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清雅幽丽的江南小镇,盛开了一朵名闻天下的“永不凋谢的青花”。它出身江南,曾晕染温婉水乡的点点烟雨离愁,以莹洁剔透的蓝白两色展开了水墨江南炊烟袅袅的动人画卷。它出自千年名窑,在烈焰灼烧中成就了温润淡雅的绝代风华,至今娓娓讲述着隐藏在瓷窑里的古老秘密。传世的中国青花瓷,托起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光辉岁月,也让中国的名字永远与这玲珑剔透的瓷器紧密相连。
导读: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
随着中国歌手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传世青花的动人风韵再度传遍了大江南北。
美丽的中国青花瓷,曾带着江南的芬芳气息,飘洋过海,作为文化的使者,把中国瓷器艺术带到了不曾梦想过的广阔世界。
传世青花
江南“千年瓷都”景德镇,传世青花瓷的诞生地,它曾亲自见证中国制瓷业的沧桑巨变。笔绘青花瓷在这里诞生,一鸣惊人,令传统的素瓷从此黯然失色。千年间,这座小镇看着四大传统名瓷相继出世;看着它们被装上船只,运往海外,漂泊异乡;看着青花艺术从这里起航,从此盛传不衰……
在这里,珍藏着中国传世瓷器的美丽灵魂。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原始瓷器约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到东汉时工艺逐渐成熟。宋代是制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赫赫有名的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和哥窑在当时并称“五大名窑”,永载史册。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以元代江西景德镇窑制品为个中翘楚。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辅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工笔水墨的诗情画意。青花瓷一出现就迅速得以传播、发展,成为千年瓷都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发表的一本专著让世界文博界震惊了: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秘藏的数千件中国瓷器中,竟然有上百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元、明时代的青花瓷精品,其中产自景德镇的元代青花瓷就有四十多件。
这些八百年前在景德镇瓷窑里烧成的青花瓷器,如今却摆放在离中国万里之遥的伊斯坦布尔的一间展室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的目光。中国的青花艺术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这里,在异国他乡源源不绝地传递着历史的信息呢?
那是七百多年前,正值南宋末年,大量北方的窑工为元代外销瓷了逃避战乱和兵役,来到了江南的景德镇。他们的到来,给景德镇带来了新的釉下彩的绘制技术,为烧造青花瓷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现实基础。
宋代景德镇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刻花技术——影青刻花和印花;到元代中期才出现了青花,景德镇的刻花工人开始丢掉刻花刀,拿起毛笔来精心绘制青花。元青花运笔纯熟,丝毫不见生涩痕迹,可见青花艺术在当时并非初起,而是源自北方,早有发展根基。
也正是在元代,景德镇的陶工们率先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制瓷原料——高岭土,景德镇的瓷器配方由一元瓷石配方发展为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凭借这种二元配方的原料,景德镇人烧成了一种像玉一样晶莹润泽、色调白中泛青的优质瓷。而这种光亮洁白的瓷器,又进一步为青花瓷的出现提供了胎质上的条件。
宋代的景德镇还是以生产用刀具刻画为装饰手段的青白瓷为主,到了元代,以毛笔绘制出的青花瓷就在技术方面达到了极其完善的程度,精美绝伦。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种飞跃?据景德镇考古所的专家说,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源自元代宫廷的需求,当时青花瓷已经成为宫廷贵族的生活日用品,比如保留下来的元代大型青花瓷盘,因为符合蒙古贵族的生活习惯而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则源自当时瓷器外销的市场需求——元代青花瓷已经行销海外,备受赞誉。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的繁荣,于是出现了瓷都技术发展的巅峰之作——中国青花。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青花引发了收藏热潮。
在14世纪的中西亚地区,中国青花瓷美丽迷人的蓝白色调,正是伊斯兰国家最崇尚的色彩。中国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兰国家、大小苏丹视若奇珍,奉为至宝,争相收藏,王室贵族、富商大贾都以藏有中国青花瓷器为傲。
经济利益的驱动,海外市场的渴求,促使景德镇的青花技术迅速走向成熟。伊斯兰的商人们把本国出产的钴蓝料介绍给景德镇的陶工,并向他们订购大量的青花瓷,这些商人不仅为景德镇的工匠们提供了青花瓷的装饰材料,同时也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
