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点击
作为一名日本杰出的教育家,多湖辉教授对儿童心理和脑力开发研究造诣颇深。与许多以理论见长的学者不一样,多湖辉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直指儿童教育的具体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多湖辉认为增强孩子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父母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动态,而且应该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他的教育思想浅显实用,深受人们喜爱,影响了一代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曾经有一段时间,多湖辉教授每周都会做一次广播节目《育儿问答》,在节目中,他与父母和孩子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了解到了许多在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中,孤立孩子、扼杀其应有才能的父母们的种种表现。他了解到,尽管每一个做父母的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都十分用心,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他们甘愿不辞辛劳,费尽心血。但是往往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孩子的父母没有以一个实践者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他们既缺乏教育的具体行动,又缺乏教育的艺术和技巧。
在一系列著作中,多湖辉强调,胎教是新事物,胎儿的灵性与母体息息相通。母亲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情绪对胎儿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母亲切不可掉以轻心。胎动是胎儿向母亲发出的各种信号,母亲不可不知。
遗传对人的智力有很大影响,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大,即使先天不足,只要教育及时得法,本人不懈努力,同样可以使智力得以不断的提高。母亲是婴、幼儿的启蒙老师和引路人,责任十分重大。一般的母亲对“育”能尽到责任,但对“教”的认识却往往不足。常言道“人看从小”、“3岁看大,7岁看老”,说明幼儿期的教育极其重要。幼儿的可塑性很大,问题在于怎样去塑造。对3岁前的教育等闲视之,是父母的一大失误。
把外在动机转为内在动机
在心理学中,常常把赏与罚的作用看成是学习主动性动机形成的原因,即对成功者给予奖励、对失败者给予处罚。由于赏与罚都是从外部用诱饵和鞭子来促使动机形成的,因而称之为“外部动机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学习者本身对学习抱有兴趣,主动地进行学习,称之为“自发的动机形成”。
多湖辉认为,治厌学的妙方,就是把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
玩耍成就竞争力
误区:将玩耍与学习严格区分开
“其实我也知道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应该过多地阻止他。。但要是真的看到孩子玩儿,心里老不踏实,别的孩子在学习,他却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无谓的事情上,将来在社会上怎么能有竞争力啊”这是不是作为家长的你常常有的想法?
自古以来,“玩耍”就存在着逃避现实、消愁解闷、过分地为无谓的事消耗精力等不受欢迎的一面。在家长的心中,“玩耍”变成了“工作”或是“诚实”的反义词。
尽管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玩耍的重要性,可却总是把这种观念放在意识的层面上。
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孩子必须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被社会认可,学习是最重要的,玩耍是以后的事,只有孩子长大成才了,才能放开手脚去玩。
玩的发疯=拼命的学习。多湖辉发现玩耍的另一方面,“玩得发疯”,在大人的世界就很可能受到谴责,可是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则与“拼命地学习”是一致的。其实玩耍之中存在唯有其人所能知晓的喜悦和快乐。而且,玩耍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可以说,玩耍是门深奥的学问。因为孩子们在玩耍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学到方向感、空间时间的掌握、沟通技巧、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知识,并把这种知识训练成自己的技能。
如果孩子被过早地剥夺了这种玩耍的机会,就会因此缺少掌握这些有用技能的机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天性学习时间。
除此之外,多湖辉认为孩子能在玩耍之中获得不受仪式或习惯所影响的精神上的自由。这虽然称不上是创造性活动,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与其相酷似的一种体验。
总之,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来自于玩耍之中。将学习与玩耍明确地区别开,将其加以限制,这是大人的想法,而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玩耍是没有区别的,甚至从玩耍中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多湖辉认为,开发孩子的智力,首先要使孩子感兴趣,并采用使他们快乐的形式进行。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就要重新探讨今天的孩子所喜欢的游戏了。
好好学习,好好玩
多湖辉曾教育过一个孩子,虽然还是幼儿,却几乎已经知道了车的各种型号,令周围的人非常吃惊。当然,这并不是父母强迫其学习的。父母带他驾车去旅行时,孩子在车里感到无聊而哭闹。于是,母亲就与其一起进行“押宝”游戏,让他猜遇到的车的种类和颜色等,使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专业”知识。
孩子们能在娱乐中做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表现。多湖辉认为这种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都是从自己主动地想学开始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多湖辉对玩耍与学习是如何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普通的机器越使用越受到磨损,性能越变得落后,人的头脑却完全相反,通过对大脑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可知,人的大脑几乎是可以无限制地延长使用的。
