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往事
3077600000008

第8章 探秘郪江古墓(3)

因为有了1号墓的发掘经验,考古工作人员都希望2号墓也能出现竹简,所以工作的时候大家格外小心,满怀着希望。但是在工作开展了两天之后,直到把2号墓中的器物全部取出,才发现2号墓底的竹简,而且这里的竹简要比 1号墓中的竹简长,长达六十多厘米。不过,2号墓竹简中的一部分有机质已经腐朽,虽然看上去是一个个完整的竹片,但竹片里面都是水。如果考古人员夹住竹片往上提拉,竹片就会立即折断。最后考古队员想了个办法:先用一张很薄的塑料片或纸垫在竹简下面,贴着棺板底部插进竹简与棺板中间。接着用比较坚实的木板插进塑料片和棺板之间,最后才托着塑料片将竹简拖到墓上去,交给上面的考古队员接走。这样的方法使得银雀山2号墓出土的竹简基本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齐国

人。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孙武来到吴国,在吴都(今苏州市)郊

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二人结为密友。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

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袭杀吴王僚,自立为王,称阖闾,立志要使吴国更

加强盛,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看清了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

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以《兵

法》十三篇(即后世所称《孙子兵法》)见到吴王阖闾,受任为将。与

伍子胥率吴军破楚,领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

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为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

“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上都是完整的。

鉴于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意义重大,而当时的临沂和济南都不具备整理竹简的条件。国家文物局指示,迅速将全部竹简运往北京。

考古队员将竹简装在搪瓷盘中,一共五盘,再放到两个箱子里。装竹简的箱子四角已经铺好了塑料薄膜,避免漏水。当时,吴九龙和临沂博物馆的杨正旗两人一起护送竹简进京。那时进京的火车很拥挤,吴九龙和杨正旗几乎是半坐半站地保护着这两箱竹简一路到北京。

1972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对竹简上早已湮没的信息开始了大规模的破译、诠释与研究工作。吴九龙也被留在北京参与这项工作。

那时的竹简如此脆弱,以致于竹简本身克服不了水的吸引力。如果整理人员想要夹住竹简从水中提起来,就要用一片长条形的玻璃片先从下方托住竹简,再借着水的润滑作用把它拉上来。竹简在玻璃片上固定下来后,再连同玻璃片把它装到玻璃管里,之后在玻璃管里灌满消毒水。最后用玻璃管塞把玻璃管塞紧,用蜡把管口封住。这样,竹简就不会发霉,也不会继续腐朽了。

整理竹简的工作进行了两年,竹简中的奥秘玄机被层层揭开。1974年6月17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长篇通讯,对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发掘及竹简的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报道中首次对外公布了已证实银雀山汉墓竹简不仅包括《孙子兵法》,还整理出了《孙膑兵法》的消息。

随着这一消息的发布,人们才得知,银雀山汉墓出土的7500枚竹简中,有相当一部分古籍不仅对当代人来说是失传已久的佚书,就是对两汉时期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史学家们来说也是无缘得见的古书。

当时的工作人员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发现《孙子兵法》的消息,毛主席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看到这些竹简。于是整理小组立即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把已经整理出来的部分竹简印成书请主席看。整理小组的成员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编排书籍,而且特别为主席印刷了大字号的书,终于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送到了主席手中。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借助了自然界给他的所有印象来观察战争的变化,并把那种原始的血腥搏杀变成了一种智慧的较量,从此奠定了中国东方文化中以智谋为代表的兵学文化。

而1700年前,由于另一部兵书《孙膑兵法》的突然失传,引起了历代中外学者对于《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的种种猜测。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由于他的传世兵书《孙膑兵法》,后人几乎将他与孙子相提并论,他遭陷害受膑刑,施巧计灭庞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孙膑兵法》的失传,致使许多学者对兵法中记载的那场著名的马陵战役究竟发生在何地,究竟有没有马陵之战,一直争论不休。

《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在银雀山汉墓的同时出土,终于拨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孙子兵法》研究上的重重迷雾。证实了历史上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并且各有兵书传世。

寻找马陵古战场

在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中,孙膑曾列举了不少有名的战役,特别是他亲自指挥并赖以成名的马陵之战,这是他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其“减灶诱敌”的战术,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距离银雀山几十公里的郯城,清代的《沂州志》上说“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这个说法历来没有引起人

们的注意。马陵之战的发生地一直没有定论,千百年来,人们众说纷纭,争吵不休。

《孙膑兵法》的出土,透露了马陵之战的新信息,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郯城县的马陵山。

