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一定要知道的博弈常识全集
3069300000002

第2章 走近博弈论,了解博弈论(1)

什么是博弈

小王和小李在下棋,小王在出子时,为了赢棋,就必须仔细考虑小李的想法,而小李在出子时,为了赢棋,也必须考虑小王的想法;所以小王在考虑小李的想法时,还得想到小李也正在琢磨小王的想法,而小李当然也知道小王想到了小李对小王的想法中国有句古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弈的双方--小王和小李就是需要做到知己知彼。他们都很明白对方的策略,说得拗口一点就是:一方知道另一方知道自己的策略,反之,另一方亦然,这种句法我们可以一直用下去,直至打上省略号,而这些正是对弈的双方所掌握的公共信息。

这中间所包含的道理就是博弈论。俗话说“人生如棋”,如今的时代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时代,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执子的棋手,他们为了各自追求的利益去费尽心思地揣摩那些要与之打交道的人的内心想法。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与合作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从而得以在利益博弈中抢占先机。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博弈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博弈论的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最初,这种思想主要应用于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此时,人们也只是单纯地凭借经验来对博弈局势进行把握,尚未发展到理论化的层面。

“Game Theory”在我国被译为“博弈”,由于其浓厚的学术意味而给人以强烈的理论色彩,甚至让人感到高深莫测。其实不然,博弈论说繁就繁,说简单还是很简单。抛却那些繁杂而专业的术语,我们可以说博弈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依靠自身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予以实施,从中取得相应的结果或收益。比如棋弈中的棋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每一次“出棋”的理性化和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对弈双方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获得最合理的策略。诸如象棋、扑克牌等古老而普及的游戏中讲究的就是这种策略,博弈论也正是衍生于此。

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完备的逻辑框架和体系来研究其规律和变化。

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此,博弈论正式诞生了。1944年,约翰·纽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书将二人博弈推广到多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这也是现代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纽曼和摩根斯坦指出,博弈论就是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有利益冲突的双方在竞争性活动中制订最优化的胜利策略的理论,这种策略就是根据游戏规则制订的处理竞争、冲突或危机的最佳方案。

说到博弈论,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天才约翰·纳什,他在自己的论文《多人博弈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等著作中,为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对博弈学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等人的研究也推动了博弈论的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理论层面,更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三只猴子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终于它们发现一口井,欣喜若狂的猴子们跑到井边,但眼前的情景却让它们有些沮丧,原来它们发现水井里的水并不多,且井还比较深,它们任何一个单独去喝都不可能喝着水。于是其中一只猴子想了一个办法:一只猴子用尾巴勾住井边的树枝,然后再抓住另一只猴子的尾巴,另一只猴子再抓住底下一只猴子的尾巴,如此连在一起,吊下井去喝;第一只猴子喝一点水后就上来,然后它同第三只猴子一起吊第二只猴子下去喝;第二只猴子喝一点后也上来,它再同第一只猴子一起吊第三只猴子下去喝--如此轮流。第一只猴子最先吊下去喝,它想:这井里的水也并不多,我第一个被吊下来,还算幸运,一定要喝个饱。于是它就咕咚咕咚地大喝起水来。第二只猴子一看着急了,它想:井里的水这么少,等它喝完了上来,哪里还有我的份儿?干脆放了它,我自己下去喝吧。最上方的第三只猴子也在想:水越来越少了,等它们喝饱了,我岂不是只剩下啃泥的份儿了?还是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于是,第二只猴子放了第一只猴子的尾巴,第三只猴子放了第二只猴子的尾巴,它们只管自己抢先跳下去喝水了。等喝饱了它们才发现水井井壁湿滑,想要出来是难上加难了。后来,在它们还没有把出来的办法想好时,就一起饿死在井里了。

《红楼梦》中有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三只猴子也正应了这句话。在面临某种选择时,猴子们没能做好决定,因此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其实类似的错误,人类也经常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进行各种选择,并且根据这些选择作出相应的决定。你所做出选择和决定会对他人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同样的道理,他人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也会对你的决策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你认为你聪明且关心你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也一定要知道,你的对手也一样聪明且关心他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对手的目标往往会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你与对手也不是没有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在作决策时,你就应该将这些因素全部纳入到你的考虑范围之内,同时还应将如何发挥合作因素的作用考虑在内。

到此,我们对博弈论的认识也该有所改观了,它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并不难理解。它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存在于经济学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场上,你同上司、同同事、同下属之间都存在着博弈;在商场上,你同客户、同竞争对手之间也存在着博弈;在情场上,你同爱人、同情敌之间也存在着博弈……博弈论就是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通过策略产生的相互依赖行为。博弈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他们会通过一些手段以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合作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利益冲突,行为相互影响,而且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另外,博弈论还研究人的行为在直接进行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和决策过程中的均衡性问题。

通俗地说:所谓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选择策略并将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之前,需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可能会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他人产生影响以后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尽量避免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前提下,选择一个最佳的行动计划,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的构成要素

了解了博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一场博弈有哪些构成要素。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一对夫妇下班回到家,吃罢晚餐就坐在电视机前准备看电视。此时,节目预报显示,一个频道要播放丈夫为之着迷的球赛,而与此同时,另一个频道会播放妻子喜爱的韩剧。但是家里却只有一台电视机。于是,围绕着到底看哪个频道的哪个节目,一场博弈就此展开。

