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对董承和杨奉撒了一个谎,说:“洛阳虽然是都城,但已被董卓的一把火烧成了废墟。在下虽然有心重建,但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加之洛阳与邺城相距太近,袁绍久有篡位之心,倘若他派兵突袭,皇上就非常危险。而且,洛阳频遭战乱,如今已成弃地,粮食供应也成问题。依我之见,先让皇上暂时移居鲁阳(今河南鲁山),待洛阳宫殿修复后,再搬回来。”
杨奉对曹操存有极大的戒心,但见曹操说得头头是道,加之鲁阳在洛阳附近,不属于曹操的势力范围,因此就点头同意了。
但曹操把汉献帝带出洛阳后,在鲁阳并不停留,而是迅速走上回许县的道路。杨奉发现上了曹操的当,非常恼火,立即带兵追击,试图加以阻拦。在阳城县(今登封市告城镇)境内,被埋伏的三股曹军打得抱头鼠窜。曹操费尽周折之后,总算如愿以偿,实现了挟迎汉献帝的战略目标。当时正值建安元年的庚申日,即公元196年十月七日。
建安二年的三月,华北平原已是春意融融,这一天,担任汉献帝宫廷少府职务的大名士孔融乘着驷马高车(四匹马拉的车)来到邺城。出于对名士的尊敬,袁绍亲自出城迎接并设盛宴招待。席间,袁绍问孔融:“少府大人,你此行是奉天子之命呢还是奉曹操之命?”孔融答道:“当然是奉天子之命。”袁绍问:“天子有何诏旨?”孔融吩咐随从打开锦囊,从中拿出献帝的诏书,恭恭敬敬送到袁绍手上。
这封诏书表示任命袁绍为大将军。袁绍将诏书朝案几上一扔,嘲笑道:“大将军这个头衔,天子不是赏给了曹操吗?怎么现在又转到我头上来了?”
袁绍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汉献帝一到许县,便接受曹操的建议,将许县更名为许都,将年号改为建安,196年即建安元年。一直担惊受怕的汉献帝,的确是想依靠曹操,重建强盛的大汉王朝,但这只是他的一相情愿而已。虽然献帝作为大汉天子,名义上有着统摄八方、威加四海的皇权,但他的号令难以贯彻。说穿了,他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不然也不会落魄到让大臣们去挖野菜过活的境地了。
他曾下旨给各地诸侯,希望他们向朝廷交纳粮赋,以分担中央财政的困境,但没有一个诸侯响应天子的号令。偌大一个中央政府,仅仅依靠曹操控制的豫州和兖州两个州的赋税来养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曹操迎回汉献帝,实在是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负担。
汉献帝来到许都三个月后,便按照新任命的大将军曹操的计策,下旨谴责实力最强大的袁绍,说他只顾着自己开疆拓土,聚敛财富,却全然不承担供养朝廷的责任。
袁绍接到诏书后,立即上表为自己辩护,他历数自己诛除干政的宦官,讨伐谋逆的董卓等历史功绩,对眼下皇帝与朝廷的处境,将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曹操身上,认为迁都许县的做法令“洛邑乏祀,海内伤心”。
曹操一看袁绍硬的不吃,便来软的。他再次以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邺侯。当第二封诏书送达之时,袁绍十分愤怒地将诏书扔到地上。他认为这不是对他的尊重,而是对他的羞辱。因为太尉虽然位极三公,但名分却在大将军之下。皇帝之下,大将军是一把手,太尉只是二把手。
自恃兵多将广,粮赋充足的袁绍怎么受得了这种气,于是破口大骂:“曹瞒(曹操小名叫阿瞒)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欺负到我头上来了。”当使者从邺城回来,向曹操禀报袁绍的态度时,曹操一笑置之。
如何处理与袁绍的关系,一直是曹操优先考虑的问题。袁绍四世都是贵族,每一代都有人位列三公。曹操也是世家子弟,他的祖父曹腾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嵩当过太尉。不过,曹嵩的这个太尉是用钱买来的,因此引起很多人的诟病。曹操和袁绍年少时就是朋友,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两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情结。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中,袁绍先声夺人,实力远在曹操之上。