在马陵山的北侧,有一处墓葬,二十多年前被村民们挖掘,墓前有一块无字碑,据当地群众传说,此处就是孙膑为庞涓修的墓。

马陵大战结束之后,孙膑瓦解了十万魏军,并把庞涓的头割下来送到大玄庄悬挂示众,而将庞涓的尸体运到了自己安营扎寨的地方安葬。现在,可以看到庞涓墓碑下的石头颜色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有当地的红石,还有一块中生代的白色石头。这块中生代石头和当地的红石从颜色到质地都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孙膑念同学之谊,又考虑到庞涓魏国大将军的身份,因此安葬礼数很高,给予了庞涓极大的尊重,并以士大夫的礼仪,用双重棺椁的形制为庞涓下葬。

在马陵山一带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兵器,它们的年代与历史上记载的马陵之战的时间正相吻合,成为马陵之战很可能在此发生的又一证据。而在《孙膑兵法》中,孙膑曾以“隘塞死地”来描述当年马陵之战的战场地形。

《孙膑兵法》所讲到的“隘塞死地”,指的是山间一片看似平常的小山谷。这个地方从外面看上去山既不高,又不陡峭,只是狭窄而已,但是越往里走山谷越深,走到尽头就与山谷入口的地形完全不一样了。两边的高山在山谷尽头形成了一个比较闭塞的狭口,孙膑就在这个地方,早已做好准备,堵截魏国大军。果然,庞涓走到谷底发现大事不好,就想从原路返回,只可惜为时已晚,所率军队被孙膑全数歼灭。这就是孙膑笔下的“隘塞死地”对这一役的重要意义。

通过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记载和郯城马陵山的地形地貌、出土兵器、文献记载等相互印证,证明了马陵之战的战场遗址就在郯城的马陵山。此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和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也把马陵山列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教研基地。

在北京参加完银雀山竹简整理工作的吴九龙,于几年后由山东省博物馆正式调入国家文物局文献研究室工作。由他护送到北京的竹简整理完成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专门调拨一列客运列车车厢将竹简送回山东,回归兵家圣地,为华夏后人继续讲述那段金戈铁马、用兵如神的传奇。

行走视点

临沂市古称琅郡、沂州府,其历史可上溯至近2500年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马陵山位于郯城县城东10公里,南北走向,因状如奔马而得名。据考证,历史上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马陵山地形复杂,因地处北东向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巨型断裂带)中段,故有山体扭曲的地质景观,有错落有致的千层崖、泥裂龟壳崖等。马陵山上发现的古化石极为丰富、珍贵和罕见,有中生代柏树化石,大片碎枝叶化石群,大面积的鸭嘴恐龙化石群,有新生代大象化石、鹿化石、犀牛化石、熊化石等,故马陵山又有“天然博物馆”之称。

沂水地下萤光湖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城南部19公里的时密山下,是一处著名的地下萤火虫水洞神秘世界。该溶洞约形成于1100万年前,全长1200米。洞内不但有大量的钟乳、奇石和天河、天锅、天桥及洞上洞、洞内洞等奇特景观,而且还生活着一种萤火虫,这种萤火虫仅在阴湿的岩洞中寄居生存,布满在洞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景观。游人进入暗黑的溶洞乘上一叶由绳索牵引的轻舟,破水前行,前边豁然开朗,满天繁星闪烁,熠熠生辉,犹如进入一个童话世界。成千上万的萤火虫附于钟乳洞壁之上,如繁星点点在穹顶间闪烁。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柳琴戏旧称拉魂腔,源于临沂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并受到柳子戏的影响。唱腔以多彩的花腔、独特的拖腔为主。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沂蒙地区还是著名的剪纸之乡。无论走到哪个村庄,不管经过哪家窗前,都会发现吉祥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家生活。沂蒙地区还有一种挖补门笺,也叫套色门笺,民间叫做“换堂子”,富丽而不失朴实,鲜艳而不媚俗。

旧时临沂平民多以高粱、糁子、地瓜等粗粮为主食,煎饼为家常食品。居民口味习惯咸、辣、酸、甜,农家多以咸菜、椒子下饭,菜多是小豆沫,故有“待要解馋,椒子和盐”之说。沂蒙人民流传下来许多独具特色的食品,如糁、八宝豆豉、民间伏酱、六姐妹煎饼、莒南锅饼、沂水丰糕、郯城挎包火烧,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鸡、蒜泥鱼、烩肉丝鱿鱼、蒙山全蝎、莒南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