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点击
斯宾塞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被很多人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他的快乐教育理念来自对孩子天性的透彻分析和妥善驾驭。他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并提出了“逃走教育,快乐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揭示了科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对西方科学教育理论的开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斯宾塞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科学教育,推崇“实用”的知识。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制定了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斗争
2提倡自主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3提倡快乐和兴趣教育,反对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
痛苦的功课使知识变的讨厌
斯宾塞认为,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错误不在于兴趣,而在于家长的态度
要知道,兴趣大都针对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东西
实际生活中却有很多家长认为,任凭孩子随着兴趣的引导,玩那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东西,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时间他也不能增长多少知识。
错误不在于兴趣,而在于家长的态度
斯宾塞认为,错误并不在于孩子的兴趣,而在于家长能否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从中去获得新的知识、方法和对孩子有益的习惯。家长们可以从小斯宾塞的身上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古往今来,不少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成功都是在小时候的的兴趣爱好之中开始的。就象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最好的老师。沿着这位 “ 老师 ” 指引的途径走去,也许可以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命的乐园和事业的归宿;兴趣是位风趣的老师,因为它把 “ 学 ” 与 “ 玩 ” 统一起来。寓学于玩, “ 玩 ” 中求 “ 乐 ” ;兴趣又是 位热情 的老师。它能诱发孩子更加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人们总认为是最美好、最富于诗情画意的。
加入他的“兴趣小组”,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
当斯宾塞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在花园里对蚂蚁产生兴趣时,便也加入了他的“兴趣小组”。第一天,仅仅是看,是玩。看它们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来,怎样跑回去报信,带来更多的蚂蚁……第二天,斯宾塞拟出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在“自然笔记”里开设蚂蚁的专页。
——从书本上更多地了解蚂蚁,并作上笔记。
——蚂蚁的生理特点:吃什么?用什么走路?用什么工作?
——蚂蚁群的生存特点:蚂蚁群有没有王?怎样分工?怎样培育小蚂蚁?
有了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了。如果说开始他只是觉得好玩,那么现在他还觉得有意义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一个夏天。实际上,在这份计划里,已溶入了系统获取知识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类似这样的事一件又一件地“必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蚂蚁之后是鱼,鱼之后是鸟类,鸟类之后是蜜蜂。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仅仅学习这些动物的一般知识,而且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
斯宾塞提醒到,父母在这种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而有目的的引导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促进剂,不管是什么,最终还是要转化为动力推动自己的学习前进。可另人遗憾的是,现在虽然有很多父母知道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但却常常会指责孩子的一些“没有用”的兴趣。他们企图按照既定的模式去设计孩子的未来,保留一些“有用”的兴趣同时删掉一些“没用”的兴趣。
在斯宾塞看来,这种想法和做法可以用荒唐来形容,因为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兴趣无所谓 “有用”或“没用”。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引导孩子培养某种特长;发明大王爱迪生聪明吗?不聪明,小学都没毕业学校就不要了,但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妈妈,爱迪生的妈妈懂得教育的秘诀,知道学习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说没有妈妈就没有发明大王爱迪生;诗人郭沫若小学语文也考了56分,不及格,说明他小时候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就因为他对诗文感兴趣才成了大文学家。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你的孩子就一定是未来的爱迪生,或者是未来的郭沫若。
那么父母该怎样利用孩子的兴趣,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呢?斯宾塞给家长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表现出兴趣时,不能简单地因为自己认为“没用”而指责、否定他。
——利用这种兴趣可能给他带来的快乐专注,从而使他获得与这一兴趣相关的知识。
——引导孩子通过自己查阅和请教别人的方式来获得知识。
——记录是使知识存留下来,并训练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的好办法。
——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也要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把题目写下来,让他口述。
——尽量不使用“任务”、“作业”这类词,而代之以有趣的开头。
是我们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愿望
是我们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愿望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费尽心思地,把我们所能知道的全部知识一股脑儿灌输给孩子,不问他们理解与否,最后发现,孩子们已变得习惯于被动接受,懒于思考。原来竟是我们的教育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扼杀了他们学习的愿望。
是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儿童对学习没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并在真理面前感到激动和惊奇,那是谈不上热爱知识的……