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精美的元代瓷器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绝迹时,青花瓷却由于机缘巧合来到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并由此得以幸免于难,奇迹般地完好保存到今天。茫茫沙漠和涛涛江海都未能阻挡它们的生存绵延,客居海外的它们不辱使命,为中国青花瓷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和世人有目共睹的艺术珍品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美丽的青花瓷,带着江南的芬芳气息,飘洋过海,把中国瓷器艺术带到了不曾梦想过的地方。
青花瓷在元代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足够重视,而到了明代却受到皇帝的由衷喜爱——他们将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定为宫廷御用瓷,征集了景德镇最优秀的工匠,垄断了当时最好的青料和最优质的瓷土。由于官窑的严格把关,不惜工本时间,精益求精,使得景德镇的青花瓷在明代终于成为一代名瓷。“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此时的景德镇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制瓷中心。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青年窑工高岭双喜临门,只等待精心烧制的“龙凤盘”大功告成,就要迎娶情投意合的师妹青花过门。新瓷出窑,高岭欣喜异常,然而烧成的新瓷却被师傅青泰认为“无魂”,难称精品。高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亲手砸毁了瓷盘,也毁掉了期待已久的新婚典礼。碎瓷难圆,高岭陷入迷茫绝望,想从此罢手不再烧制瓷器。但在青泰的殷切希望和支持鼓励下,他与青花携手走上了寻找制瓷真谛的漫漫征程。两个年轻人历经磨难,在天地间苦苦寻觅。新窑点火,新瓷入窑,他们在塑造新瓷的同时也在重塑自我。不幸的是,瓷窑发生意外,即将炸裂,青泰、高岭、青花三人争相护窑。在多年心血即将毁于一旦的危急时刻,青花受到瓷灵的感召,她像历代传说中那些精魂化瓷的瓷女们一样,义无反顾地从容步入熊熊烈火,年轻的生命化为不朽瓷灵,从此守护在景德镇的瓷窑。映红天际的火光也照亮了高岭的灵魂,在失去至爱的痛苦中他终于明白,将生命的挚诚熔炼于土与火,才是瓷艺的最高境界……
这个透着悲壮色彩的故事世代相传,传达着世代的景德镇人对陶瓷艺术的执著不悔。只要生命在,就要为景德镇青花增光添彩;只要热诚在,就要将身心融入对完美瓷艺的不懈追求。在景德镇,熊熊燃烧了千年的瓷窑,的确熔炼了无数秘密和世代制瓷人的生命心血。
景德镇青花瓷是最著名的釉下彩品种,它是以钴蓝在坯胎上直接作画,再盖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钴蓝料色呈湛蓝,烧成后瓷器为蓝白两色,清爽醒目,因此称为“青花瓷”。又由于花饰绘在釉下,所以永不退色,这就是“永不凋谢的青花”的由来。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从以素面装饰为主走向以彩绘装饰为主的分水岭,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国最受瞩目的陶瓷产地。可以说,是青花瓷托起了景德镇,树立了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贸易外销瓷的增多和国内日用瓷的需求日增,使得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日益兴旺,工艺上也不断创新。画工们一方面从水墨画中寻找新的表现语言,另一方面又吸收西洋画的明暗法,创造了新的工艺——“分水皴”法。
青花分水的技法,指的是使用特制的含水量很大的鸡头笔,蘸满青花色料在坯胎上直接作画,用浓淡不同的料水,表现浓淡不同的色调;而同一种青料由于浓淡的不同,又形成了色彩上的不同感受,甚至在一笔中也能分出不同的浓淡笔韵。青花分水,成就了青花的百世流芳。
1907年,一个名叫王步的九岁男孩在亲友的资助下,只身来到景德镇求师学艺。三年中,他饱尝生活磨难,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悟性,迅速成为走红的青花画手。九岁学艺,一直到过世,青花陪伴着王步度过了六十个春秋,青花被他视为生命,也成为他艺术成就的最高体现。
醉心于青花艺术的王步到而立之年才娶妻生子。1935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王步的第三个儿子降生了,满月的那天,他向亲朋好友宣布,他的幼子叫恩怀。几十年过去了,他的三个儿子都子承父业。自幼随父学艺的王恩怀,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如今,王恩怀每每回忆起父亲,崇敬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他说,父亲读书并不多,只上过三年学,可是到了后来,不仅画作得好,写起诗来也颇见功力,这都是在长年的艰辛努力中自己领悟摸索出来的。王步生前经常教导儿孙后辈,从事青花艺术先不要光想着自己成就大小,只要尽力,拿出成绩来,社会上自然会承认,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色自然香”。
在青花分水方面,过去传统的青花都是先勾线,后分水,王步则反其道而行之,先分水,后勾线。他直接画在坯上,料分五色,一气呵成。后勾线虽然可以随机应变,看起来容易,但其诀窍在于必须有成竹在胸,心中无画就无法成形,所以,要求有更扎实的基本功,要有生活更要有思想。几个方面的因素相结合,才形成了王步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青花画
