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金融学
307300000027

第27章 中央银行——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 (2)

美联储的独立性保证了在做出货币政策决策时可以摆脱来自政府或议会的政治压力。作为政治家的总统和议员,其行为目标是连选连任,这就要迎合选民的意见,选民往往是目光短浅的,只看重眼前的经济繁荣,而很少想到这种繁荣在未来引起的通胀压力。因此,他们通常都喜欢能刺激经济的低利率政策,而不喜欢提高利率。就总统而言,大选前的经济繁荣、失业率低对他连选连任是有利的。因此,在大选前会选择刺激经济的政策,当选后又会实行紧缩,以遏制通胀。这就是说,当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经济政策为政治服务时,政策本身有可能成为经济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美联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私有的银行,它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日趋稳固,它越来越倾向于扮演调节经济稳定的角色。在美联储独立性保卫战中,人们看到了保持央行独立性的重要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近年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已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和趋势。纽约大学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指出,央行和政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通货膨胀虽然是政府最不能抗拒的事情,但央行失去独立性以及和政府之间的清晰界限对国民经济来说,将更加危险。

央行的独立性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影响、指挥或控制。从广义上看,央行的独立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目标的独立性,即央行可以自行决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二是央行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即央行可以自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提倡央行政策的独立性目的是要使央行从短期、短视的政治压力下解放出来。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央行实现价格稳定的可靠性及其他好处。

央行独立性的程度即依赖于一系列可观察的因素,如法律差异,又依赖于某些不可观察的因素,如其他政府部门的非正式的安排等。

因此,要保证央行政策的独立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前提是央行对货币政策具有最终决策权;

第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具有较长的任期,而且重新任命的机会有限,这是央行顺利实施操作独立性的有效保证。

第三,将央行排除在政府工作分配之外,可以确保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

第四,确保央行不直接参与国债成效。

利率政策:“四两拨千斤”

2007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35 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1.17个百分点。2007年底,央行发表报告认为,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适度上升,有利于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抑制过度投资;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居民资金流向,稳定社会通胀预期。在物价水平走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提高存款收益水平并努力使实际利率为正,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下降速度已明显放缓,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所占百分比,第一、二、三季度降幅分别为5.6、4和0.9个百分点,幅度明显减小。第三季度,储蓄存款余额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在五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适度缩小金融机构存贷款利差,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在各次利率调整后分别为3.60%、3.51%、3.51%、3.42%、3.42%,利差从年初的3.60%逐步缩小为3.42%,累计缩小0.18个百分点。

央行表示,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利率上调有助于吸收存款,抑制流动性,抑制投资热度,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贷款需求,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利率这个经济杠杆使用起来要考虑它的利弊,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幅度调整都是讲究艺术的。以日本10年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的零利率政策为例: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后,大量借款不能偿还,给银行机构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中小企业因资金周转不开大量倒闭,殃及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跟着破产,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日本政府扩大公共事业投资,年年增发国债,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财政濒临崩溃的边缘,国家几乎无法运用财政杠杆调节经济。为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刺激经济需求,日本银行于1999年2月开始实施零利率政策。2000年8月,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苏,日本银行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2001年,日本经济又重新跌入低谷。2001年3月,日本银行开始将金融调节的主要目标从调节短期利率转向“融资量目标”,同时再次恢复实际上的零利率政策。2006年7月14日,日本央行解除实施了5年零4个月的零利率政策,将短期利率从零调高至0.25%。零利率的解除,也标志着日本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在经济跌入低谷时,低利率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由于市场利率的下降引起存款利率的下降,使储蓄者蒙受一定损失,直接影响到个人消费的提高;另外,由于短期资金唾手可得,助长了某些金融机构的惰性。在低利率政策下,金融机构不用说实行证券化、开发衍生金融产品,就是连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都很小,特别是保险行业经营已出现困难。因此,过低的利率使金融机构丧失了扩展业务与进取开拓的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政策意味着日本利用金融手段刺激经济的余地也越来越小。

央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不同国家的利率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央行领导人曾用“橘子是不能跟苹果相比”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各个国家利率手段的内涵和定价机制不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西方很多国家和过去十年中的日本一样,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西方各国对于中国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呼声很高。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利率对本国汇率和对他国汇率都有重要的影响。利率是货币供求关系的产物,增加货币投放量,市场上货币增多,供大于求,导致利率下降;反之减少货币投放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供不应求,利率提高。以中国和美国为例,如果中国增加货币投放量,利率降低,而假设美国利率不变,在外汇市场上导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反之如果美国降息,而中国利率不变,将导致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因此,一国的利率政策不仅会影响到本国人民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还会通过汇率作用于他国的经济。

汇率调节:内外兼顾

1995年以来的强势美元政策实际上就反映了政府干预汇率的真实内涵。若无政府的出手干预,美元本无如此强劲升值的内在爆发力与持久力。当时网络股泡沫的五彩缤纷扰乱了人们的视觉和知觉,使他们并未体悟到美元在步步升值。美元升值对公司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冲销和淡化。人们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信,美元的升值促使了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进而加速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化进程。

除美国之外,欧盟和日本政府是否采取干预政策也同样关系到欧元和日元相对币值的高低。自2000年10月25日欧元创下0.82美元的历史最低纪录以来,美元虽然相对于主要的国际货币均在贬值,但贬值的幅度却大相径庭。对于欧元贬值的幅度虽然高达近54%,但对于另一主要货币日元的贬值幅度却仅有2.1%而已。

这是一则典型的汇率调节的案例。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汇率的干预程度直接影响到币值的高低。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汇率呢?简单地说,如果汇率完全听凭市场的力量而自由浮动,可能会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形,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损失。比如说,今天1美元能兑换8元人民币,明天却能兑换10元人民币,后天变得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国内的出口商为了使收到的美元能换更多的人民币,那么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再进行交易。国内的进口商为了用人民币换来更多美元从而购买更多的货物,就会等到后天再进行交易。所以,要是汇率波动过于剧烈,就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当汇率有较大波动的迹象时,一般情况下,本币汇率猛涨时,政府会抛出本币,买进外币,买入的外币就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本币汇率猛跌时,政府就会买进本币,卖出外币,这时,外汇储备就成了调节汇率变动的蓄水池。

这是较为被动的情况。为了平衡国际收支,政府有时也会主动引导汇率的长期变动。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政府除了动用外汇储备弥补逆差外,有时也会让本国货币贬值,这样使进口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了进口产业。如果一个国家出现了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那就说明出商品卖得实在是太便宜,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这时候政府就应适当地让本币升值,让国际收支呈现大致的平衡状态。

如果政府不让本币升值,因为汇率也牵涉到贸易往来国的利益,因此有时会招来其他国家的干预,汇率之争的本质实际上国家利益之争。汇率变动的背后,既是各国货币之间的较量,也是各国实力的竞争。因此一国政府总要权衡汇率高低得失,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安排,便得让本国利益最大化。

灵活公开市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