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组织了对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于2009年9月21日发布了2009年第87号公告,批准自即日起对红安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红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批准。红安苕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三、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销售及其知名度。近年来,红安县委县政府提出“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综合开发,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稳定粮食适应市场需求,为农户增收,农业增效,扩大了红安苕的种植面积。红安苕60%,经红安县红薯协会销往武汉等城市,8%留作种用,10%食用,22%直接销售。目前已形成城关镇、七里坪镇、华家河镇、二程镇等交易市场,年交易量6万吨以上。在确保红安苕种植面积的情况下,在红安苕的烤食型、水果型、保健型、淀粉型新品种研发上实现新的突破。
红安县于2005年成立了红薯协会,利用武汉中百集团平台,借助其庞大而先进的物流系统和经营网络,将红安苕和系列加工产品推向大城市、大市场各超市。上好佳食品有限公司落户红安,给红安县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大力发展红安苕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红安苕将成为红安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市场运作,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2005年,红安被列为全国“红色之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县,带动了红安旅游业和红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南来北往的游客,吃了红安苕连声赞好,就连远在京城的老将军们,时常还托家乡人捎点红安苕给他们。红安苕为农户增加了收入,为红安县农业经济增加了效益。
(2)种植状况。红安苕主要以红安本地品种如白皮红心苕、黄皮红心苕、红皮红心苕为主。近几年引进了其他特色红薯品种,如鄂薯5号、红心王、紫薯王、豫薯王等。红安苕是无性繁殖作物,一年一熟。一般作夏薯种植,为旱地二熟制与花生轮作,生育期200多天,一般是4月初育苗,6月中旬前剪藤扦插,10月中下旬收获;大田采取起垄种植,栽培方式是单垄单行,少数地方是单垄双行。
红苕能耐高温干旱,又能耐酸耐瘠,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每年都能获得稳定的产量。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在红苕育苗上,由露地冷床育苗到普遍推行薄膜覆盖育苗;在栽培方式上,由单一的扦插到现在推广育苗移栽,大大提高了成活率。近几年红安红苕生产面积、单产、总产保持了基本稳定。一般常年种植面积2.55万~3万亩,2011年为2.7万亩,单产1270千克左右,总产达3.5万吨。
(二)产品市场前景
红安苕生产是红安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红安苕种植面积达2.7万亩,总产量3.5万吨,基本形成了3个生产基地和10个示范点。全县成立了红安苕产销协会、农产品供销联合会等10个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年销售额4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400万元,社会效益明显。
为了推动红安苕“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名牌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红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红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为工作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红安县自然环境等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先进技术,逐步引导红安苕向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使红安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产品。
红安苕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1)规模化种植。到2015年,全县红安苕将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红安苕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单产1500千克,总产达15万吨,年产值3亿元。
(2)标准化生产。对红安进行推广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建立标准示范区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100%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技术集成本土化。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共5项全程质量制度,组织培训农民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和采后处理,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
(3)市场化经营。发展红安苕分等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和贮运保鲜。不断提高商品化处理率和处理水平,改善产品外观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4)产业化发展。完善专业合作社与生产者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技术推广方式上逐步引入市场化机制,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低
在红安苕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中,规模小且松散。目前,红安县有10家红安苕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3家,这些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平均固定资产不到百万元。和省内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相比,不论在规模还是在销售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的状况极易造成土地、资金、技术的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
目前,红安县虽形成了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雏形,但作为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运作主体的行业协会,还不能发挥有效的主导作用,其职能仅限于“上联政府、下联农户、内联商家、外联市场”,还没有形成“组织农户、行业自律、内管质量、外找市场、市场调控、品牌维权”的职能,还没有建立行业协会、经营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红安苕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红安苕一直滞留在鲜食的行列。
3.没有龙头企业,品牌观念落后
红安是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缺乏品牌打造的投入。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还比较落后,品牌意识更是淡薄,政府投入缺乏,没有重视和开发红安苕,导致农户和企业创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四)产业发展对策
坚持监督规范与保护发展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政策引导与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推动红安苕培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遴选品种,保护发展
打造红安苕品牌,优选改良新品种,积极引导和帮助现有红安苕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质监、农业、工商等部门加强对红安苕产品质量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2.龙头带动,推动发展
以红安苕生产的主产区为重点区域,从政策、资金、技术上加以扶持,着力提高红安苕的科技开发、市场开拓和农户带动能力。支持和鼓励现有的农业加工、销售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资源优化和品牌整合,增强红安苕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反租倒包等经营模式,重点引导公司与农户从契约规定、保价收购两个方面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种植、收获、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有机整合,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连接的问题,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3.品牌带动,优化发展
