路太急,又加之刚刚病愈,身体虚弱的朱元璋中暑了。

所幸并无大碍,六天之后,他们一行人就到达了定远的宝公河一带,并隔着河水与那支民兵的营地遥相望见。

对方发现可能是濠州方面来人了,便全副武装列队出迎,表面是在显示尊重,暗地里更多的是想讨价还价。

元末的小股民兵或义军,往往都是在朝廷和大股义军之间骑墙观望,谁开的价高就卖给谁。

所以,此刻的朱元璋一行人,面对的是一支亦友亦敌的队伍。谈得好,摆酒相请结为兄弟,谈得不好,露出獠牙化为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