只要母亲在孩子娱乐的时候,稍微动脑想办法,做一些努力,把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娱乐之中,单纯的玩耍也会马上变成使大脑变聪明的工具,可以说父母的义务就是掌握这种方法。
平时大家常说“好好学习,好好玩”,多湖辉则认为,从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来说,不如改说成“好好玩,好好学习”,因为玩的比重正在扩大。即孩子们实际上是通过玩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的。
给他思考的机会
一位教育专家讲了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
误区:在孩子未思考之前,忙于下结论
在家长看来,让现在的孩子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并教会孩子进行思考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把罪责怪在孩子身上,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依赖性了。殊不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现在的父母“异常热心地为孩子安排了每一件事情。”电视机、电脑又加剧了孩子的这种依赖性。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老师希望学生按“正确答案”回答问题,不鼓动学生“别出心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的希望孩子“听话”,不鼓励孩子独自做出决定。
由此可见,在中学生参加的数理化方面的国际比赛中,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中国学生都能获得最高分,凡是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想像的题目,中国学生往往失分的现象再正常不过了。
遇到困难时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在今天,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这在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备受社会的欢迎。
为了让孩子养成经常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说“好好想想”、“努力”之前,首先让孩子自己认识到思考的意义很重要。与父母强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相比,孩子希望认字,希望能够阅读电视节目表,这对于孩子来说更实际得多。孩子能够自己确定这样更具体的实际目标,才能产生想要认定的热情。由父母一方施加的目标,就很有可能使孩子忘掉思考的重要性。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人的大脑本来是很好用的,带有节约思考的组织。比如,如果今天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顺利度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动脑思考什么,只要以与昨天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处理今天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开始活跃,是因为今天遇到了用昨天的方法解决不了的事情。
给他思考的机会
使孩子的头脑变聪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因为大脑不运动就会生锈。
那么如何做才能使孩子动脑筋想问题呢?多湖辉认为应该寻找机会迫使孩子进入思考问题的状态。
如果孩子不想思考,也不愿意思考,那么就会变得很可怕。因为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不经常使用大脑的人精神发育肯定比正常人迟缓,这是众所周知的。
比如,某小学在带学生到百货店去买东西时,要求每位学生只能带50日元,尽量用这些钱多买有用的东西。他们平时用50日元买一块巧克力还常常不够,这次拿50日元到高级物品齐全的老字号商店去用,使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但过了两个小时之后,他们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买许多东西的窍门,最后完成任务回家了。强行要求的作用恰恰可以发现孩子头脑的灵活性。
因此,多湖辉告诫家长们: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对于孩子来说,遇到困难时恰好是思考的最佳机会。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是否做旁观者呢?从旁边做适当的指教是必要的,但却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孩子在马路上摔倒时,美国人以鼓励的语言帮助孩子站起来;非洲人以父母摔倒后自己站起来的无声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从侧面帮助孩子自己站起来,决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样亲自动手帮孩子解决困难。因为孩子具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大人只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就可以了,切勿代替孩子做出“结论”。
19世纪的哲学家、教育家爱德华博士提出了顺其自然地引导孩子提高思考能力的方法,即把物品的名称分三个阶段教给孩子。比如,把铅笔、圆珠笔和毛笔拿给孩子看,第一阶段首先拿出铅笔,指着铅笔对孩子说:“这是铅笔。”第二阶段是并排拿着3枝笔问:“哪支是铅笔呢?”并让孩子自己选择。第三阶段是拿着铅笔问:“这是什么?”这种以“这个”、“哪个”、“什么”询问孩子,让孩子回答的方法即为“谢根三阶段”,以这种方法反复提问来便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课堂是创造出来的
误区:课堂是固定的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堂也仅仅限于学校里的那个小教室,因此,家长们并不关心教室以外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好好听课,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将来就一定能在社会中立足了。所以很少有家长会注意教室以外的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
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的机会,生活中随处都有最好的教具。多湖辉建议教育者要随时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认为,只要把学习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论多少都会有效果。通过这些无意识之中提供的学习机会,无论多么讨厌学习的孩子,也一定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
随时创造生活课堂
家庭旅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