这种“喜欢、激动、惊奇、紧张”便是好奇的表现。当孩子们好奇心被激起;便会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地去探究真理,学习的兴趣也就产生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合。斯宾塞认为,是好奇心让孩子自愿学习。
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
斯宾塞认为,很多孩子对学习敌视,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来看斯宾塞是怎样教育儿子的。
斯宾塞很小的时候也和现在很多孩子一样对书本根本提不起兴趣。为了增加他读书的兴趣,老斯宾塞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一天,老斯宾塞拿着个沙漏,告诉儿子说,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整好是三分钟。小斯宾塞听说后对这个沙漏很好奇,也想玩玩。这时老斯宾塞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听爸爸一起讲故事,每次以三分钟为限。看看这个漏斗是不是准确。小斯宾塞很高兴地答应了。但事实上小斯宾塞小斯宾塞的注意力全都在这个沙漏上了根本没有留意看书,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老斯宾塞没有气馁,他一次又一次地和小斯宾塞玩这个游戏。这样数次之后,小斯宾塞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小斯宾塞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老斯宾塞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小斯宾塞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这样,小斯宾塞越来越喜欢读书,遇到不认识的绳子还会主动询问,后来,他又学会了查字典,学会了很多同龄人不会的生字。
当然,故事书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阅读兴趣了,小斯宾塞开始广泛地阅读更多有用的书籍,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版权)
从小斯宾塞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好奇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可以培养的,如果学习的内容就像一壶白开水,没有一点悬念,没有人会对此产生兴趣,真正的趣味学习在于制造悬念,由浅入深。
教育孩子读书就是要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乖乖地学习,还以此为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幽默感:对孩子不要摆出像法官般扮演命令、威胁、说教或斥责的角色,因为这些角色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而畏缩。给孩子温暖和安全感,然后发现问题并协助他解决问题。
2.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每个孩子天生有其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强迫的学习往往使结果事倍功半。
3.关爱而非溺爱:家长所给孩子的是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他所要求的全部。
4.善用沟通技巧:多跟孩子沟通,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是在他人注意地看他、面带微笑、专心倾听以及同情心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被引发的。
激发孩子健康的好胜心
好胜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斯宾塞看来,适当的引导孩子的好胜心也是激发他学习兴趣的关键。孩子天生就有或多或少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理。这种心理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就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优秀。
引导好胜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小斯宾塞一直被铁匠的儿子强尼视为竞争对象,因为小斯宾塞的成绩都在班里遥遥领先。
小斯宾塞对这件事向来都不在意。直到有一次他在体育课上长跑输给了强尼,并且被强尼和其他孩子奚落,小斯宾塞才愤怒了,冲上去扑打强尼,但是强尼个子比他高,力气也比较大,小斯宾塞反而被推倒在地。
当斯宾塞了解了整件事后,说:“孩子,你输给强尼是很自然的,”他安慰孩子说,“但是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我没有加强你平时的体育锻炼……现在弥补还来得及,你愿意吗?你还想赢他吗?”
“想!”小斯宾塞擦干脸上的泪痕,精神马上就足了。
于是,从第二天,小斯宾塞就开始锻炼——为了超越自己,在跑步上胜过强尼。
在第二个学期的长跑比赛中,强尼和小斯宾塞并列第一。小斯宾塞对这个结果感到很满足。
如果你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小时候给他们分苹果。这些苹果有红有绿,大小各不同。你会怎么做呢?是告诉孩子: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呢。还是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几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大苹果!”呢?
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前一个母亲教育的孩子为了讨母亲的欢心,学会了撒谎,最后进了监狱,而后一个母亲的儿子从中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最后进了白宫。
可见,母亲对好胜心的引导有多重要。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的好胜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呢?
1让孩子明白,竞争最终的目的是要超越自我。
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实力,而要提高实力,关键是超越自己。当然,孩子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要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终还要改变自我,才能有成效。连自我都不能超越的人是无法超越别人的,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很多家长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搞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眼睛盯着别人位置的不正常的“排队心理”,于是很自然就会滑向嫉妒的泥坑。
2.竞争应该对事不对人
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如此而已,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语文不如你,但数学可能比你好;学习不如你,但体育可能比你强;绘画不如你,但音乐可能比你好。也就是说,所谓胜负,主要是对事而不对人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好孩子。这样的“好胜”和“竞争”就不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就比较健康。如果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老要分出个“好生”和“差生”,这种竞争的结果就会涉及到孩子整个的生活质量,于是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情的比赛转移到人的位置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