积极引导和帮助红安苕种植农户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红安苕地方标准,指导帮助农户开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创建工作,强化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推进农户节能、环保、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努力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4.政策扶持,促进发展
政府积极主动通过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推介宣传红安苕。形成政府重视、企业主动、消费者认知、多方合力推进红安苕的良好氛围。积极帮助行业协会、相关企业营销宣传,实施口碑传播,扩大红安苕知名度,积极推进专销柜、放心店建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红安苕品牌价值。同时,要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鼓励红安苕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拓宽市场,提供优惠政策用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资源优化和品牌整合,进一步增强红安苕的市场竞争力。
5.深度开发,形成产业
红安苕品质优良,但长期被作为粗粮食用。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它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孕育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支红军主力;和平年代,它甘当配角,走向餐桌。近年来,红安县把红安苕作为特色农业产业来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全方位进行扶持。目前,红安苕年均种植面积2.7万余亩,总产近3.5万吨,引进了龙头企业上好佳、天程食品和世纪天红食品公司对红薯进行深加工,其中世纪天红食品公司投入1亿元,建设年加工30万吨的红薯生产线,有望2012年10月投产。红安苕从商品性、色泽、口感方面具备了整齐度好、外形美观、商品性好的特征,适合大面积种植和深度加工,可以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支柱产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武穴佛手山药
一、概况
武穴佛手山药,也叫“广济佛手山药”。生长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余川镇及其毗邻的区域,属薯蓣科山药属,为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其地下的块茎,可做菜药两用。武穴种植山药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块茎扁且有褶皱,形状像掌状,淡褐色,其上密生须根,肉白色,切口有黏液。武穴佛手山药营养好,药用价值高。主要有三个品种:一为扁根,形似掌状;二为块根,形似马蹄;三为长根,形似棒状。前两种质量较好。
武穴佛手山药含有糖、蛋白质、钾及氨基酸、维生素等18种营养成分,煨制食用,香气四溢,风味独特,是很好的食物药。医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佛手山药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治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筋骨、益肾气、健脾胃、治泻痢、润皮毛等。检测表明,100克鲜山药含蛋白质2.5~3.5克,粗纤维0.3~0.8克,淀粉20~25克,类胡萝卜素0.02~0.04毫克,维生素C 4.1~4.3毫克,钙13~14毫克,磷45~55毫克,铁0.5~0.8毫克,钾300~350毫克,钠15~21毫克,镁25~31毫克,氨基酸(谷氨酸、精氨酸等18种)1.5~2.1克。与铁棍山药相比,佛手山药的干物质、磷和钾的含量分别高出7.0%、19.5%和26.0%,而铁棍山药中铁、钙和锌的含量分别比佛手山药高4.0%、7.8%和7.3%;佛手山药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以及婴儿发育的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及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铁棍山药,而粗纤维含量低于铁棍山药。总的来说,佛手山药的营养价值高于铁棍山药。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食品检测中心检测,佛手山药的多糖含量要比铁棍山药和淮山药高出50%,糖和蛋白含量要比铁棍山药多25%左右,吃了这种山药对身体有益。中医认为山药养胃,而武穴佛手山药的多糖和糖蛋白正好起这个作用。其次,佛手山药与普通的棍状山药比起来口感更香甜绵软,也比其他的山药更易熟而适宜于煮、炸、炒等烹调方法。武穴佛手山药生长在大别山南麓,因其生长对地理位置的要求苛刻,而仅在武穴市(原广济县)北部局部生长良好,属无公害绿色食品。武穴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武穴佛手山药生长区域以砂壤土为主,土壤熟化程度高,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合佛手山药生长。一般佛手山药在气温低于20℃就会停止生长。
近年来,武穴大力发展山药经济带,梅川、余川等地山药面积达3万亩,使武穴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山药生产基地,远销京九沿线的五六十个县市,正组织出口东南亚地区,还着手延伸开展山药下游产品。
据清同治壬申《广济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开始引入种植,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栽培面由横岗山向太平山扩展并覆盖大别山二支脉。广济古称佛国,原广济县名即取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僧玄奘和尚(俗名蒋祖)远游暹罗(今泰国)等地,来到广济,建大藏寺居之。佛手山药即由大藏禅寺僧人首先栽种,初以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药物栽种,因栽种于寺庙,用之于医药,且形似手掌,故称“佛药”。与龙坪所产之龙药(为名药材,久已失传)齐名。后传入民间,渐有人佐以菜肴,以滋补身体,始觉美味无比。至明代,蕲春李时珍发现“佛药”与“山药”十分相似,便有“佛手山药”之称。佛掌山药外形酷似手掌状,故称之为佛手山药,仅产于武穴与黄梅交界之横岗山区太平山,需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培育,存在种植难、保鲜难、提高产值难等问题。
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58号公告宣布武穴佛手山药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广济佛手山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穴佛手山药的地理保护范围是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余川镇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及其毗邻的佛手山药生长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5°49′,北纬29°50′~30°13′。武穴佛手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武穴市农业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广济佛手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武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
武穴佛手山药地理标志使用许可证的企业有梅川佛掌山药加工厂和武穴市万星面业有限公司。
三、产业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60年代,受“以粮为纲”的影响,武穴佛手山药种植面积、产量均大幅下降,1979年以后,才逐渐得以恢复,特别是近几年,武穴市委市政府将佛手山药生产作为“武穴食品产业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并依托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发新产品,创建名品牌,对创建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给予奖励,大力促进武穴佛手山药的生产与开发。近年来,武穴佛手山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1)生产基地规模化。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山药播种面积达25万多亩,常年山药播种面积大约2.2万亩,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的梅川、余川两镇,常年产量在2.5万~3.8万吨,年均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2011年山药播种面积3万亩,可实现总产4.05万吨,可创产值2.5亿元,现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佛手山药”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