曹操尽管心里非常厌恶袁绍,但审时度势,认为目前还不是与袁绍对抗的时候。于是做出妥协的姿态,把自己头上那顶戴了不到半年的大将军桂冠,摘下来送给袁绍。为了缓和气氛,他派袁绍的老友孔融亲自去邺城宣读献帝的第二道任命官职的诏书。袁绍在招待孔融的筵席上,对曹操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当然,这次袁绍没有退还大将军的桂冠,而是让孔融给献帝带了一封信札,要献帝搬出低洼潮湿的许都,到冀州境内的甄城再建都城。甄城离邺城不远,袁绍此时可能意识到当初没有迎回献帝是一个错误。
孔融从邺城回来,在献帝面前极力夸大袁绍的实力。袁绍提出的迁都建议,献帝甚至有点怦然心动。但是,曹操表现出来的强悍作风,让15岁的汉献帝望而生畏。如果要在袁绍与曹操两人之间作出选择,汉献帝身边的人则大多愿意追随曹操而不肯依附袁绍。因为,在迅速崛起的这些军阀中,曹操的智慧和能力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由于和袁绍矛盾不断加深,众所周知,两人迟早要兵戎相见。因此,从建安二年起,许都就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两人之所以没有立即开战,是因为各自还有一些棘手的事情必须处理。袁绍那边,还有盘踞在幽州的公孙瓒准备伺机夺回被袁绍吞并的河北地区。而曹操这边,尚有吕布在徐州与他为敌。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曹操与袁绍都致力于清理自家的后院。公孙瓒与吕布,都先后被他们歼灭。
转眼到了建安四年的春天,一天夜里,曹操突然登门拜访闲居在许都的刘备。在东汉末年的英雄谱中,刘备早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政治流浪汉。这个自封为“刘皇叔”的草莽人物,总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始终找不到一块地盘来安顿自己的理想。他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与曹操,总想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壮大自己,但总是功亏一篑,到头来弄得鸡飞蛋打,两手空空。
此前,刘备因为在徐州与吕布交恶,只好硬着头皮投奔曹操,并劝曹操在白门楼斩杀了吕布。此后,他随着曹操回到许都,过了一年多安静的日子。对于曹操的突然拜访,刘备颇感诧异,连忙起身相迎。互相寒暄之后,曹操单刀直入地问:“玄德(刘备的字),这些日子在许都赋闲,感到难受是吧?”刘备一惊,遮掩着说:“哪里哪里,这一年多来,我在许都长了不少见识。”曹操说:“我现在想让你做一件事。”刘备问:“什么事?”曹操说:“你知道袁术的动静吗?”刘备一愣:“袁术,他怎么啦?”
淮南王袁术,是袁绍族弟,兄弟二人早已反目成仇。袁术因袁绍是庶出,骂袁绍是“我家的看门狗”。在董卓攻进洛阳大肆劫掠的时候,袁术的手下孙坚在宫里拣到了一枚传国玉玺。据说这方玉玺是李斯为秦始皇所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孙坚被刘表手下的大将用暗箭射死后,袁术逼迫孙坚的遗孀交出了传国玉玺。袁术一直都做着皇帝梦,得到传国玉玺后,他相信自己是上天派到人间来继承汉室江山的真命天子。
于是袁术在建安二年春于安徽寿春称帝,自称“仲家”。但是,这位“袁皇帝”并未得到各路诸侯的认同,加之治下的淮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袁术很快就陷入了天怨人怒的绝望境地。万般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联络早就成为仇人的兄长袁绍,希望前往邺城投奔他,并以传国玉玺与皇帝的封号作为见面礼。
袁绍接到袁术的信后,一来出于对传国玉玺的浓厚兴趣,二来他正急于组织抗曹的统一战线,于是决定收留这个比落水狗还要狼狈的弟弟。袁绍当即命令他的大儿子、时任青州刺史的袁谭率兵前往徐州接应。
曹操探得这一情报,便立即作出部署,要截击袁术。思来想去,他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刘备。听曹操说明原委,已是笼中鸟的刘备当即答应。他的心态是“此时不飞,更待何时”?
三天后,刘备就率领由曹操提供军需粮饷的数千兵马离开许都前往徐州。对于曹操的这一安排,他身边的谋士郭嘉、程昱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刘备绝不是甘为人下之人,曹操让他带兵前往徐州,是放虎归山。但曹操认为刘备是可用人才,不可乱加怀疑。半年后,曹操就因为这一安排而险些酿成大错。刘备到达徐州后就杀掉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占领了徐州,与曹操决裂,并派孙乾与袁绍联和。这正是:“几许残阳画角哀,汉家陵阙入蒿莱。奸雄搅起狼烟处,忍看惊鸿绕帝台。”