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3070200000005

第5章 情绪心理常识(4)

7.该发泄时就发泄。趁身旁无人时哭上几声,或拍打一下桌椅,跺一跺脚,又或者去无人的地方喊叫,都能够平复我们的坏心情,让心情变得好起来。坏情绪和洪水一样,治理它,疏导好过压抑。

培养稳定的情绪,是我们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良好前提与基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心理摆效应”,是一个人的气度、涵养、胸怀和毅力的表现,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

潜意识与心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在攻读精神病学博士的年轻小伙子维克多?弗兰克被关进了德国纳粹集中营。在这里,维克多?弗兰克每天都会看到一些因不堪忍受集中营里暗无天日的生活和非人性的残酷折磨而发疯甚至宁愿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维克多?弗兰克也很恐惧,但是他尽最大的努力强迫自己不去看更不去想那些可怕的事,而是努力地回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生活。那种生活里有绿草如茵的学校,有妈妈烘烤的香味扑鼻的曲奇饼,有漂亮活泼的情人……他甚至强迫自己去刻意地幻想他有朝一日走出纳粹集中营后的生活。他想象着自己走出集中营后会幸运临头,会创造奇迹……

就这样,维克多?弗兰克无时无刻不在幻想,从此,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忧心忡忡了,甚至他的脸上会洋溢着笑容。

最终,维克多?弗兰克脚步轻盈地走出了集中营,亲友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在维克多?弗兰克的脸上看到的是神采奕奕,而不是饱受折磨后的疲惫、痛苦和恐惧。

维克多?弗兰克之所以能够快乐地走出集中营,正是因为他在集中营中一直利用自己的潜意识来作用自己的内心。他时刻给自己暗示,他拥有过并必将再次拥有美好的生活。这种潜意识让他变得充满了希望。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时候,这个人就真的办不成此事了。希望是一个人活着的动力,有希望的人才有活下去的勇气。心理学上讲,人体如同一个大的化工厂,你有什么样的心情,身体就进行什么样的化学合成。保持好的心情对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份好心情,经常想象生活的美好,想象未来人生的幸福,再大的伤痛都不会把你打倒。

当一个人看不到生活里的阳光,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但是如果你相信生活的每个角落里即将要有阳光洒下,备受苦难折磨时也能变得乐观。但是只有乐观还不够,还要学会坚强,学会如何用乐观去承受痛苦,并打倒痛苦。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每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乐观、勇气和坚强。但是,生活的阳光不光是由这三样东西组成的,我们要不断寻找新的阳光,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什么是潜意识了。简单地说,潜意识就是当你看见某件事时,你的身体会自动自觉产生行动,比如你看见一个杯子从桌子上掉了下来,你会不经过思考,而马上伸手将其接住。

人的潜意识往往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它通过作用于一个人的心理,而影响一个人的状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不高、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那么,即使他有很强的实力和能力,他也都很难取得成功。在竞争对手面前,如果你增加了心理压力,失去了取胜的信心,那么,你就很可能成为失败者,不过打败你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你自己。

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单决赛在我国选手容国团与匈牙利老将西多之间进行。

中国有句古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在当时,容国团与西多均为世界上一流的乒乓球运动员,而容国团本人最怯西多。因为,两个人曾经多次交过手,每次交手都是容国团屈居其后。在几天前的团体赛上,容国团就与西多相遇了,而且又无例外地以0∶2战败。一次次的交手失败,使得容国团更加胆怯。因此,此次男单决赛还没有开始,容国团就已经忐忑不安了。

显然,倘若容国团以这种心理状态去参加对决,则谁胜谁败将不再会有太大疑问。中国乒乓球队的团长陈先与副团长张钧汉都发觉了容国团的这种心理状态,因此他们在经过一番研究后,果断决定:决赛时,由运动员杨瑞华任容国团的场外指导,而当时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是傅其芳。乒乓球队的领导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杨瑞华在与西多的多次交手中从未输过一次。前几天的团体赛上,他依然是以2∶0战胜了西多。容国团得知杨瑞华做场外指导后,心里便踏实了很多。

比赛开始后,西多很快便胜了第一局,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西多在中间休息换场地时,突然发现容国团的场外指导不是傅其芳,而是每次交手都会战胜自己的杨瑞华,一下子,西多开始紧张起来,甚至都没有听进去自己的教练的话。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杨瑞华,试图看出他对容国团做什么手势。新一局的对决开始后,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多显得焦虑不安,阵脚大乱,而容国团却变得越来越在状态,结果连胜3局,最终以3∶1夺冠。

