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世世代代的居所,是陕北人的象征。它沉积了这块古老黄土地深层的历史文化,是普通民众创造的民间艺术。在当地居民心中,冬暖夏凉的窑洞与秀水青山间的江南吊楼、翠竹掩映中的瑶乡竹楼、辽阔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是家的象征。
导读:
踏上辽阔高远的黄土高坡,人们会看到一处处建在平整山壁上的窑洞。在公元21世纪的今天,在高层住宅大量兴建的时代,为什么陕北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居住方式——窑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高原人一直厮守着窑洞,厮守着黄土院落呢?窑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的?它又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让我们去一一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黄土高坡上的家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对自家的窑洞非常重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窑洞是他们一生的追求。窑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高原居民住房的首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榆林,走进黄土高坡上的家,一起去看个明白。
窑洞溯源
2004年的秋天,在陕西省榆林市的周边乡村,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村民第一次住进了别开生面的庭院式窑洞。这些窑洞每层三孔,上下三层,结构新颖,采光充足,门前有长长的暖廊,院内花草果木茂盛,还能利用太阳能洗澡。
同南方的干栏式建筑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巢居一样,陕北的窑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穴居。它的历史比所有民居形式都古老。在榆林就曾经发现过五千多年前的窑洞遗址。
那么,为什么窑洞这种建筑形式会在黄土高原落地生根呢?我们的先民最初居住的窑洞又是什么样子的?这段历史还要从汉字“窑”讲起——
“窑”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被划分到穴部:“烧制陶器的灶, 俗作窑。”“窑从穴, 穴,土室也,其义同。”意思是“窑”字的本义和穴是一样的,都是人居住的地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原始的窑洞实际上就是洞穴。《说文解字》中还提到,窑,北方叫作地孔,把地孔用作土室,即现在所说的窑洞。这就说明,先民们在与自然的早期斗争中,为求生存,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内;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受到烧陶窑的启发,再将洞穴加以改造和利用,就成了黄土高坡上人们赖以生存的居所,即所谓“土室”,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窑洞发展到周代开始初具规模,形成半地穴式建筑;到秦汉就已经发展成为全地穴式建筑,即现在的土窑。到明代,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开始使用石块做窑洞的墙面。据记载,到了清代,陕北人已经开始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砖石窑洞。清末民初,当地人建造窑洞的技术更加纯熟。窑洞发展到现代,人们开始用各种样式的瓷砖镶嵌在窑洞的墙面和窑内厅室,使之更为美观。
到了今天,窑洞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那么数千年以前的窑洞会是什么样子呢?在榆林横山县的魏寨和青龙山发现的史前窑洞式居住遗迹中,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五千年前原始先民的居住环境竟然已经相当讲究,居室设计极尽巧妙,结构合理,组合复杂,令人惊叹。
在已经发掘的一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原始窑洞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房子和窑穴二十多座。16座窑穴中,有一座窑穴是呈椭圆形的直壁坑,另外15座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这类窑穴结构坚固,最大的底径约为4米,最小的底径约1.9米,适合先民居住。
窑洞是我们祖先用来抵御自然灾害和毒虫猛兽进攻的产物,是伟大智慧的结晶。据统计,在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共计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依然有四千多万人居住在传统的窑洞中,这堪称一个世界奇观。
很多人都把窑洞称为“神仙洞”,主要原因在于它冬暖夏凉,那么窑洞冬暖夏凉的秘密何在呢?
“神仙洞”的秘密
窑洞之所以冬暖夏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个厚厚的“屋顶”。陕北的窑洞,屋顶可以行人,可以走马,甚至可以走载重大车。即便是砖窑土窑,屋顶也要覆盖厚厚的一层土,因此窑洞的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就像空调一样。另外,窑洞的顶端和墙壁既不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直接向大气中散热。整座窑洞,只有洞口能够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窑洞里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而且温差不大。同时,陕北干燥少雨、四季冷热分明的自然状况,更加突显了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
当冬日的寒风无情地向黄土高坡袭来的时候,人们躲在窑洞里,享受着秋季留下来的温暖,过着暖乎乎的日子;当酷热的夏季把炎热洒向这片土地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们就躺在窑洞的大炕上,舒舒服服地把热气隔离在家门之外。当地居民说,住在窑洞里过着冬暖夏凉的生活,美滋滋的,就像神仙一样悠闲自在,所以他们就给自己的家起了一个逍遥的名字——神仙洞,这样一个名字,光是听起来就如此舒适惬意!
那么,窑洞在陕北人民的心中有着怎样神圣的地位?现在的窑洞是怎么修建的?窑洞分成哪些类型?它里面又是什么样的格局呢?
窑洞里的幸福生活
在陕北高原上,一个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窑洞里的安定生活就是他们一生追求的幸福。窑洞是陕北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窑洞盖得怎么样,更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吉凶盛衰。窑洞有土、砖、石料的选材区别,还有挂砖面子、石料接口等技术差异,花费更是有多有少,这一切都与建房者的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过去男婚女嫁前,女方要到男方家“看地方”,意思也就是要看看对方家有几孔窑洞,都是什么材质。只要看看窑洞的状况,男方的家境也就一目了然了。
依据选材不同,陕北窑洞可分为以下几种:用石砌的叫石窑,用砖块砌的叫砖窑,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的叫土窑。
城市里一般以石、砖窑居多。石窑、砖窑是在平地用石块和砖砌成,上面再覆上土,体积要比土窑大一些,一般深8到12米,宽和高3米左右。石窑洞通常按照三孔到五孔为一组修建。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但外表更为美观。
农村建的多是土窑。土窑是窑洞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它们靠山而建,在一座座天然山坡土壁内剖崖、开凿横洞,大多是几个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安上门窗,就成了一孔孔的窑。土窑洞一般深七八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一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三四平方米的圆窗。它们有的还在洞内加砌砖石形成多个房间,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泥土崩溃,还可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窑洞多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一座土窑洞通常可以居住两代人,之后由于黄土层逐渐剥落就不能再住人了。你也许会想,住在土窑洞里是不是非常危险,它会不会坍塌呢?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们介绍说,在黄土高原上,数千年的雨水冲刷形成了千万条沟壑,粘土和矿物使这里的土质变得十分坚固牢靠。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会坍塌,这就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建筑基础。
土窑洞的窑顶大多使用柳树条上箍,以防止泥土坍落。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在土窑洞口外接一圈砖石拱洞,这样既加固了窑洞,又美观了许多,但是,如果遇到洪灾或山体滑坡,其坍塌的危险总是毁灭性的。因此,建窑洞的时候,选择建窑地点非常重要。给自家的窑洞选址,人们大都会选择向阳、背风,用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窑洞的外形美观,内部也毫不逊色。不但格局精巧,而且非常实用。
窑洞里面最重要的是火炕。通常炕和灶是连在一起的,灶里烧火时的热量通过烟道传到炕底,能给炕加热,达到取暖的效果。天冷时,窑洞里做饭、烧炕一举两得,室内温暖如春;天热时,有空闲窑坑的就在空窑里做饭,没空窑的就要在院内盘一个简易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