在这个以瓷器闻名天下的古镇上,王步烧制的青花瓷独树一帜,他独特的用笔用料,大面积的分水,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当时的陶瓷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画风,他因此被誉为“青花大王”。
王步晚年的创作更重视自然理法,几十年丰厚的生活底韵,让他的青花题材仿佛信手拈来,随意而就,入画的那些看似普通的萝卜白菜、花鸟鱼虫,却蕴含着深厚的意韵,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美感。
二十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从事釉上彩的黄卖九结识了王步的二儿子王希怀。在青花分水上,王希怀深得王步的真传。在王希怀的影响下,黄卖九从使用釉上彩工艺改为青花工艺。二十年的潜心研究,让黄卖九悟到了青花分水的真谛。
在黄卖九看来,青花分水虽然带有工笔水墨的特点,但与国画技法又不相同。画国画时,毛笔是可以接触到画纸的,画青花却是直接让水淌到坯胎上,水淋下去却又不能让它被全部吸干,吸干了就没了韵味;这就需要画工手眼配合、掌握火候,让水扩散到需要达到的位置,形成想要的造型,无疑,较之国画它的难度大大增加。青花分水的核心要求是严谨,抓住这个核心,画出的花饰才能达到追求的艺术效果。
青花分水可比作中国画的泼墨写意,大胆泼辣,气势磅礴。中国画有墨分五色之说,青花艺术则有料分五彩之称。青花料在陶艺家的高超分水技巧下,可分为浓淡十余个层次,而分水所用的青花料是决定青花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已经是工艺美术大师的黄卖九一直坚持自己配料,按照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掌握配料的主动权。磨料是慢工出细活,磨一次常常需要几天时间,料要研得很稠,再用筛子仔细过滤,这是为了达到画到坯胎上后造成湿润的丝绸般的效果。配好了料,画好了画,瓷器进了瓷窑,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对火候的掌握。陶瓷毕竟是“泥做火烧”,画工再好,器型再妙,若窑火差了一口气,就还是成就不了完整的作品。黄卖九感慨地说,青花就是这样,较起真来,一口气都差不得,一点点的疏忽和不到位都会前功尽弃。
就在这样二十年如一日的磨练中,黄卖九在王步的青花工艺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笔墨神韵。
明代官窑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在明代,官窑不仅占有最好的国产钴料,甚至还从波斯地区进口“苏麻勃青”。而民窑的画工们却买不到优质的青花料,所以他们自然是“惜料如金”。这在被当地人俗称为“渣胎碗”的青花器皿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渣胎碗是利用大量散落在坯房里做坯的边角料制成的粗瓷碗。画工们用最简练的笔法,最快的速度在上面绘制纹样。
散发着原始图腾意味的渣胎碗纹样,似乎是一个难解的文化密码。有人说它是茶花,有人说它是镰刀。这些象征着丰收的纹样,就像是从工匠们心中自然流淌而出的音符。这曾被达官贵人看成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脚货,却在景德镇生产了数百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院长秦锡麟,当初却正是从这些渣胎碗纹样中得到了灵感,创作出了全新的艺术作品。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革,在装饰纹样的设计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由民间传统的渣胎碗获取灵感,设计出的青花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中南海紫光阁乃至大英博物馆先后收藏。可见青花艺术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影响之大,民间青花艺术的生命力之强,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同时也说明传承千年的青花艺术只有紧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续写“永不凋谢的青花”这一神话。
正因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景德镇的不少陶艺家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青花,开展了一系列挖掘、整理和创新的学术活动。秦锡麟教授率先提出了继承民间青花真谛、发展“现代青花”的理论。他致力于将现代民间青花的研究成果与世界上最流行的现代陶艺相结合,与国际接轨。具体到形体方面,他有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规规整整的形体塑造方式,采用体现自然美的不规则形体造型;在画面装饰方面,广泛应用青花技艺,比如青花釉里红,不再刻意追求国画的“再现”艺术效果,而采取现代的“表现”手法,不求形似求神似,在青花艺术领域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温润美丽的青花瓷似乎摇身一变,从欲语还休、含蓄内敛的江南闺秀,变成了时尚高雅、勇于展示自身魅力的现代女性;深闺中的青花,正在摆脱传统的束缚,成为一枝怒放在江南水乡的明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