比赛结束了,但是留给人的思考却并未就此结束。可以说,容国团和西多的实力不相上下,或者说西多的实力要略胜一筹。但是,稍占上风的西多却最终败给了荣国团,这就不能以单纯的实力来解释了。其实,这是一场心理战。中国代表团的领导们正是抓住了西多对杨瑞华的恐惧心理,用杨瑞华做场外指导来对西多展开心理攻势,结果使得西多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节节败退。其实,西多的对手是容国团,而容国团在此之前从未赢过西多。西多之所以最终败给了容国团,是因为他在自己从未战胜过的对手面前失去了心理平衡。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在作怪。西多曾一次次地败给杨瑞华,因此他对杨瑞华本能地产生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是这种实际上起作用的刺激,在他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产生了恐惧心理。而这种恐惧心理恰恰是他败给了自己从未败给过的对手的原因。反过来,就容国团而言,在得知自己即将与自己从未战胜过的对手争夺男单的冠军时,他也很紧张,“潜意识”告诉他,他无法战胜即将交手的西多。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场外指导是西多的克星杨瑞华时,心里的那块石头就落了地。又是“潜意识”告诉他,西多是无法战胜杨瑞华的。而杨瑞华来为自己做指导,自己必然也会间接成为西多的克星,于是信心大增。胜券在握的心理使得容国团沉着自信,也能够机智巧妙地应对各种球。容国团的表现使得西多在潜意识中更加坚信了自己很难战胜对方的心理,因此愈加慌乱。结果,容国团赢得了我国乒乓球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弗洛伊德说:“人的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是飘浮在海面冰山上的小小山尖,而潜意识部分则是在水下看不见的巨大山体。”由此可见,潜意识对人的心理的重要性。的确如此,潜意识就像一个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士兵,而某种想法就像是上级下达的一道命令。一旦命令发出,士兵便会无条件地服从。当然了,它只是一味地服从命令,而不去分辨命令的好坏。对于好的想法,潜意识会马上执行,坏的想法也不例外。就像上文中的容国团和西多,两个人的潜意识都无条件地执行了各自的想法,积极地使用这一规律的容国团给自己带来了自信、沉着、机智和胜利,而消极地使用这一规律的西多则给自己带来了沮丧、焦躁、慌乱和失败。

心理学家说,人的潜意识是其情感的发源地。倘若这个人想的都是好事情,则好事情便会找上来;而倘若这个人想的都是不好的事情,则就会遇到坏事情的麻烦。这就是一个人心理的工作方式。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习惯思维方式是和谐的、具有建设性的,那么,我们就会经历健康、成功和一切美好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如何使用我们的心灵。

时间错觉定律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别人要他把复杂的相对论简洁明了地解释给大家时,爱因斯坦说:“比如你正在与一位漂亮的女士坐在一起,这个时候即使你已经坐了两个小时了,你仍然会感觉好像只坐了一分钟;而如果在炎热的夏天,你却坐在炽热的火炉旁,那么,这时即使你只坐了一分钟,你也会感觉好像是坐了两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解释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概括了相对论,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他的解释却真实地概括了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那就是对时间的错觉。时间本身是有其客观长度的,然而,在人们心里,时间又有一个相对的长度,而这个相对长度往往与客观长度有出入。这取决于人心理的主观性。人的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在不同的情绪和心态作用下,人们对时间的知觉便会表现出一种过快或是过慢的状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时间错觉”。

的确如此,与漂亮的女士聊天,无疑是甜蜜的体验,没有人不渴望这种甜蜜能长时间持续下去;而炎热的夏天坐在炽热的火炉边,分分秒秒都是一种煎熬,每个人都会盼着这种情况马上终止。也许正是由于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情况的比较,使我们产生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错觉。我们常说的“春宵苦短”、“度日如年”,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那么,人们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感觉时间过得快,什么情况下又感觉时间过得慢呢?