从这场博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形成一个博弈的完整的六个要素:

博弈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

任何一个博弈都存在一个必需的条件,这个必需的条件就是: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毫无干扰的真空环境里做决策。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假如这个时间段只有丈夫或者只有妻子一个人在家,就不会存在夫妻争看电视节目的博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倘若只有一个人做决策而根本没有他人干扰,那么这就是一个传统经济学或管理学中最常研究的最优化问题,即决策者在一个既定的局面或情况下如何做决策的问题。拿最简单的一个最优化的例子来说,吸烟伤身,不吸烟又伤心,选择吸烟还是不吸烟?这就需要烟民来权衡利弊。如果他不是单身,而是有妻儿或女友,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博弈。这正是,往往博弈者的身边都会充斥着其他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决策者,他们的选择与其他博弈者的选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互动关系自然会对博弈各方的思维和行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博弈结果。

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

这里的资源并不单指矿山、石油、土地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社会资源。值得指出的是,利益具有主观性,人们之所以参与博弈就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来解释,即凡是自己主观需要的就是资源;反之则不能构成资源。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我们还常听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老婆总是别人的好”。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眼里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就像俗语所说“刺猬认为自己的孩子光”“屎壳郎认为自己的孩子香”,但是这种自己认为的优点或者宝贝,在别人看来也许并不赞同或者并不珍重。效用递减规律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上面的案例中,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并不是电视机的所有权,而是电视机在某一时段的使用权。事实上,在那些对于球赛或韩剧都没有丝毫兴趣的人眼里,这两个节目都不会成为他们争夺的资源或收益。

博弈参与者要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或行动

策略即计策,是博弈参与者所能够选择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孙子兵法》中所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这里讲的就是一种直接、实用的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

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策略选择并不会牵涉到分析关键因素、确定局势特征等理论化的内容,而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博弈论中的策略,则需要通过首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从而为达到最重要的目标进行手段选择。因此可以这么说,博弈论中的策略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局势的发展。

博弈参与者要拥有一定的信息量

有时候,博弈参与者掌握的信息并非是完全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比如今天早晨起来,你看到天气阴沉,经验告诉你,这是一种下雨的前兆,但是到底下不下雨你也无法确定,这时如果你要出门,带不带伞便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此时你掌握的信息就不是完全的信息,你要用以做出决策的信息条件没有确定性。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说明信息不完全的例子,从情理上说,现实生活中我们是要带上伞出门,以防万一。

博弈参与者有作出策略选择的先后顺序

在很多决策活动中,一旦涉及多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决策时,为了确保公平合理,就往往需要这些参与者同时作出选择。但是,多数情况下,参与者的决策是有先后之分的,并且还会出现一个参与者要作出不止一次决策选择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次序问题。所以,博弈必须规定其中的次序,次序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其他方面都相同,通常也划为不同的博弈。

博弈参与者要寻求一个均衡

均衡就是平衡之意,也就是指所有博弈参与者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中的均衡,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博弈的结果都能达到均衡。举个例子来说,一种商品倘若正处于某一价格上,则此时想以此价格买此商品的人都能买到,而想以此价格卖出此商品的人也都能卖出,此时就可以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了均衡。

博弈的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弈论。

人生处处皆博弈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从博弈中得到解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某人在某天早晨突然生病等现象都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也许大家会感到奇怪,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用博弈论来解释是可以理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用博弈论来解释也可以理解,但是自己生病怎么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呢?一个人还能同谁进行游戏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人和病就是较量的双方。人总是要面对以下两种情况,生病或者不生病,生病的时候就会用求医问药来解决,不生病的时候自然就用不予理睬来对待。这显然就是一种人与疾病之间进行的博弈游戏。

何止是人生病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万事万物都可以在博弈论中找到答案。比如农夫种庄稼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过程。大自然的策略是“天旱、洪涝、风调雨顺”等,而农夫就会给出相应的对策,如“防旱、防涝、放心休息”等。当然了,农夫也不知道大自然究竟会采用哪种策略,他们要做的就是只有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或者根据相关的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倘若他们判断今年的旱情较重,那么他们便会早做防旱准备;倘若他们判断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那么他们便会早做防洪防涝准备;而一旦他们判断今年会风调雨顺,那么他们就可以优哉游哉地等待丰收了。

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者多人的博弈。比如,你感觉某一天应该是你女友的生日,但是你又不能确定。如果那天的确是女友的生日,你可以送上一束鲜花,这时女友必定会很高兴,反之,如果你没有任何表示,则女友必定会因你忘记了她的生日而闷闷不乐或者直接埋怨你;如果那天并不是女友的生日,你依然可以送一束鲜花,这会给女友一个意外的惊喜,而此时如果你不送鲜花,那生活会同往常一样进行。这就是一个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你将要对付两种可能发生的状况,一种情况是那天的确是女友的生日,另一种情况是那天不是女友的生日,而无论是哪种情况,你要采取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另外,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莫过于夫妻吵架了,而这也是一场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可以采用:或强硬或软弱。此时,博弈的可能结果无外乎以下四种组合:一是丈夫和妻子都强硬;二是丈夫强硬而妻子软弱;三是丈夫软弱而妻子强硬;四是丈夫和妻子都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