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千万人生的八堂课
307900000009

第9章 第一堂课 心态左右一切(8)

有一个极富悲剧性的真人真事:

某人1957年反右时正在上大学一年级,反右已近尾声,他为了向党表忠心,交出了自己的日记本,其中记有自己中学时的好朋友,自称“八大金刚”。于是反右领导小组就怀疑他有反动组织,非让他交代这“八大金刚”各担任什么职务,有什么纲领,他无从说起,从此他就被当成右派下放劳改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有人得知他在城郊某中学教书,就去看望他,问了他的近况和右派什么时候平反的,他深沉而辛酸地说:“……批斗了我一阵子后,我就离开了学校被送到某家农场劳改……四人帮被打倒后,我写了很多申诉报告,要求摘掉右派帽子,大学给我的答复是:……你的右派至今还没有批下来,不存在平反问题……,”他默默地流着眼泪,接着说:“谁为我负责?我的青春、学业……我是右派,找不到对象……”

那些具有猜疑心态、对他人充满戒备心态的人,往往是一个私心比较重的人,什么都是只想着自己,将他人的利益统统地忘了。一般来讲,猜疑心与人的私欲成正比例。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越想害人的人,就越怕被人害。私欲越大,猜疑的心态就越明显。独裁者、野心家的私欲最大,因而疑心就越重。相反,一个人如果无私,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无畏。如果一个人考虑的总是自己,总是患得患失,那么他的行为总会带有利己的特征,在他的行为中总会带有躲躲闪闪、遮遮掩掩的特点。有时,往往连自己也感觉到不甚光彩,因此,在其行为中总要包藏什么。于是,他就不得不使自己的行为格外小心,使他的行为分外谨慎。对他人也用自己的“小心眼”去衡量、评价,也就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这叫什么?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美国一位名叫潘恩的人说得好:“猜疑是卑鄙的灵魂的伙伴。”

奉劝那些具有猜疑心态的人,不要让成见和偏见蒙住自己的眼睛。不要轻信小人的谗言,也不要轻信他人的挑拨,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成见越少,就越不容易产生疑心病。其实,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别人的议论或流言,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更没必要去怀疑一切。一旦你怀疑别人都在说自己的坏话,就应该学会自我安慰。暗示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古人云:“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因此,要改变对他人猜疑的毛病,一定要改变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理习惯,不要自己总有一个“小算盘”,总打自己的“小九九”,不要总让私心折磨和支配自己。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私心少了,对他人的猜疑,戒备心理自然就会少了。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气量狭小。只有注意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不至于使猜疑的毒瘤恶性发展。

摆脱怨恨心理

一个失败型个性的人,在寻找失败的借口和原因时,往往会责备社会、制度、人生、运气不好。对于别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这些都足以说明生活使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愤愤不平是企图用所谓不公正、不公平等的现象来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使自己感到好过一些。可是实际上,作为对失败者的安慰,怨恨是非常不可取的办法,比生病还糟。怨恨是精神的烈性毒药,它使快乐不能产生,并且使成功的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己并没有多大本领而又非常怨恨别人的人,几乎不可能和同事相处很好。对于由此而来的同事对他的不够尊重或者领导对他工作不当的指责,都会使他加倍地感到愤愤不平。

怨恨是使自己觉得自己重要的一种方法。很多人以“别人对不起我”的感觉来达到异常的满足。从道德上来说,不公正的受害者和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似乎比那些造成不公正的人要高明。

心怀怨恨的人,是想在人生的法庭上证明他的案子,如果他有怨恨之感就证明生活对他不公平,而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将会澄清那些使他产生怨恨的事情,使他得到补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怨恨是对已发生之事的一种心理反抗或排斥。

怨恨的结果是塑造劣等的自我意象。就算怨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与错误,它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它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习惯情绪的。一个人习惯于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时,就会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上,并可能随时寻找外在的借口,即使对最无心的话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

习惯性的怨恨一定会带来自怜,而自怜又是最坏的情绪习惯。这个习惯已根深蒂固,如果离开了这个习惯,就会觉得不对劲、不自然,而必须开始去寻找新的不公正的证据。有人说这类人只有在苦恼中才会感到适应,这种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会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不快乐的可怜虫或者牺牲者。

一个人有怨恨之心,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像成自立、自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灵魂的船长、命运的主人。怨恨的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交给别人支配,他像乞丐一样依赖别人。若是有人给他快乐他也会觉得怨恨,因为对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给的;若是有人永远感激他,而且这种感激是出于欣赏他或承认他的价值,他还会觉得怨恨,因为别人欠他的这些感激的债并没有完全偿还;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会觉得怨恨,因为他觉得生活欠他的太多。

保持真诚的心灵

真诚是既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又不伤害别人。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次,著名的德国作曲家翰内斯·勃拉姆斯参加一个晚会。不曾想,晚会上他遭到一群厚脸皮的女人的包围,他边礼貌地应付,边想解脱的办法,忽然他心生一计,点燃了支粗大的雪茄。很快,有几个女人忍不住咳嗽起来,勃扎姆斯照样泰然地抽他的雪茄。

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对勃扎姆斯说:“先生,你不该在女人面前抽烟啊!”

“不,我想,有天使的地方不该没有祥云!”勃拉姆斯微笑着回答。

勃拉姆斯用真诚而又幽默的语言,使自己从无奈的纠缠中解脱了出来。

我们要记住一点,真诚的灵魂是利他,也就是与人为善。如果对别人来说,“谎话”更适宜和容易接受,又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利益,我们不妨放弃对“完全诚实”的固执;但在任何时候,都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实。那些经常为私利表现不诚实的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一个人对其他人表现出完全的不诚实时,在钱财方面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但是,他绝对不可能永远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时时受人欢迎。而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所以要想给人留下好印象,最要紧的是“恰当地真诚”。

塑造成功心态

在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成绩,你就永远是受别人摆布的棋子,甚至是一枚弃用的棋子。所以很多时候你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用成绩证明你的存在。

1988年,作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生先成为美国副总统候选人,一时声名赫然。1983年夏天的某个时候,詹姆斯·威尔逊先生到华盛顿拜访里凡·莫顿。在谈话之中,威尔逊偶然问起莫顿是怎样由一个布商变为银行家的,里凡·莫顿说:“那完全是因为爱默生的一句话。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还在经营布料生意,业务状况比较平稳。但是有一天,我偶然读到爱默生写的一本书,爱默生在书中写的这样一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种别人所需要的特长,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被埋没。’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顿时使我改变了原来的目标。当时我做生意本来就很守信用,但是与所有商人一样,难免要去银行贷些款项来周转。看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后,我就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当时各行各业中最急需的就是银行业。人们的生活起居、生意买卖,处处都需要金钱,天下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要翻山越岭、吃尽苦头。于是,我下决心抛开布行,开始创办银行。在稳当可靠的条件下,我尽量多往外放款。一开始,我要去贷款人,后来,许多人都开始找我了。”

由此可见,只要你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心态,确定了一个恰当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脚踏实地地去做,就不会失败。

工作是自我锻炼的良机

在公司里,影响员工的不可知因素实在太多了,例如:平常每天过得非常充实快乐且利人利己的人物,很可能因为突然的人际关系恶化而众叛亲离。此外,也有可能因为上司一时的误解,而莫名其妙地遭到弃用。即使不幸被社会所冷冻山不要哀伤,我们应该以勇敢坚定的姿态,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磨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