通常情况是这样的,当人们做那些内容丰富有趣的事情时,会感觉很愉快,这时,也会感觉时光飞逝;反之,则会感觉“度日如年”。这是因为对于那些美好有趣的事情,我们都希望它停留的时间长些,因为有了这种“恨不能长久”的情绪,才会感觉它转瞬即逝;而对于那些厌倦恐惧的事情,人们总是盼望它早些过去,然而,越是希望它过得快,就越是会感觉分分秒秒都如此漫长。

在一些访谈类节目里,我们常常会听到那些遭遇大的灾难的人们回忆自己身陷险境时的感受,他们会说“那是我生命中最长的三分钟”或“我从来没有发现一分钟会是那么漫长”……这就是恐惧给人们制造的巨大的时间错觉。

一名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时间错觉感受。

他回忆说:“1945年3月,我们的潜水艇在中南半岛附近6英尺的海下。不久,雷达上显示一支日本舰队向我们驶来,其中包括一艘驱逐护航舰、一艘油轮和一艘布霄舰。我们连续发射了五枚鱼雷,都没能击中目标。突然那艘布霄舰径直朝我们开来。在我们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时,6枚深水炸弹就在我们四周炸开了,巨大的爆炸将我们直压海底。尽管如此,深水炸弹依然不停地投下来,爆炸持续了整整15个小时,我的心悬在嗓子眼,几乎无法呼吸,我认为我们死定了!直到那艘布霄舰把它所有的炸弹用完了才离开。而那极其平常的15个小时,在那时却让我感觉足足有1500万年。”

的确如此,在灾难和困境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煎熬。

另外,时间错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人们往往会感觉到前慢后快。比如,一个星期,周一、周二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这一周才刚刚开始,何时才能到周末。等周三一结束,我们就会一下子感觉看到了希望,认为一眨眼的工夫就到周末了。同样,一个假期,前半段时间相对后半段时间而言,总是感觉漫长,而一旦时间过半,便会感觉越来越快。

所以才会有人说:“年怕中秋日怕午,星期就怕礼拜三。”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一段时间的前期,我们会感觉后面的时间还很多,因此就不着急,也就感到时间慢;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便会感到时间已所剩不多,内心就会开始着急了,也就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在童年时代,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如此慢,有首歌不是这么唱吗:“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这是因为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但是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当我们突然间意识到开始“奔三”,或者当我们已经由“而立”到了“不惑之年”,我们会发觉时间就这样转眼过去了。我们希望它慢下来,因为我们开始意识到时间不那么多了,越是如此就越着急,越着急就越是会感慨“人生苦短”。

这首唱遍大街小巷的《童年》实在是很好地体现了时间错觉定律,“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会想四年的时间该怎么熬过去啊,可是就在我们认为难熬的下一刻,我们却发现即将面临毕业了。

其实,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错觉,我们都应该明白:时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充裕。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珍惜它。

疼痛麻木定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

在一次战斗中,关羽臂上中了毒箭。华佗前来为其治疗。当时,在不进行麻醉的情况下,给手臂实施手术,往往是将手臂固定在铁环中,然后再找来厚厚的被子蒙住伤者的头部以减轻手术的疼痛。但是关羽却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他命人做好饭菜、摆上酒席,并叫来马良下棋,在吃喝、说笑、对弈的过程中,就让华佗对其手臂进行了手术。割皮肉,挤毒血,然后再用刀刮去骨上的毒质,最后上药,再缝好伤口。

整个过程,旁边无人敢直视,甚至很多人都捂着自己的眼睛。但是关羽却丝毫没有表现出疼痛的样子,他纵情酒菜、谈笑风生、聚精会神地下棋,让人惊叹不已。众人纷纷认为关羽不愧为英雄豪杰。

的确不可否认,关羽是个好汉,但是他的忍耐并非众人想象的那样无人能及。对于疼痛,关羽并非麻木不仁,在处理疼痛时,他也并非是咬牙死扛,而是用了一种转移自身注意力的方法,来忽略疼痛。这种方法其实是心理学上常讲的疼痛麻木定律。众人之所以惊讶于关羽的忍耐力和意志力,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尚未听说过这个心理学的概念而已。

现代心理学和医学研究发现,疼痛并不完全是由人的身体引起的,之所以会产生疼痛,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疼痛是人们的身体感觉与他们自身对这些感觉的心理反应混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知觉。而心理反应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将疼痛的强度夸大或缩小。这也跟人的注意力有关,无论是谁,其注意力都是有选择的,如果对这方面关注多了,对另一方面的关注自然就少了,完全关注这一方面了,当然就会完全忽略另一方面。关羽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喝酒吃肉、说笑下棋这方面,忽略因手术带来的疼痛,因此,他也就不会感觉到疼痛那么难以忍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